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治療還是開刀?乳癌患者的徬徨 靠這個解決

by | 3 月 25, 2022


記者:楊艾庭報導

乳癌患者中20%-30%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HER2陽性惡性度高、復發與轉移機率高,且癌細胞會經由血液或淋巴送至全身,因此患者除需化療、標靶治療,還需接受乳房或淋巴結切除手術,因此往往面臨不知先切除還是先治療的窘境。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郭耀隆主任表示,成大乳醫中心建構全方位乳房診斷及治療,並重視病人對治療的想法感受,進一步推行智慧資訊系統整合的數位醫病共享決策,經由E化數位工具與病人互動,幫助引導做出最適合病人的醫療決策。



數位醫病共享決策 助患者快速釐清複雜癌症

當患者確診乳癌時,常感到惴惴不安、徬徨無助,還得開始了解這種相當複雜的疾病,對於不是醫療背景的患者而言,簡直是困難重重,需要長時間認識疾病的治療與照護,才能選擇合適的方法對抗病魔,但過程中焦慮的心情與恐懼也隨之而來。成大乳醫中心的團隊發現病患就醫過程中無助的痛點,因此借鏡國際趨勢,率先全台推出數位化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以下稱SDM)。

郭耀隆教授表示,大部分醫院的SDM工具以紙本化為主,無法提供病患即時性互動式及可重複性的工具,就會降低SDM的效果。因此透過數位工具,幫助患者熟悉病情並了解每種治療與照護的優缺點。數位SDM以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發展多樣輔助工具。例如患者正考慮進行標靶治療,可從工具中馬上閱讀標題為「我是HER2早期乳癌的病人,在手術切除後,應該選擇單標靶或雙標靶為輔助藥物治療?」的選項,並參考內容獲得相關資訊。

數位SDM提供完整的乳癌相關資訊且閱讀便利性高,也讓患者在醫院與主治醫師溝通後,回到家可使用數位SDM與家人充分討論,並決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下次回診時,可再把SDM結果帶回診間和醫師進行討論,如此一來便化解患者與家屬的不安,並增加醫病之間的溝通效果。

郭耀隆教授說明,「現在乳癌治療已經相當個人化,我們針對乳癌細胞的特性進行各項分類。」可從病理報告中了解患者乳癌細胞的特性,並區分乳癌的亞型,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三陰性、HER2陽性,不同乳癌亞型的惡性度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


HER2陽性惡性高、易轉移 雙標靶治療有效提高存活率

HER2陽性佔乳癌患者約20%-30%,其為癌細胞HER2基因過度表現,代表乳癌細胞會快速分裂、增加轉移機會。郭耀隆主任說明,一般的荷爾蒙治療對此型乳癌無效,需要使用化學治療搭配標靶治療來提高患者存活率,而現今藥物更突破,有成效更好的選擇,即使用「雙標靶搭配化療」。

郭耀隆教授表示,根據國際乳癌治療準則,建議患者術前或術後,以雙標靶搭配化療藥物作為輔助治療,相較於單標靶療法,能有效降低早期乳癌但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患者復發的可能性。至於要先治療還是先開刀?若腫瘤超過2公分或淋巴擴散,可先透過術前的標靶輔助治療縮小腫瘤、控制淋巴轉移,就可減少後續手術清除範圍,降低上肢活動障礙。

郭耀隆教授也強調,癌症治療通常都必須多管齊下,很難有一種療法就能完全緩解,若是術前雙標靶搭配化療,治療過程中明顯看出腫瘤對藥物反應。甚至腫瘤縮小、轉移淋巴控制下來甚至消失,就不用清除全部淋巴。反之先切除腫瘤再治療,將難以判斷腫瘤對藥物的反應,所以術前治療可給予我們術後治療之參考依據,讓患者了解自己對術前治療的效果,進而決定後續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替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醫療。

郭耀隆主任補充,成大乳醫中心有「一條龍」特色,從診斷、手術、治療、重建,皆於同一門診完成,而智慧化醫病共享決策工具,除了能幫助病人做決策外,也能讓病患做出有效決策。同時也縮短病人對多方面醫療訊息了解,及對每個治療價值信念決定的時間。

成大乳房醫學中心智慧化醫病共享決策: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經過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申請使用標靶藥物–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因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且治療方式從住院化療轉為門診口服,大幅改善了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