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婦正面迎對ITP 不再因類固醇副作用問題卡關

by | 1 月 21, 2022


記者:陳佳慧報導

66歲的吳女士10多年前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又稱為ITP),在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這十年來她陸續被診斷糖尿病、肺結核及骨質疏鬆,身高也因此矮了將近十公分。


原先血小板控制在10萬(/uL)上下,但近期卻逐漸下降,甚至小於2萬(/uL),並出現皮下出血的症狀。此時,她主動提出接受脾臟切除的想法,然而在脾臟切除後,血小板數值仍未改善,在醫師評估下,改以血小板增生劑治療,血小板數值回復到45萬(/uL)以上,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林耘曲表示,雖然數值回升,不過使用血小板增生劑須密切觀察,留意血栓副作用。


治療目標:控制出血、提升血小板數值

林耘曲醫師說明,ITP易引發凝血異常、出血不止,當腸胃或大腦出血,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的選項日漸增多,若患者願意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便能減少出血,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ITP治療分為兩部份:控制急性出血與慢性提升血小板。」林耘曲醫師分析,當出現急性出血,必須先止血。此時可輸注血小板,合併類固醇治療,嚴重時可考慮給予免疫球蛋白,不過只是應急,當問題緩解,還是必須穩定用藥維持血小板數量,患者才不會面臨反覆出血的情況。


美國血液學會:類固醇使用不宜超過六週

美國血液學會建議,成年的ITP患者若無症狀,但血小板數量少於3萬(/uL),建議開始接受治療。在這階段,第一線治療用藥仍以類固醇為主,不過長時間或反覆使用類固醇的患者可能出現胃出血、血糖偏高、體重上升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類固醇使用時間不宜超過六週。

當ITP治療超過3個月,病情還是未見改善,或類固醇藥物無法如期停藥,醫師就會建議接受第二線治療。而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慢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病患使用血小板增生劑後,多數的ITP患者病情能獲得緩解,甚至有些患者停藥後就沒有復發跡象。林耘曲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劑的副作用包括腹瀉、頭痛、疲倦或肌肉痠痛等,用藥後若有不適,應與醫師討論。


尋找血液科醫師諮詢 診斷最精準

林耘曲醫師也叮嚀,民眾若懷疑罹患ITP,可至血液科或血液腫瘤科門診接受詳細檢查。此外,除了積極治療、按醫師指示用藥,平常也要注意正常作息、適度運動,且避免使用來路不明藥物或過度飲酒。

此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沒事就突襲手、腳的癢癢小水泡,用六招避免汗皰疹復發

沒事就突襲手、腳的癢癢小水泡,用六招避免汗皰疹復發

「每次好像我只要一出國,手掌上就會出現這些好癢的小水泡。」飛機一落地,若真就向來接機的姐姐抱怨著。 姊姊看了一眼若真的手,輕輕鬆鬆地回應:「你還好,只有出國時才會這樣。我覺得我的腳每隔幾個星期就會出現一次這些小水泡,本來想要不理它,不過好像因此而感染了,在皮膚科吃了幾天的藥才好。」 「天啊,原來你也有同樣的狀況,」若真驚呼:「醫生說我的狀況是汗皰疹,所以汗皰疹是遺傳引起的嗎?」 汗皰疹(Pompholyx, Dyshidrosis)是種影響手部和腳部的濕疹變化, 汗皰疹的症狀...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進展快、易復發,微量殘留病灶檢測(MRD)助調整治療策略,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進展快、易復發,微量殘留病灶檢測(MRD)助調整治療策略,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因為頭暈、虛弱、疲勞而就醫,結果發現血球數量嚴重異常,紅血球與血小板數量偏低,且有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球,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ALL)引起。」簡聖軒醫師指出,「由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快速,所以個案在確診後,就有即刻治療的必要。」

然而,患者因為身體機能相對較差,難以接受完整的化學治療,治療成效有待加強,遲遲未達殘留病灶檢測(MRD)陰性。所幸,後來透過免疫治療大幅殲滅癌細胞,並接續使用異體幹細胞移植,穩定控制疾病至今。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剛診斷為第四期肺癌的患者都相當沮喪,但現在對於晚期肺癌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展!林瑛珠醫師指出,以前第四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只有6個月,隨著標靶治療的進步,若能找到合適的藥物,便有機會讓病情得到長期穩定控制,患者的存活期便能有望延長。抗癌藥物的進展日新月異,如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漸漸運用於具有HER2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像魔術子彈一般精準攻擊癌細胞,幫助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多一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