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小孩容易低體溫,術前要知道!醫師圖解說明

by | 1 月 7, 2022

老年、小孩容易低體溫,術前要知道!醫師圖解說明
 
「醫師,患者的體溫降到攝氏32度。」 麻醉護理師盯著心電圖說,「而且心跳持續下降!」
 
「那是一個兩周大的早產兒,因為壞死性腸炎,而進手術房,」台大醫院麻醉部黃信豪醫師回想起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生命跡象很不穩動,體溫下降、心跳變慢,相當危急。幸好手術成功了,但在術後患者的四肢發涼、血壓偏低、酸中毒,還有許多併發症,爾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很久。」

 
小朋友是發生手術低體溫的高危險群,台大醫院麻醉部劉治民醫師表示,如果手術時間較長、術野暴露範圍較大,體溫便會快速流失。在主動式保溫工具較有限的年代,想要幫病患維持較穩定的體溫實在不容易。如今,隨著熱空氣式保溫毯的普及,帶給醫師、患者相當大的幫助。
 
 
小孩、老人動手術,容易發生低體溫
 
小朋友的體重較輕,產熱能力較弱,在接受麻醉動手術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黃信豪醫師指出,尤其是手術時間較長的手術,例如腹腔腫瘤、胸腔腫瘤、骨頭矯正等。
 
從消毒開始,消毒水蒸發便會讓體溫開始下降,劉治民醫師說,「小兒外科醫師都會加快動作,消毒時常喊說『趕快!趕快!趕快鋪單!』,希望盡快把患者包起來,不要讓小朋友掉體溫。」
 
小孩動手術,容易發生低體溫
 
嬰幼兒手術低體溫的因素包括熱量散失較快,且身體維持恆溫的機制受到抑制。黃信豪醫師解釋,麻醉後人體的周邊血管會擴張,加快體溫散失,另一方面則是肌肉放鬆,且3歲以下嬰幼兒無法經由顫抖產熱,加上嬰幼兒皮膚較薄,保暖效率較差、以及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身體質量比例較大,更易造成體溫散失。如果沒有積極保溫,即使是三十分鐘的手術,也會發現患者出現低體溫的狀況。
 
除了兒童以外,老年人亦屬於手術低體溫的高風險群,由於本身皮下組織較薄、體力較弱,且常受到本身的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所衍生的血管、自律神經方面的問題,老年人自身對體溫的調控較差,自我保護機制較為不足。劉治民醫師說明,如果接受泌尿科方面膀胱、攝護腺手術或是骨科關節鏡手術,術中可能需要用水灌洗,使體溫快速流失。如果使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需灌入二氧化碳,這些氣體直接接觸內臟表面,也會帶走熱量。
 
 
手術低體溫,併發症很多
 
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都需要在適當的體溫下,才能正常運作,黃信豪醫師說,手術中體溫過低會帶來多種不良影響,例如影響凝血功能,增加術中出血量、影響藥物代謝,術後較難甦醒、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導致意識障礙、影響免疫功能,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即使手術順利完成了,手術低體溫也會影響術後的恢復。
 
手術低體溫的危害
 
心律不整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問題,劉治民醫師說,術中低體溫可能影響心臟功能,而出現心房顫動、心搏過慢等,讓患者狀況變得較不穩定。
 
手術結束後,很多患者會在恢復室一直發抖,劉治民醫師強調,肌肉發抖導致氧氣消耗量大增,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相當不利,可能造成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
 
 
完善體溫管理,持續監測、主動保溫
 
老年人與兒童較容易出現手術低體溫,也容易造成不良影響,為了防止發生手術低體溫,必須善用各種主動式保溫工具。劉治民醫師說,「過往在預防手術低體溫的設備,有烤燈、電熱毯、水溫毯、輸液加溫器等。但是烤燈的效果相當有限;水溫毯接觸面積不夠,且水的比熱較高,若調高水溫,有時會發生燙傷的意外;輸液加溫器,可將點滴、血品加溫,但是術中給予的輸液量有限,不易彌補流失的熱量。
 
完善體溫管理,讓手術更安全
 
「熱空氣式保溫毯改善了許多傳統保溫工具的不足。」 黃信豪醫師說,熱空氣式保溫毯包覆性較好,經由小孔持續吹送暖風,效率較佳,能夠預防體溫流失,也可以穩定加溫。讓患者更舒適、更安全,也能減輕術後醫護人員的負擔。
 
「術中正確體溫監測亦非常重要,」劉治民醫師強調,「除了避免體溫過低,也需要留意體溫過高,持續監測體溫,並適時調整主動式保溫設備,才能達到完善的體溫管理,讓手術過程更安全。」
 
目前臺大醫院對於兒童術中體溫的控管相當嚴謹,發生手術低體溫的機率僅有0.6%,是相當優異的成績,黃信豪醫師表示,除了讓醫療團隊認知到術中保溫的重要性,也會不斷讓民眾了解,持續提升病人安全。
 
 
貼心小提醒
 
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在必須接受手術時,幫助孩子平安度過是大家共同的目標,黃信豪醫師說,利用各種經過實證的方式,我們可以把許多細節盡量處理好,以提升麻醉安全性,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