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來臨 糖友居家照護面面觀

by | 6 月 10, 2022


記者:楊艾庭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6年多前罹患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引發心肌梗塞住院治療,衛福部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忠擇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相當喜歡吃滷肉飯,糖化血色素一路飆升8.5%,施打胰島素劑量越來越多,又必須使用腸泌素以降低心血管風險,後來選擇使用複方針劑治療,一天打一次就好,同時兼顧控糖、維持體重,不需要再面對很多針頭,使用後糖化血色素降至6.5%,至今已過2、3年控制非常好,且心肌梗塞也未再發生。



未妥善控制糖尿病 當心引爆多種「致命併發症」

疫情長期無法緩解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需具有正確的居家照護觀念,並且適時尋求醫療資源協助,而「穩定控制血糖」可說是患者最應重視的日常。吳忠擇醫師表示,糖尿病是沉默的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使患者忽略血糖控制,後續可能產生多種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且這些疾病難以逆轉,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長期臥床或引發截肢等。尤其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患者若無穩定控制血糖,引發感染及重症的機率更高。

糖尿病患者引起併發症風險究竟有多高?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調查,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糖化血色素為8.5%的族群,另一組則是控制相對較好的族群,糖化血色素為7.5%,利用20年之間比較血糖變化,並調查併發症情形。結果發現,當患者之間的糖化血色素數值相差1,因糖尿病造成相關死亡可下降21%,心肌梗塞下降14%,小血管病變則下降37%,截肢下降41%,顯見血糖控制的重要。


因應疫情!3種適合糖友的「居家照護撇步」

疫情使得糖尿病照護上更加困難,吳忠擇醫師發現,許多患者血糖普遍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得靠飲食調整、運動及服用藥物三種方式。」由於疫情期間患者不敢外出運動,活動量少就會導致血糖偏高;有些患者不敢去醫院,因此沒有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血糖控制狀況;甚至有人誤解打新冠疫苗會容易引發患者猝死,吳忠擇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接種完整的疫苗劑量,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吳忠擇醫師藉此提出因應疫情的照護辦法,一是「吃要謹慎」,有些患者想多補充維他命C提升免疫力,因此大量吃水果,但是水果當中含有果糖,反而會讓血糖飆高,應減少食用。另外,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當中的糯米也容易使血糖升高,盡量少吃。選擇食物上,患者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含糖、高澱粉等食物攝取。

二是「居家運動」,吳忠擇醫師說明,要好好控制血糖,運動是不可或缺。在家還是可簡單進行肌力運動,例如:坐下來、再站起來,持續1-2分鐘或10下,就可達到效果;或拿寶特瓶充當啞鈴往上舉,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如果真要外出運動才行,請務必做好防疫措施。三是「按時服藥」,患者務必配合醫師處方、規則服用藥物,並定期監測血糖變化。

許多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針劑類藥品控制血糖,然而不同類型的針劑藥物,作用機轉及原理不盡相同。吳忠擇醫師表示,胰島素針劑是補充胰島素類似物,直接幫助患者降低血糖;腸泌素針劑則是有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及抑制胃排空等機轉,也能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隨著醫藥技術進步,胰島素針劑及腸泌素針劑皆有新的發展,臨床上醫師可以依照患者的病況,協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處方,提升整體治療效益。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