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皮膚變硬! 硬皮病喘如溺水 當心肺臟”硬”化警訊 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死亡率竟飆升3倍! 醫籲肺功能檢查應常規化

by | 5 月 31, 2022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眾逐漸意識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但除了肺炎後遺症與較為人所熟悉的成因不明之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外,更須當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


其中,又以硬皮病是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典型自體免疫疾病,高達75%患者會併發肺纖維化(SSc-ILD)〔1〕 。根據研究顯示,硬皮病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死亡率會上升3倍,也因此成為其主要死因〔2〕。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蔡英明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仍以風濕過敏免疫科為主,但患者應具備常規檢查肺功能和胸腔電腦斷層的觀念,特別是一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疑似肺纖維化的症狀,建議到胸腔內科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在早期偵測肺部變化,及時搶救肺功能!


15%肺纖維化喘如溺水 抗肺纖維化藥物成功搭救上岸

蔡英明醫師以一名70歲硬皮病女性個案說明,她自3年前開始出現咳嗽不止、呼吸困難的症狀,檢查發現肺部有15%面積已纖維化,喘如溺水般難受。然而,由於當時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僅能施以藥物緩解症狀,對肺纖維化卻束手無策。蔡英明醫師坦言,正常人可能難以想像肺纖維化的嚴重性,肺臟會在持續纖維化的過程中喪失正常氣體交換的功能,隨著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不斷惡化,患者將猶如溺水一般,每分每秒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窒息感。以上述個案為例,她由於走幾步路就喘得嚴重,不僅生活範圍只能侷限在住家,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也都要仰賴家人協助。在接受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如今可以相對輕鬆逛市場買菜,終於不受整日呼吸困難所苦。


3成自體免疫疾病未能及時診斷肺纖維化 一旦急性惡化死亡率高

根據國外統計,約2到3成自體免疫疾病未能及時診斷肺纖維化〔3〕,顯見多數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治療往往僅侷限於皮膚、關節等肉眼可見的表徵,卻忽略潛藏在體內的致命性共病!蔡英明醫師指出,肺纖維化早期沒有症狀,加上患者對肺纖維化的病識感不足,即使逐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也不會與主治醫師反映,等到症狀越發嚴重才安排檢查時,肺功能多半已經嚴重受損。然而,肺纖維化的可怕之處在於肺部受損不可逆,不斷發炎和纖維化的過程就如同傷口反覆結痂一樣越加惡化。

此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的肺纖維化,約近3成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3〕 。由於肺部處於極為脆弱的狀態,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刺激誘發急性惡化,導致肺功能以驚人速度下降,這時通常需要接受插管治療,不僅預後不佳,研究也顯示,一旦發生急性惡化,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4〕。因此,及早發現並於患者肺功能還未失去正常機能前積極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呼籲患者應常規進行肺功能檢查,才能監測肺功能變化並及時給予必要的治療。

現階段用於治療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抗肺纖維化藥物,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可以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 74% 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5〕,也被視為肺纖維化治療的劃時代里程碑。由於藥品在肺纖維化領域的顯著成果,在2020年核可用於治療全身性硬化病有關之間質性肺病患者的藥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經濟壓力而無法接受治療。所幸,健保署自2021年6月起開放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患者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蔡英明醫師也表示,期盼未來能陸續開放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合併肺纖維化的適應症,以嘉惠更多患者。


肺功能檢查常規化 多專科模式完善肺纖維化治療照護

抗肺纖維化藥物的出現改變過往硬皮病合併肺纖維化患者無藥可醫的困境,蔡英明醫師也呼籲,硬皮病患者應多注意肺部併發症,當發現疑似肺纖維化症狀應儘快與主治醫師反映,現階段各大醫療中心均積極推行多專科照護模式,結合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等跨科別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完善的肺纖維化治療照護。

此外,肺纖維化多半從下肺葉開始發生,醫師聽診患者的後背下肺葉可以聽到連續性的爆裂音。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將肺功能檢查作為常規項目,每3到6個月安排一次肺功能檢查,當透過聽診發現異常爆裂音時,應進一步以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作更詳細的鑑別診斷。

參考資料:
1.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systemic sclerosis 
2.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SSc-ILD) 
3. Progressive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current practice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4. Acute exacerbation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5. Nintedanib in Progressive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