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動症造成「跌跌」不休好尷尬、「OFF斷電」定在路中央好危險 緩釋藥物獲健保,穩定血中藥物濃度,帕金森病友也能重啟運動模式

by | 4 月 13, 2022

聞不到「海味」、找不到「便意」,竟是帕金森氏症先期症狀

本土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先前有病友確診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與家人到漁港遊玩,唯獨自己聞不到「海味」,竟然與睡眠障礙、便祕等「看不見」的症狀一樣,都是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人生規劃雖不同,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病友一樣,精彩生活,再出發。


先期症狀不漏接 早期診斷有機會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

民眾可利用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自我檢測,包括:(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常跌倒、(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音調變小或沙啞,以及(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


嗅覺異常、嚴重便祕、睡覺時拳打腳踢,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症狀

不過,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葉篤學主任表示,帕金森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而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有研究嘗試將帕金森氏症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從身體開始(Body first),另一種是從大腦開始(Brain first)。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也就是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身體型帕金森氏症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62歲的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帕金森病。但他回想自己早在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三、四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而且,嗅覺和睡眠也早就出狀況,「那個時候跟太太一起去漁港,只有我完全聞不到海鮮發臭的味道!」「睡覺的時候、夢到高興的事,還會哈哈大笑」。


帕金森病友最大困擾:動作慢、不穩、身體歪、便祕 面對病友情緒起伏,家屬好困擾!

陸清松教授也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病人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動作緩慢」、「平衡或不穩」以及「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而「便祕」也讓病人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十大困擾第4名!

比較家屬與病友的困擾差異可以發現,兩者差異最大的是絕大多數病友不覺得受到「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的困擾,反倒是分別有18%、15%的家屬因病友「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而感到困擾。


藥效減退、藥物波動 OFF現象與異動症易影響外出意願

此外,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帕金森病病友經常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以及藥物波動併發的「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所困擾!

病友Andy表示,ON代表有藥效、有行動力。OFF顯示無藥效時,全身會痠軟無力,寸步難行,這情況就像是「開車突然沒油,發不動!」

而「異動症」則是藥效推動力量太大,大到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62歲林先生分享,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直到去年,「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吃足苦頭,甚至連膝蓋都發炎了。」

林先生進一步瞭解才發現是自己原有「比薩斜塔現象」,整個身體明顯向右偏移,再加上藥效銜接的異動現象,造成身體重心偏移,因此一再跌倒。幸好,他接受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


面對疾病不逃避!健保藥效緩慢釋放助穩定控制,治療蜜月期延長不是夢

陸清松教授表示,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 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甚至,進入第四個7年,甚或從777變成999其實也都不無可能!但重點是早期發現和正確治療。

陸清松教授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過去要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曾經有人試驗以打針點滴輸注的方式。後來發展出從肚子上灌注、但所費不貲,台灣也沒有。不過,現在健保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減少藥效波動現象,讓患者少了off time、多了on time,同時減少異動症困擾,是病友一大福音!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畢竟要與這個疾病共處15-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不管是不是帕金森氏症,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醫療沒有辦法阻止退化,但可以協助病友跟時間競賽,不能只依靠醫師給藥與精準治療,病患也要好好地動。什麼運動都好,千萬不要整天關在家裡,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另外,也希望社會大眾了解帕金森氏症,適度給予協助、而不是用異樣眼光看待病友,如此才能讓病友更願意走入人群及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士,幾年前做健檢的時發現腹主動脈瘤,不過沒有持續追蹤。最近患者在上班的時候,突然腹部劇痛,而被送到急診室已經休克,檢查發現是主動脈瘤破裂。」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病變,而在承受血流壓力後逐漸膨大。膨大的主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出血,建議要盡快接受治療。」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他是一位老師,從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乾癬,每天都需要家人協助塗抹藥膏,相當費時和辛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醫師表示,「雖然醫師一再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患者仍然深陷恐懼中,擔心自己的皮屑會影響孩子,甚至不敢和小寶寶同床睡覺。患者的憂慮反映了「累積性生命損害(CLCI)」的概念,乾癬在多年的反覆發作與治療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以及家庭互動。」

患者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效果良好,皮膚狀況將近100%改善。然而,兩年後因健保規定被迫「下車」暫緩生物製劑,改用傳統藥物與外用藥膏治療,但效果較不理想。見到好不容易消失的皮膚病灶再度惡化,讓患者非常難受。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女士,因為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腎臟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葉劭德醫師表示,「由於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在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根治性腎臟切除術及淋巴結廓清。」

病理報告證實為腎細胞癌且有淋巴結轉移,所以在術後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KI)合併免疫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食慾改善,體重也漸漸回升,目前仍持續在追蹤治療。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居家動起來的最佳選擇就是有趣又多變化的踏步有氧,想要保持低衝擊的話可以先減少跳躍的動作。當身體熱起來後,可以再搭配其他肌力訓練或做點動態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