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勤洗手卡「關」 類風濕關節炎病友無奈成Lady「卡卡」 面臨防疫天冷控病兩大難 逾9成病友竟對治療目標莫宰羊 「一分鐘微笑量表」推出 emoji助攻醫病溝通共創治療達標

by | 11 月 12, 2021


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如果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為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病友無奈成為Lady「卡卡」,恐成個人防疫缺口。不僅如此,為了「防」疫,有些病友避免到醫院因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移動如真人版機器戰警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九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


對此,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臉書雲端),使用時下流行的emoji表情符號,幫助醫病溝通並做出治療決策。且隨著醫藥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選擇除了現有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節抗風濕病藥物、生物製劑,健保今年新增兩種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累積約十種生物製劑與四種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進階治療方式,提供病友治療達標的新選擇。


防疫+天冷 類風濕性關節炎控病兩大難 病友回診成機器戰警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長祐執行長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約有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門診就有一名病友關節劇烈腫痛,走路彷彿機器戰警,手肘與膝蓋彎曲趨近90度,移動只能拖步走,這才趕緊就醫。

從事急診室護理師工作的32歲病友鄭小姐表示,她15年前莫名手腕疼痛,一週後疼痛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從停車場到診間的短短10分鐘路程,她卻要拚命忍痛走上兩小時。由於不忍心看到爸爸因為她和妹妹兩人都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而愧疚自責,鄭小姐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就是希望向爸爸證明,只要好好治療,自己也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但每逢天氣變冷或下雨,關節容易感到腫痛不適,加上血液循換變慢,不光洗澡洗頭、刷牙等生活作息,甚至連脫戴口罩、洗手等防疫基本功,需要關節的細部動作都覺得吃力,不得不強迫自己忍痛,以不確實的方式完成動作,而這樣偶爾不適的情況讓她不確定自己是否治療達標!


逾9成病友不知治療目標 診間溝通上演猜猜猜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世滋董事長表示,每一種病症都有依循的治療目標,就像糖尿病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視力矯正目標需達1.0以上,發燒的治療目標應在38℃以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治療目標,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四種等級。

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COVID-19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以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然而,臨床觀察,卻有超過9成病友不知道個人治療目標,主要原因便是專業的評估方式過於複雜、且需套用特殊公式,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評估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上演「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一分鐘微笑量表」助醫病溝通 藉此追求人生微笑曲線 

對此,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結合醫學專業量表與國人生活形態,在官方臉書粉絲團Dropbox雲端推出在地且評估方便的「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如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即可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這些表情符號包括:代表最佳目標緩解的「開心」臉、次之目標的低疾病活動度「可以」臉、或疾病不穩定的中疾病活動度「辛苦」臉,甚至是病況最差的高疾病活動度「難過」臉。

蔡長祐執行長表示,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並設定治療目標,建議每週定期評估,然後紀錄下個人微笑標章。待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期間蒐集到微笑標章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將有助於促進醫病間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更精準用藥,幫助更多病友治療達標,畫出人生的微笑曲線。


微笑量尺與治療雙管齊下 新治療武器助穩控類風濕性關節炎

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蕭育芬醫師表示,努力追求治療達標過程,配合醫囑、監測疾病與規律治療等同重要,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多元,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解抗風濕病藥物與生物製劑外,近年健保給付新一代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提升治療便利性之餘,幫助害怕打針、擔心經常進出醫院而增加染疫風險、工作或課業忙碌、希望快速緩解不適症狀的病友穩定疾病,達到緩解目標,提供給病友一個治療的新選擇。

蕭育芬醫師分享,48歲蔡女士在五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一度以為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都不見疼痛改善,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隨後經傳統藥物治療甚至自費施打生物製劑,平均半年就出現抗藥性,直到疫情爆發,擔憂頻繁出入醫院會有染疫風險,因此改用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明顯感受到症狀快速緩解,迄今7個多月仍有效緩解。

蔡世滋董事長期勉病友,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一般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一分鐘微笑量表」,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在努力取得微笑標章過程,穩定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達到疾病緩解,以維持生活品質,畫出屬於自己人生的微笑曲線。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他是一位老師,從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乾癬,每天都需要家人協助塗抹藥膏,相當費時和辛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醫師表示,「雖然醫師一再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患者仍然深陷恐懼中,擔心自己的皮屑會影響孩子,甚至不敢和小寶寶同床睡覺。患者的憂慮反映了「累積性生命損害(CLCI)」的概念,乾癬在多年的反覆發作與治療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以及家庭互動。」

患者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效果良好,皮膚狀況將近100%改善。然而,兩年後因健保規定被迫「下車」暫緩生物製劑,改用傳統藥物與外用藥膏治療,但效果較不理想。見到好不容易消失的皮膚病灶再度惡化,讓患者非常難受。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女士,因為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腎臟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葉劭德醫師表示,「由於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在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根治性腎臟切除術及淋巴結廓清。」

病理報告證實為腎細胞癌且有淋巴結轉移,所以在術後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KI)合併免疫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食慾改善,體重也漸漸回升,目前仍持續在追蹤治療。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居家動起來的最佳選擇就是有趣又多變化的踏步有氧,想要保持低衝擊的話可以先減少跳躍的動作。當身體熱起來後,可以再搭配其他肌力訓練或做點動態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