糖尿病有治療有保庇? 醫:飲食、運動同樣重要!

by | 8 月 26, 2022


記者:黃心瑩報導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00萬例,成為平均十人就有一人的「國病」,除了吃藥打針的治療之外,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飲食與生活型態,但這些日常對有些人來說都是負擔。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邱詮泰分享,糖尿病必須終身照護,雖然有些文獻指出部分病人可以獲得緩解(即不使用控糖藥物時,血糖數值仍可低於診斷標準),但這終究是極少數。多數病患都需一輩子注意飲食、運動、血糖,長期下來相當容易疲乏,以他臨床經驗來看,強健的心理素質反而是照護關鍵。其實治療不單靠用藥,飲食、運動亦不可輕忽!雖然實際執行時,常常很難三項都做到最好,但仍應盡力而為。若服藥後有不適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再進行調整。



控糖心有餘而力不足 隱形挑戰多

長期控制血糖,必須付出的心力遠比想像還多,邱詮泰醫師表示,有許多病友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需輪班的職業,因不時在夜班、白班間切換,所謂的定食定量用餐,按時用藥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恐怕也不會有多餘的心力運動;辦公族若是統一訂購便當,菜色的選擇上就難以個人化,配菜若有南瓜、芋頭等澱粉類,加上原有的主食米飯,當餐醣類便攝取過高了;而量測血糖所需的耗材,對於經濟弱勢的病友其實也會成為一項負擔,一張試紙20多元,若需一天量測三次就將近70元,只得減少量測次數,甚至有人乾脆不量,三個月回診才看抽血報告一次,根本就達不到提醒的效果。這些都是不為一般人得知的心酸,也是醫病雙方的共同的困難與挑戰。


糖尿病長期照護易疲乏 用藥、飲食、運動都很重要

一般對於糖尿病治療的概念,就是用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波動平穩,「所以有許多病友認為,有用藥治療就足夠,飲食不太在意,更別說運動」,事實上,三方缺一不可,且彼此互補,這樣說來,糖尿病照護非得要斤斤計較、每項都做到最好嗎?邱詮泰醫師坦言,雖然面面俱到是最好的,但這樣極致的生活容易彈性疲乏,臨床上也不乏得病前數年控制良好但接著就一路變差的病患。臨床照護上有時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在進食超過建議量且就是無法下修的病患,再三逼迫他們飲食控制只是鬧得不歡而散,醫師必須合理的配合他們增加藥量;真的動得夠多時、稍微多吃一些也無可厚非,有許多病友長期以來控制得非常標準,並非一定都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歸功於三者之間拿捏得宜。

以下由邱詮泰醫師分享一位極端的病例,此病友初診斷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3%,雖然會不會得糖尿病很大一部分跟體質有關,但他一日三桶冰淇淋的誇張飲食習慣恐怕才是超高數值的主因,從邱醫師個人的行醫經驗,此病患不可能單純的靠飲食運動控制就達標,當下除了飲食衛教外,也開立簡易藥物治療,追蹤半年後,糖化血色素確實成功降到6點多,本來想幫他減藥,病友這時卻坦承,因為吃藥引發不適,其實這6個月來根本沒吃,但是他完全戒掉甜食、幾乎不碰碳水化合物、並且每天慢跑10公里。

這個案例並非鼓吹進行極端的飲食控制或運動,只是再次強調飲食、運動的影響甚至不亞於藥物(長期攝取太過低量的碳水化合物恐對健康有不利影響,合理而有上限的攝取才是良方),經過溝通,此病友同意接受輕量口服藥物、也開始合理的攝取碳水化合物,血糖仍維持得很好。邱詮泰醫師也強調,「只一味的依賴藥物是沒意義的,在毫無節制的飲食下,不論醫師如何增加藥物,結果仍總是令醫病雙方氣餒。」


血糖控制不穩定大、小血管病變找上門

血糖控制看整體表現,包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及血糖波動,如果只是平均數字達標,但血糖忽高忽低,對身體一樣有危害。邱詮泰醫師說明,長期控制不良時,容易造成大血管、小血管病變,前者如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後者影響一樣深遠,視網膜可能出血、剝離、導致失明,還會影響腎功能,甚至變差到須要洗腎,神經病變造成四肢末端感覺異常、如果連有傷口都不自知,加上傷口惡化,還可能被迫截肢。

有研究發現亞洲人若想控制達標,飯後血糖特別重要。這是由於亞洲人體內胰島細胞總量及分泌功能皆少於西方人,加上主食多以澱粉類為主,飯後血糖容易升高,胰島素卻供給不夠,即使空腹血糖標準的病人,也可能出現飯後血糖偏高,導致平均表現無法達標。邱詮泰醫師表示,建議飯後可以做一些運動,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讓血液中糖分可以順利進入細胞中。也有一些降糖藥物對飯後血糖較有幫助,例如硫醯基尿素類及非硫醯基尿素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胰島素、短效的腸泌素類似物…等等。只要病友想積極調整、改善,都可在回診時詢問醫師,或至衛教室,衛教師、營養師會針對個人給予更精準、詳細的分析。「只要想改善,都一定會有很好的進步。」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