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免疫治療突破治療困境,血液科醫師圖文解說

by | 5 月 30, 2022

迎戰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免疫治療突破治療困境,血液科醫師圖文解說

60多歲的張女士因為肺炎呼吸衰竭而插管住入加護病房,檢查後赫然發現腹腔有顆巨大的腫瘤,對周遭器官造成壓迫,經由切片診斷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王浩元醫師回憶,雖然當時病患的狀況不是很好,但在與家屬詳盡討論後,決定開始積極治療,因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有機會可治癒。


王浩元醫師說,「我們非常小心的調整藥物劑量,讓腫瘤逐步縮小,肺炎也順利好轉。患者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接受治療,成效相當不錯,目前已經接近五年了,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都沒有復發。」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治療目標是治癒!」王浩元醫師說,「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不僅在第一線治療就有6成治癒率,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患者除了既有的拯救式化療及幹細胞移植外,今日更有免疫及細胞治療可用,透過基因工程可讓免疫細胞精準且持續殲滅癌細胞,提升頑固或復發型淋巴瘤的治癒率。」


源自免疫細胞的淋巴癌

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源自『原本應該保衛身體的淋巴性白血球』轉變為癌細胞。淋巴瘤可分成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王浩元醫師指出,如果是「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切片,在顯微鏡的視野下,癌細胞通常只有少少幾顆,要很用力地尋找。相反的,如果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切片,視野所見大多是癌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再依腫瘤的生長速度區分為病程較和緩的(indolent)與病程較快速的(aggressive)淋巴瘤,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癌細胞生長快速,病程發展迅速激進,若未及時治療,病人可能在幾週到幾個月內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及早發現與治療疾病非常重要。


六大警訊,當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關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一般會談到「大B症狀(B Symptoms)」,包括體重減輕、發燒、夜汗等。王浩元醫師說,夜汗是指病人睡一覺起來,即使天氣很冷,床單還是會濕掉。發燒是在一個月中幾乎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發燒,不是只有偶爾燒。體重減輕是在六個月內掉了10%或者更多的體重。

六大警訊,當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最常被注意到的症狀就是淋巴結腫脹,王浩元醫師說,我們的身體有許多淋巴結,淋巴結就像軍營,沒有戰爭時,軍營可能只有少量士兵駐守;當發生戰爭時,軍營就會增加免疫細胞士兵數量以對付鄰近的戰亂;戰亂平定後,軍營的士兵數量在正常情況下就會減少。但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情境下,軍營裡士兵數量持續不斷增加且喪失自然凋亡的機制,形成一股像是軍閥的勢力危害患者健康。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只會從淋巴結冒出來,還可以產生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皮膚、睪丸、乳房、腎臟,甚至腦袋裡面都有可能產生。」王浩元醫師強調,「淋巴瘤若出現在腹腔,可能讓患者胃口變差;若長在腦袋,症狀就可能像是失智中風;若壓迫到呼吸道,病人就會咳嗽、喘或有壓迫感。」

王浩元醫師提醒淋巴瘤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若有發現燒、腫、癢、汗、咳、瘦等警訊,一定要盡快至血液科就診。


什麼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又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為我國最常見的類型,因為病程發展快速且很容易侵犯到全身器官,惡性度相當高。王浩元醫師說,全台灣一年大概會新發2500個淋巴癌個案,約2300個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約1000個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積極治療,消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第一線治療主要是透過藥物,包括類固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王浩元醫師說,第一線治療稱為R-CHOP,一個字母代表一種藥物,包括一個標靶藥物,搭配三種化學治療,再加上類固醇。類固醇在台灣有點被汙名化,但類固醇是治療淋巴瘤很重要的藥物,它可以直接殺死淋巴癌細胞,而且有止吐效果,能夠舒緩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 

積極治療,消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復發時,可以利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療,王浩元醫師說,移植前的高劑量化學治療,目的在於盡可能清除患者身上殘餘的癌細胞,然後將自體(病人自己的)或異體(捐者的)造血幹細胞回輸病人體內,其中,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能在患者身上建立一套新的免疫系統,繼續肩負殲滅殘存癌細胞的任務。然而,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強烈,對患者身體機能考驗大,而異體移植需要小心處裡排斥的問題,衝擊患者生活品質。

王浩元醫師分析過往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治療成效,每100位患者,使用第一線的藥物治療(R-CHOP)可以治好60位,剩下的40位患者則需面對疾病的復發,越快復發的患者通常預後越差,整體來說,這40位患者通常只能挽回5至10位,這是當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困境。


什麼是細胞免疫治療?

所幸今日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新的治療武器,王浩元醫師說明,免疫細胞除了會對抗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身體裡的癌細胞也能被免疫細胞揪出來消滅,因此細胞免疫治療便是利用此特性,將免疫細胞作為治療武器。目前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透過大量複製免疫細胞,並注射入患者體內。第二種為目前主流作法,是從患者周邊血中分離出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然後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可以自我活化並精準找到癌細胞,這些改裝後的免疫細胞在體外經過大量培養後,再重新輸回病人體內,一次性的注射有望幫助部分患者治癒頑固或復發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貼心小提醒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狀表現相當多樣,若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等警訊,一定要盡快至血液科就診。王浩元醫師叮嚀,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治療目標是治癒,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達到較佳的預後!

此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205169879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