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 你該知道的傳播方式與症狀(圖解懶人包)

by | 6 月 30, 2022


最近大家是否注意到猴痘病毒的新聞呢?在傳染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際,真是有點讓人心煩意亂啊!不過,既然猴痘病毒的案例正在逐步增加中,我們還是不免該花點時間了解這個病毒。



猴痘病毒的出現

於1958年,一群研究用的猴子之中出現了類似天花的群聚感染,爾後科學家發現其病因並不是天花,而為一種新的病毒,此後這個病毒就被命名為「猴痘病毒」。

1970年,第一個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患者為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他同樣是表現出很類似天花的症狀,但當地已在1968年宣布天花絕跡,後被發現這是類似天花的「猴痘病毒」感染。

之後,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也都是出現在西非與中非,主要是奈及利亞與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兩國境內。由病毒基因型區分的話,猴痘病毒分成「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與「西非分支」兩種,剛果盆地分支(中非分支)病毒的傳播力比較強,造成的症狀亦較嚴重。目前由於地理上的區隔,兩個分支傳播的位置並不一樣,只有喀麥隆這個國家兩種病毒分支都曾經被發現過。(目前在世界不同地區傳播的病毒分支是西非分支。)

過去在其他國家發生的零星個案,可能是從中非或西非進口齧齒類動物或靈長類,或到當地旅遊。例如2003年時美國曾因為從非洲進口寵物土撥鼠,而造成幾個意外感染案例。英國則有旅客去到非洲旅遊後,回國發現感染。

在2022年初,全球猴痘感染案例幾乎都集中在中非與西非,而且多發生於15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大概累計有1200個猴痘病毒的感染案例。而2022年五月開始,英國出現猴痘病毒感染的群聚感染,其中一人曾到奈及利亞旅遊,之後疫情就散播到歐洲、北美、南美、澳洲、與亞洲,到了2022年六月24日,這波疫情已經造成超過4000位新感染者。


猴痘病毒造成的症狀


感染猴痘病毒後,潛伏期約5到21天。之後表現出發燒,頭痛、淋巴結腫脹、肌肉痠痛、背痛、與疲憊無力等類似流感的症狀。跟麻疹、水痘、天花最大的不同,是猴痘病毒很早就會造成淋巴結腫脹。

發燒的一到五天內,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的紅疹,從臉部開始拓展到全身各處,疹子本身會癢、會痛,最多都是在臉部和四肢,軀幹比較少。可以是扁平的斑塊紅疹,也可以是微微隆起的丘疹,或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水皰或膿皰,然後變成潰瘍的病灶並結痂,這些皮膚病灶旁邊會變得比較紅、或帶有色素沉澱,痂皮最後會自動脫落,可能會留下疤痕。全身上下因為出現病灶的時間點不同,不一定會剛好都看到同一種樣貌,可能有些地方的還是斑塊紅疹或膿皰,有些地方已經結痂了。有些患者只出現幾個皮膚病灶,有些則是全身密密麻麻出現難以計數的皮膚病灶。

這樣的描述屬於典型的猴痘病毒感染樣貌,但在2022年這段時間的爆發,許多患者表現出較不典型的症狀,甚至沒有發燒,沒有腫脹的淋巴結,只有一點點皮膚病灶。

通常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會持續二到四星期,之後會好轉。近期認為死亡率約為3%到6%。至於有沒有「無症狀帶原者」,仍屬未知。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經常被拿來一起比較。在1980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天花病毒從人類社會絕跡,而目前認為與感染天花後的症狀相比,感染猴痘病毒的症狀比較沒那麼嚴重。


猴痘病毒的傳播
這一波的猴痘病毒來得突然,目前無法明確地了解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何,但齧齒類動物最有可能是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非洲當地,猴痘病毒的傳播可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例如獵人碰觸到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黏膜,都可以是感染途徑。假使烹煮過程沒有完全加熱煮熟,吃受到感染的非洲野味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感染。

目前在世界上傳播的猴痘病毒屬於較溫和的西非分支。人與人的傳播並不容易,通常包括患處、體液、與呼吸道飛沫的密集接觸。病毒可以從皮膚的缺損處、呼吸道、口鼻眼睛的黏膜進入到新的宿主身上。若長時間碰到沾有病毒的物質也會令人感染到猴痘病毒,像是使用了感染者使用過的被單、毛巾,直接碰到感染者的皮膚患處,或碰觸患者身上或下的痂皮,也會傳播病毒。


猴痘病毒的治療與預防
針對猴痘病毒的感染的主要治療法是支持性治療,給與患者充足的水分與營養補充。幾個抗病毒藥物已進入研究計畫,會因應傳播疫情開放使用。


大家應該最想知道的是,要怎麼避免猴痘病毒的預防:

○ 接受天花病毒的疫苗對預防猴痘病毒是有效的。
○ 避免接觸受感染的動物
○ 肉類食物要完整煮熟,不要生食或部分生食
○ 經常以肥皂洗手
○ 避免多重性伴侶,採取安全性行為
○ 不要與不確定是否有感染的人共用被單或毛巾
○ 若醫療人員需要照顧可能的感染者,要穿防護衣、戴N95、手套、面罩。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剛診斷為第四期肺癌的患者都相當沮喪,但現在對於晚期肺癌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展!林瑛珠醫師指出,以前第四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只有6個月,隨著標靶治療的進步,若能找到合適的藥物,便有機會讓病情得到長期穩定控制,患者的存活期便能有望延長。抗癌藥物的進展日新月異,如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漸漸運用於具有HER2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像魔術子彈一般精準攻擊癌細胞,幫助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多一項選擇。

突破治療困境!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為邊緣區淋巴瘤MZL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治療困境!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為邊緣區淋巴瘤MZL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年近八十歲的陳老先生,某天因胃不適而去做胃鏡檢查,意外發現罹患胃部邊緣區淋巴瘤,且蔓延到淋巴結、脾臟,全身都受到影響。王銘崇醫師指出,「由於患者的腎功能與心肺功能較差,所以治療藥物的選擇較有限,使用傳統治療成效也較不理想,遺憾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離世了。」

熬夜、甜食恐影響身高!把握長高黃金期,及早治療很重要,生長激素缺乏症治療解析,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熬夜、甜食恐影響身高!把握長高黃金期,及早治療很重要,生長激素缺乏症治療解析,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位小女孩進到診間時,我以為她是國小一年級,但是翻開病歷才發現她已是國小五年級。」陳菁兒醫師表示,「她的父母親說,其實在更小的時候,她的身高百分位都是正常,但是進入幼稚園後,身高卻越來越落後,每次排隊就越排越前面。到了國小五年級,她的身高已經小於三個百分位了,比起同學矮了一大截」

抽血檢查顯示她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s)比較低,而且檢查發現她的骨齡有落後超過兩年的現象。根據這兩個指標,再加上身高矮小、肌肉量較少,懷疑是因為生長激素缺乏症導致的矮小,所以後續至醫院確診,開始進行生長激素治療。接受治療後,小女孩的身高明顯進步,最後的身高也順利在治療三年多後,接近她本身的預估成年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