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輔助療法 基因突變患者新治療

by | 9 月 22, 2021


記者:呂佳恆報導

台灣肺癌發生率是亞洲第二,致癌因子似乎無所不在,除了抽菸是一般人普遍認為的罹癌成因,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肺部病史、肺癌家族史等都可能埋下潛在危機;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同時也是台灣肺癌學會理事的王金洲醫師指出,治療上,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是主要關鍵,但因肺癌初期無症狀,多數人發現時可能都已屬晚期,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日新月異,目前也有多種化療及標靶藥物可用於治療晚期肺癌。



肺癌期別越晚復發率越高 轉移腦部機率高達10至30%

王金洲醫師說明,肺癌會因期別越晚而提高復發風險,若腫瘤比較靠近縱膈腔,復發機率也會比較高,尤其許多患者復發位置不一定在肺部,可能轉移至腦部、肝臟、骨頭等部位,其中肺癌轉移到腦部的比例約為10至30%,因此患者術後每三到六個月就得接受肺部斷層檢查,且會根據病患期別,再考量是否追蹤腦部、骨頭等其他部位,以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肺癌新選擇 標靶治療展延存活期

「像標靶藥物用於術後的輔助治療,目前也已經有許多臨床證實有效。」王金洲醫師提及,除了考量年紀大或肺功能差的肺癌患者,可採局部放射治療或質子治療取代開刀手術,通常第一期至第三期肺癌患者則可藉由開刀治療。但因期別越晚,復發比例也越高,這時就得做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尤其過去多以化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治療為主,現在針對有基因突變腫瘤的病患,則可藉由標靶治療延展無疾病存活期。


標靶治療做輔助治療 有助降早期癌患復發率

王金洲醫師解釋,標靶藥物出現後,起初多用於基因突變腫瘤的晚期病患,但目前有相關研究已證實,若能將標靶治療移到術後就開始做為輔助治療,即使用於早期病患,也能有效降低復發率,過去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的病患平均18至19個月就可能復發,而有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則能再降低復發率。


定期接受肺癌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標靶治療的觀念已非常成熟,但因健保尚未給付,病患還是得自費接受治療,因此醫師也會評估每個病患不同的情況,再建議是否得接受標靶治療;王金洲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除了遠離誘發肺癌的危險因子,若有吸菸史、肺癌血親家族史等民眾,建議50歲開始應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也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接受治療,透過手術完全摘除腫瘤,並搭配術後輔助化療或標靶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