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你該知道的傳播方式與症狀(圖解懶人包)

by | 6 月 30, 2022


最近大家是否注意到猴痘病毒的新聞呢?在傳染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際,真是有點讓人心煩意亂啊!不過,既然猴痘病毒的案例正在逐步增加中,我們還是不免該花點時間了解這個病毒。



猴痘病毒的出現

於1958年,一群研究用的猴子之中出現了類似天花的群聚感染,爾後科學家發現其病因並不是天花,而為一種新的病毒,此後這個病毒就被命名為「猴痘病毒」。

1970年,第一個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患者為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他同樣是表現出很類似天花的症狀,但當地已在1968年宣布天花絕跡,後被發現這是類似天花的「猴痘病毒」感染。

之後,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也都是出現在西非與中非,主要是奈及利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兩國境內。由病毒基因型區分的話,猴痘病毒分成「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與「西非分支」兩種,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病毒的傳播力比較強,造成的症狀亦較嚴重。目前由於地理上的區隔,兩個分支傳播的位置並不一樣,只有喀麥隆這個國家兩種病毒分支都曾經被發現過。(目前在世界不同地區傳播的病毒分支是西非分支。)

過去在其他國家發生的零星個案,可能是從中非或西非進口齧齒類動物或靈長類,或到當地旅遊。例如2003年時美國曾因為從非洲進口寵物土撥鼠,而造成幾個意外感染案例。英國則有旅客去到非洲旅遊後,回國發現感染。

在2022年初,全球猴痘感染案例幾乎都集中在中非與西非,而且多發生於15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大概累計有1200個猴痘病毒的感染案例。而2022年五月開始,英國出現猴痘病毒感染的群聚感染,其中一人曾到奈及利亞旅遊,之後疫情就散播到歐洲、北美、南美、澳洲、與亞洲,到了2022年六月24日,這波疫情已經造成超過4000位新感染者。


猴痘病毒造成的症狀


感染猴痘病毒後,潛伏期約5到21天。之後表現出發燒,頭痛、淋巴結腫脹、肌肉痠痛、背痛、與疲憊無力等類似流感的症狀。跟麻疹、水痘、天花最大的不同,是猴痘病毒很早就會造成淋巴結腫脹。

發燒的一到五天內,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的紅疹,從臉部開始拓展到全身各處,疹子本身會癢、會痛,最多都是在臉部和四肢,軀幹比較少。可以是扁平的斑塊紅疹,也可以是微微隆起的丘疹,或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水皰或膿皰,然後變成潰瘍的病灶並結痂,這些皮膚病灶旁邊會變得比較紅、或帶有色素沉澱,痂皮最後會自動脫落,可能會留下疤痕。全身上下因為出現病灶的時間點不同,不一定會剛好都看到同一種樣貌,可能有些地方的還是斑塊紅疹或膿皰,有些地方已經結痂了。有些患者只出現幾個皮膚病灶,有些則是全身密密麻麻出現難以計數的皮膚病灶。

這樣的描述屬於典型的猴痘病毒感染樣貌,但在2022年這段時間的爆發,許多患者表現出較不典型的症狀,甚至沒有發燒,沒有腫脹的淋巴結,只有一點點皮膚病灶。

通常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會持續二到四星期,之後會好轉。近期認為死亡率約為3%到6%。至於有沒有「無症狀帶原者」,仍屬未知。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經常被拿來一起比較。在1980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天花病毒從人類社會絕跡,而目前認為與感染天花後的症狀相比,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比較沒那麼嚴重。


猴痘病毒的傳播
這一波的猴痘病毒來得突然,目前無法明確地了解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何,但齧齒類動物最有可能是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非洲當地,猴痘病毒的傳播可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例如獵人碰觸到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黏膜,都可以是感染途徑。假使烹煮過程沒有完全加熱煮熟,吃受到感染的非洲野味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感染。

目前在世界上傳播的猴痘病毒屬於較溫和的西非分支。人與人的傳播並不容易,通常包括患處、體液、與呼吸道飛沫的密集接觸。病毒可以從皮膚的缺損處、呼吸道、口鼻眼睛的黏膜進入到新的宿主身上。若長時間碰到沾有病毒的物質也會令人感染到猴痘病毒,像是使用了感染者使用過的被單、毛巾,直接碰到感染者的皮膚患處,或碰觸患者身上或下的痂皮,也會傳播病毒。


猴痘病毒的治療與預防
針對猴痘病毒的感染的主要治療法是支持性治療,給與患者充足的水分與營養補充。幾個抗病毒藥物已進入研究計畫,會因應傳播疫情開放使用。


大家應該最想知道的是,要怎麼避免猴痘病毒的預防:

○ 接受天花病毒的疫苗對預防猴痘病毒是有效的。
○ 避免接觸受感染的動物
○ 肉類食物要完整煮熟,不要生食或部分生食
○ 經常以肥皂洗手
○ 避免多重性伴侶,採取安全性行為
○ 不要與不確定是否有感染的人共用被單或毛巾
○ 若醫療人員需要照顧可能的感染者,要穿防護衣、戴N95、手套、面罩。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30多歲的王小姐因為健檢而確診早期乳癌,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醫師建議術後進行HER2雙標靶治療。 「醫師,如果做HER2雙標靶治療,是不是每次都需要兩、三個小時呀?」王小姐問,由於平時工作相當忙碌,讓她很擔心後續治療的安排。 「依照妳的狀況,HER2雙標靶治療能夠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因傳統HER2雙標靶治療是透過靜脈輸注給藥,的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現在已經有皮下注射新劑型,每次只要幾分鐘,可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方便很多!」...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中年患者因為腹部劇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左大腸腫瘤導致腸套疊及腸道缺血,於是安排緊急手術切除腫瘤。」陳周誠醫師表示,「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惡性度較高容易復發。」

因為腫瘤惡性度較高,患者術後開始接受體抑素類似物治療,至今已超過七年,目前狀況穩定,腫瘤沒有復發的狀況,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已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NMOSD(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視神經與脊髓,造成失明、四肢無力,甚至癱瘓。患者中有7至9成為女性,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由於許多患者依然肩負家庭主要照顧責任及經濟來源,一旦疾病復發,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