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管全身莫名痛十年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

by | 7 月 20, 2022


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性勿輕忽!男性、下背痛、家族史幾乎與「僵直性脊椎炎」劃上等號,但不代表女性就不會有。26歲的Tina(化名)從高二起就偶爾出現背痛、疲倦、腳部不適,但因症狀斷斷續續,加上曾是籃球校隊而單純認為只是運動傷害;直到出社會從事保險業後,因擔任主管一職須久坐辦公室,在面臨各種高壓之下,她覺得背痛問題越發明顯,隨著時間一長陸續出現疲累、沒精神,眼睛乾、腳後跟不舒服…等情形,但因症狀模糊,看了幾家醫院也未釐清出病因。後來Tina因爲胸悶、胸痛趕緊掛急診,「莫名痛10年」讓她無法再忍,直到走入風濕免疫科向醫師吐露心聲並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經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況不到一個月就改善,讓她恢復生活常軌、專心工作。


收治Tina的新竹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文彬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炎問題,症狀呈現會慢性的反覆發作,患者脊椎嚴重沾黏僵硬時,會如竹竿般無法彎曲,因此又稱為「竹竿病」,時間一久會造成嚴重傷害。患者常見於4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不是絕對,60歲以上的年長患者也偶有;患者性別上男性多於女性,16歲以上約3:1,16歲以下約10:1。


僵直性脊椎炎症狀模糊 患者難以察覺延誤就醫

蔡文彬醫師說明,常見症狀上,患者最典型為下背痛(發炎性背痛),並可能延伸到臀部大腿,造成清晨痛醒(晨僵感),或是阿基里斯腱的腳後跟疼痛等,但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而延誤就醫,且不少患者因症狀較輕微,使用消炎止痛藥就感到改善而未進一步檢查。女性患者則更難察覺,因為疼痛症狀較不典型,例如下背部的症狀較少見,而頸部、肩部的疼痛、僵硬症狀較常見。加上一般人誤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是男性的專屬疾病,更容易忽略女性症狀,讓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


僵直性脊椎炎併發症多 應提升警覺及早診斷

蔡文彬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除須留意家族史,若父母親是患者得要考慮進一步檢查外,因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在周邊關節或其他器官產生病變,因此不少患者常會來自各科轉介,包含眼科的虹彩炎葡萄膜炎,復健科骨科的腳底腳踝膝蓋發炎、髖關節與肩關節炎,腸胃科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甚至是皮膚科的乾癬等病變,都有可能是脊椎炎患者。

蔡文彬醫師說明,目前臨床上診斷僵直硬脊椎炎,初步先詢問患者是否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再輔以X光/CT/MRI檢查薦腸關節是否發炎,以求正確診斷。此外可透過C反應性蛋白(CRP)及紅血球沉降速率(ESR)來檢測發炎指數外,另外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基因亦可提高對疾病確認的準確性,須注意雖多數(約8成)患者有此基因,但也有約2成無此基因者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不能全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患者是否確診。


新型生物製劑延緩惡化 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上,蔡文彬醫師說傳統的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繼而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第一線使用常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不過,有些難治或難緩解發炎症狀者,可透過免疫抑制藥物或生物製劑控制病情與延緩惡化,避免關節會因反覆發炎而沾黏融合。如醫師可經上述客觀指標檢視後,給予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使用,最常用款式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可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蔡文彬也提到,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是可懷孕生子的,但建議在備孕期間就先控制好病情,若懷孕期間出現短期疼痛,可短暫使用口服藥,若效果不彰時,目前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安全使用的新型生物製劑,可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目標。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