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出問題如同死神上門 黃金救援期分秒必爭

by | 5 月 20, 2022


記者:賴欣平、蔡誠報導
  
過去總認為心血管問題中屬「心肌梗塞」最危急,然而近幾年隨著不少政商名流及知名藝人傳來因主動脈剝離而不幸離世的噩耗,主動脈疾病的危險性也才更為人所知。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說明,主動脈作用就像「高速公路」,心臟每次收縮時,將血液經主動脈向上輸送至腦部;向下流至全身,所有器官,甚至四肢末端的血流供應,都是這條高速公路的分支。而當主動脈出現問題,就會讓血流交通大打結,在短時間內影響身體正常機能甚至致命,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問題即為「主動脈剝離」及「主動脈瘤」。



造成器官缺氧 A型主動脈剝離每小時增1%死亡率

要說主動脈剝離有多可怕,郭姿廷醫師形容,可以把它想像成災難片中常出現,「高速公路出現裂縫」的場景,上面正在行進中的車子不是掉落不然就是被迫停止,血流也是一樣,當主動脈發生剝離,血液即會脫離正軌或無法流通,導致器官缺血、缺氧。

依剝離部位可分成A、B型兩種主動脈剝離,危險性及相應之治療方式皆不大相同。郭姿廷醫師說明,發生在靠近心臟位置的叫做A型主動脈剝離,發作後每隔一小時即增加1%死亡率,而該部位因承受血液巨大衝擊力,缺乏適當置放支架的位置,也難以穩固固定支架,故一般多使用傳統開胸手術;若為發生於其他位置的B型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才會有微創手術的選擇。

簡單來說,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藉由將發生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的部位切除,置換一段人工血管來治療;而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則是在鼠蹊部切開2公分的傷口,用導管伸入股動脈,放置主動脈支架,支架可以替代已破裂或剝離的血管當成通道,以讓患者血液重新流通,因其手術傷口小、所需手術時間短、恢復速度較快,臨床上多建議年長患者施作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也可避免傳統開胸手術需全身麻醉的風險。


主動脈瘤:血管膨大、脆弱 破裂即體內大出血

那什麼叫做主動脈瘤?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霖解釋,主動脈瘤並不是癌症,所以不是主動脈長出瘤狀物,而是血管老化或本身結構比較脆弱,經血流不斷沖擊後像吹氣球般擴張,以致血管直徑超過正常值之1.5倍,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得脆弱,隨時都有破裂的可能,而又依其發生位置分為「胸主動脈瘤」及「腹主動脈瘤」。

陳柏霖醫師表示,一旦胸主動脈瘤破裂,因該部位血管外面缺乏包覆,瞬間出血量會非常大,甚至可能來不及送到醫院就猝死;而若為腹主動脈瘤破裂,因腹部有其他軟組織可能將血管破裂處包覆住,出血量可能相較之下沒那麼多,所以若民眾一感到腹部劇烈疼痛即立即送醫,還是有救回的可能性。


哪邊痛?怎麼痛? 請明確敘述症狀助醫師及時判斷

無論是主動脈剝離還是主動脈瘤,除提高警覺、及時送醫之外,還有一點極為關鍵的就是患者「主述症狀」。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泰位提醒,若意外不幸發生,民眾需儘量記住或記錄下一開始不舒服的感受,如主動脈剝離常為撕心裂肺的疼痛,從前胸痛到後背。

陳泰位醫師強調,現今急診科醫師皆受過相當專業的訓練,對於主動脈剝離這類急性疾病有很高的警覺心,但前提是患者必須給予「足夠的資訊」。尤其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治療的時間每分每秒都相當珍貴,醫師收到的主述症狀越明確,越能及早安排後續一連串治療,提升存活機率。


隨時做好準備 人人都應提高「主動脈剝離」警覺

在與死神搶命的過程中,「正確診斷」非常關鍵。郭姿廷醫師分享,曾遇過一名患者,突如其然在路上暈倒而被緊急送醫,起初診斷為中風。然而,確定要進行中風取栓手術,並進行進一步電腦斷層診斷後才發現中風是由「主動脈剝離」所引發,兩種情況手術方式相異,遂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動刀。不幸地是,輾轉轉院的過程冗長,讓患者錯過腦部灌流黃金期,雖最後成功救回一命,但恢復情形相對較差,遺留下永久後遺症。

因此,醫師們提醒不論是民眾還是急診科醫護同仁,永遠心裡都要有一個「是不是主動脈剝離?」的警覺,才能及時進行正確的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士,幾年前做健檢的時發現腹主動脈瘤,不過沒有持續追蹤。最近患者在上班的時候,突然腹部劇痛,而被送到急診室已經休克,檢查發現是主動脈瘤破裂。」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病變,而在承受血流壓力後逐漸膨大。膨大的主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出血,建議要盡快接受治療。」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位50多歲男性,診斷肝癌時腫瘤已經接近10公分,且有脊椎骨的轉移,屬於晚期肝癌。」許偉帆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恰好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利用雙免疫合併療法作為治療。」

接受雙免疫合併治療的成效顯著,腫瘤逐漸縮小,讓病情得相當好的控制。從發現至今已有兩年時間,目前胎兒蛋白、PIVKA-II等指數正常,而且不管是電腦斷層掃描、骨頭掃描都沒有找到腫瘤存活的跡象,患者已回到工作崗位,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