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骨鬆問題!醫師提「保密防跌」:注意骨質密度、預防跌倒

by | 6 月 24, 2022


記者:林哲遠報導

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明翰主任以「保密防跌」口號提醒民眾,要時時刻刻注意「骨質密度」並且預防跌倒,日常生活多多曬太陽,也要固定時間到醫院測量骨質密度。



骨質疏鬆症好發年齡? 女性50歲、男性60歲

陳明翰指出,人體骨質密度從35歲就會開始往下掉,尤其女性在50歲停經後更要特別小心,男性則是60至65歲。至於我國骨鬆的發生率,50歲以上女性將近38%;男生則為24%。

針對高風險族群,陳明翰說明,首先是停經女性、年紀較大的長者,包含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再者,若有家族史,父母親本來就有發生骨鬆的話也是危險族群;此外,使用類固醇藥物、類風濕性關節炎、副甲狀腺、糖尿病、癌症的病患等。日常生活中有抽菸、喝酒、體重過輕、不注重鈣質攝取、很少運動等也都是風險之一。


骨鬆患者自行中斷治療危險性?

陳明翰強調,骨質疏鬆不像「感冒」一樣吃個感冒藥就能康復,骨質密度會隨著年齡持續流失,因此它的治療不能中斷,若中斷治療,會導致之前治療的效果消失,骨質也會開始往下掉,又會回到日前容易發生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不會有明顯症狀,陳明翰說明,它不會突然痛起來、全身虛弱等,但它會默默地流失,中斷治療後,可能一、兩年都不會有特別感覺,不過若病患突然受到撞擊可能就會導致骨頭斷裂,或是有些老人家的身高越來越矮、越來越往前傾,也就是脊椎的椎體骨折。


「保密防跌」:注意骨質密度、預防跌倒

許多學會常呼籲「三高一低」要民眾小心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骨質過低,陳明翰表示,針對容易骨鬆的長輩也必須記得一個口號「保密防跌」,時時刻刻注意「骨質密度」並且預防跌倒,除了定時量血壓、血糖、血脂之外,日常生活多曬太陽並且固定時間到醫院測量骨質密度。


哪些運動、飲食能保健骨骼健康?

至於預防骨質疏鬆、保養骨骼健康的飲食,陳明翰分享,主要是含鈣的飲食包含,豆腐、豆漿、杏仁、小魚乾都可以定期攝取,也可以購買維他命D來使用,並且多曬太陽讓體內的維他命D活化。

陳明翰也提到,運動方面,無論是從事慢跑、游泳、快走、爬山、曬太陽等,最重要的是要「小心跌倒」要在適當的防護之下去從事,別讓自己暴露於風險,也建議做低程度的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負重訓練,譬如坐在椅子上把腳抬起來練肌肉,來強化肌肉。不過,上述運動並非能讓骨頭增生,但可以強健心肺功能、肌肉避免跌倒機率。

陳明翰總結,沒有骨鬆的民眾可以多曬太陽、攝取含鈣食物、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增強心肺功能,進入中年以後保持肌肉量、肌肉強度;有骨鬆問題的民眾則是一定要接受常規的治療。

對於「骨鬆議題」還有更多疑問嗎?陳明翰醫師將在6月27日 (一) 15:00~15:30於健康醫療網「逃得了COVID-19逃不了骨鬆?三高一低高危險群要注意」直播節目中為大家解惑,請持續關注健康醫療網臉書粉專。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