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非單一指標 電腦斷層掃描更可靠

by | 5 月 11, 2022


記者:黃心瑩報導

民眾對於心肌梗塞的理解就是致命、突然、不可防,但事實上心血管疾病都有前兆,也可以被預防。若等到胸痛、心悸才就診時,通常對健康都已經造成危害。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接受預防醫學的概念,紛紛安排健康檢查替自己把關。但預防心肌梗塞應該要做哪些檢查?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胸腔放射科主任吳銘庭教授分享,其實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就能一覽無遺,不僅能看出冠狀動脈的輕微狹窄,連血管壁上的粥狀斑也能清楚照到,找出非典型的高危險群病人,避免心肌梗塞威脅。



全球級死亡威脅 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可預測

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級的死亡威脅。維持心臟運作有三條冠狀動脈,當膽固醇堆積造成斑塊產生,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內徑變狹窄,便可能造成狹心症、心肌梗塞。然而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醫界早有一套針對風險指數的預測模式,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吳銘庭教授指出,這套模式是統計出來的,只是發生重大冠心病的機率。有許多風險不高或是年輕人也會心肌梗塞,「現在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就不能單看風險指數,常會有翻盤的情況。」


冠狀動脈早期狹窄 電腦斷層掃描清晰判斷

因為心臟功能重要且結構精密,需要依賴各種影像檢查來判斷是否有異常。吳銘庭教授解釋,通常心電圖只能看到「已經阻塞」的狀態。而阻塞或狹窄到血管一半以上,心導管才檢查得到,在這之前的異狀,必須靠電腦斷層才能看清楚。

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之前,會先向外擴張變形,才會開始變得管徑狹窄,吳銘庭教授將冠狀動脈比喻為高速公路,心導管只能看到路面能否通暢,但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到路肩及山坡上的土石(斑塊)累積狀態,若單純只是四線道變成兩線道,此時會塞車、不舒服,但可繞道側枝道路代替,如省道,但不會心肌梗塞;若土石流崩塌、斑塊突然掉落擋住血管,才會心肌梗塞。

在沒有電腦斷層前,做心導管檢查後,會發現有50%患者是沒事的,其實可以不用做。吳銘庭教授表示,心導管從動脈進入,屬於侵襲性檢查,有一定風險;但電腦斷層沒有這些疑慮,而且0.135秒便能取得一個心跳下完整的心臟的影像,只是費用比一般CT較高,還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判讀。

電腦斷層掃描不打對比劑也能檢查,但僅能簡單看到鈣化程度,吳銘庭教授說明,打對比劑的話影像非常清楚,不過因為必須用靜脈針注射對比劑、也有人會過敏,或腎功能不佳者不建議使用,也有一些輻射疑慮,民眾會因此卻步。但現在技術進步,不僅儀器解析度變高、畫面清楚,連顯影劑品質也跟著提升,且經由有品質、有經驗的醫院檢查,陰性預測率高達97%,「確保冠狀動脈健康至少5年、7年。」


非侵襲性檢查更精準 影像檢查改變臨床治療方針

雖然風險指數很值得參考,但吳銘庭教授強調,不能因為風險很低就以為自己心臟很健康。他曾遇過一位54歲女性,來進行LDCT時順帶發現冠狀動脈有鈣化情形,本身有二手菸的影響,壞膽固醇(LDL)154稍微偏高,但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單就風險指數來看是低的;不過由於血管鈣化,心臟年紀竟比真實年齡還高,估計75歲,便跟風險指數算起來不一致。但她沒放在心上,沒想到五個月後心絞痛送至急診,竟是心肌梗塞,緊急用心導管手術,發現鈣化處已阻塞。

身為少數有看門診的吳銘庭教授,經常於第一線接觸病人,他表示影像檢查結果常常會顛覆風險指數,「風險指數不能當唯一標準!」非侵襲性的CT精準醫療,會改變臨床評估,可以很清楚的規畫後續治療計畫,當風險低卻看到心臟有危機時,就得積極管理;當有三高但心血管卻很健康,「這時候不代表不用管他,而是用藥可以有點彈性,如果藥物會造成一些不適,便可以調整用藥,這就是精準醫療的用意。」他提醒,個人有兩項風險因子或家中有人早發心肌梗塞、家族性膽固醇過高者都可以考慮檢查。

既然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這麼實用,是否應廣為使用、人人都用?這便從臨床醫學問題上升到公衛問題,會牽扯到預算及制度。吳銘庭教授指出,高端儀器的費用非常高,還需考量到影像品質、放射師訓練、醫師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患者可承受的輻射線限度,不可能人人都做。目前國內放射線醫學會,正在推行醫院與醫師雙認證,規劃完善的制度,慢慢培養人才,讓品質與信度都有保障。同時也符合醫療經濟學的效益,提供精準有效的預防性冠心病心臟醫學。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