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你該知道的傳播方式與症狀(圖解懶人包)

by | 6 月 30, 2022


最近大家是否注意到猴痘病毒的新聞呢?在傳染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際,真是有點讓人心煩意亂啊!不過,既然猴痘病毒的案例正在逐步增加中,我們還是不免該花點時間了解這個病毒。



猴痘病毒的出現

於1958年,一群研究用的猴子之中出現了類似天花的群聚感染,爾後科學家發現其病因並不是天花,而為一種新的病毒,此後這個病毒就被命名為「猴痘病毒」。

1970年,第一個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患者為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他同樣是表現出很類似天花的症狀,但當地已在1968年宣布天花絕跡,後被發現這是類似天花的「猴痘病毒」感染。

之後,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也都是出現在西非與中非,主要是奈及利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兩國境內。由病毒基因型區分的話,猴痘病毒分成「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與「西非分支」兩種,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病毒的傳播力比較強,造成的症狀亦較嚴重。目前由於地理上的區隔,兩個分支傳播的位置並不一樣,只有喀麥隆這個國家兩種病毒分支都曾經被發現過。(目前在世界不同地區傳播的病毒分支是西非分支。)

過去在其他國家發生的零星個案,可能是從中非或西非進口齧齒類動物或靈長類,或到當地旅遊。例如2003年時美國曾因為從非洲進口寵物土撥鼠,而造成幾個意外感染案例。英國則有旅客去到非洲旅遊後,回國發現感染。

在2022年初,全球猴痘感染案例幾乎都集中在中非與西非,而且多發生於15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大概累計有1200個猴痘病毒的感染案例。而2022年五月開始,英國出現猴痘病毒感染的群聚感染,其中一人曾到奈及利亞旅遊,之後疫情就散播到歐洲、北美、南美、澳洲、與亞洲,到了2022年六月24日,這波疫情已經造成超過4000位新感染者。


猴痘病毒造成的症狀


感染猴痘病毒後,潛伏期約5到21天。之後表現出發燒,頭痛、淋巴結腫脹、肌肉痠痛、背痛、與疲憊無力等類似流感的症狀。跟麻疹、水痘、天花最大的不同,是猴痘病毒很早就會造成淋巴結腫脹。

發燒的一到五天內,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的紅疹,從臉部開始拓展到全身各處,疹子本身會癢、會痛,最多都是在臉部和四肢,軀幹比較少。可以是扁平的斑塊紅疹,也可以是微微隆起的丘疹,或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水皰或膿皰,然後變成潰瘍的病灶並結痂,這些皮膚病灶旁邊會變得比較紅、或帶有色素沉澱,痂皮最後會自動脫落,可能會留下疤痕。全身上下因為出現病灶的時間點不同,不一定會剛好都看到同一種樣貌,可能有些地方的還是斑塊紅疹或膿皰,有些地方已經結痂了。有些患者只出現幾個皮膚病灶,有些則是全身密密麻麻出現難以計數的皮膚病灶。

這樣的描述屬於典型的猴痘病毒感染樣貌,但在2022年這段時間的爆發,許多患者表現出較不典型的症狀,甚至沒有發燒,沒有腫脹的淋巴結,只有一點點皮膚病灶。

通常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會持續二到四星期,之後會好轉。近期認為死亡率約為3%到6%。至於有沒有「無症狀帶原者」,仍屬未知。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經常被拿來一起比較。在1980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天花病毒從人類社會絕跡,而目前認為與感染天花後的症狀相比,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比較沒那麼嚴重。


猴痘病毒的傳播
這一波的猴痘病毒來得突然,目前無法明確地了解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何,但齧齒類動物最有可能是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非洲當地,猴痘病毒的傳播可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例如獵人碰觸到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黏膜,都可以是感染途徑。假使烹煮過程沒有完全加熱煮熟,吃受到感染的非洲野味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感染。

目前在世界上傳播的猴痘病毒屬於較溫和的西非分支。人與人的傳播並不容易,通常包括患處、體液、與呼吸道飛沫的密集接觸。病毒可以從皮膚的缺損處、呼吸道、口鼻眼睛的黏膜進入到新的宿主身上。若長時間碰到沾有病毒的物質也會令人感染到猴痘病毒,像是使用了感染者使用過的被單、毛巾,直接碰到感染者的皮膚患處,或碰觸患者身上或下的痂皮,也會傳播病毒。


猴痘病毒的治療與預防
針對猴痘病毒的感染的主要治療法是支持性治療,給與患者充足的水分與營養補充。幾個抗病毒藥物已進入研究計畫,會因應傳播疫情開放使用。


大家應該最想知道的是,要怎麼避免猴痘病毒的預防:

○ 接受天花病毒的疫苗對預防猴痘病毒是有效的。
○ 避免接觸受感染的動物
○ 肉類食物要完整煮熟,不要生食或部分生食
○ 經常以肥皂洗手
○ 避免多重性伴侶,採取安全性行為
○ 不要與不確定是否有感染的人共用被單或毛巾
○ 若醫療人員需要照顧可能的感染者,要穿防護衣、戴N95、手套、面罩。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白內障術後眩光怕開車?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純折射式科技降低術後光暈、眩光,夜間駕車更安全,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白內障術後眩光怕開車?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純折射式科技降低術後光暈、眩光,夜間駕車更安全,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左眼在幾年前接受白內障手術,使用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陳怡豪醫師表示,「術後患者覺得白天的視力很好,但是晚上駕車時,對向車燈會造成明顯的光暈、眩光,讓他相當困擾,甚至不敢在夜間開車,因此遲遲沒有接受右眼的白內障手術。」

隨著右眼的白內障惡化,視力明顯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才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當時正好有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問世,採用純折射式設計,光學面上沒有任何圈圈,能夠大幅降低光學干擾,提供更高品質視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術後,患者覺得白天視力相當穩定,夜間的光暈、眩光也比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減少許多。終於又能在夜間開車上路,讓患者非常開心。

【世界氣喘日專訪】不可依賴急救藥物!規律使用維持性藥物,才能降低氣喘發作風險,胸腔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世界氣喘日專訪】不可依賴急救藥物!規律使用維持性藥物,才能降低氣喘發作風險,胸腔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歲男性,在工作時因為嚴重氣喘發作而被送到急診室,到院時已無法自行呼吸。由於狀況非常嚴重,最後甚至需要動用葉克膜(ECMO)來搶救。」劉景隆醫師表示,「經過詢問才曉得,患者平時都是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由於長期缺乏有效控制,氣喘才會持續惡化,甚至危及性命。」

結締組織疾病易併發!世界肺動脈高壓日 邀您關心「心臟的癌症」 合併治療與多專科診治改善預後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結締組織疾病易併發!世界肺動脈高壓日 邀您關心「心臟的癌症」 合併治療與多專科診治改善預後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患者,因為在夜裡感到胸痛而到急診室,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有肺動脈高壓的問題」李克仁醫師表示,後來發現,患者容易感到喘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都沒有放在心上,自己也不覺得跟紅斑性狼瘡有關,所以沒有就診。

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會併發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與皮肌炎等患者病程中出現肺動脈高壓,病情進展快且複雜,需密切追蹤與早期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