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增4成!吃不下睡不好6成4患者痛感飆新高 台千人認知調查曝:近7成不知偏頭痛是病;4成5不知止痛藥越吃越痛

by | 9 月 3, 2021


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偏頭痛,而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頭更痛!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在疫情期間的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較疫情前增加4成,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更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度增加1。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表示,9月5日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週,為了喚醒國人對偏頭痛的認知,我們舉辦一系列『台灣偏頭痛關懷週』活動,包括「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與「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我們也嘗試突破傳統衛教形式,跨界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並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打造「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運動,不僅推出偏頭痛創意圖文及臉書大頭貼框,更製作Instagram濾鏡框及LINE貼圖,以貼近流行的方式溝通大眾,增加大眾對偏頭痛的正確認識。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劉子洋醫師說,偏頭痛是可以積極預防與治療的疾病。為了幫助國人正確認識偏頭痛,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由簡單易記口訣,讓民眾一眼秒懂偏頭痛必知「超前部署」守則!

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王嚴鋒醫師指出,古今名人如藝術家畢卡索、梵谷、莫內、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國際巨星貓王等名人,皆受偏頭痛所苦,仍為後世留下極具創意與智慧之作品。我們所舉辦的首屆繪畫比賽,報名狀況踴躍,有高達685位學生與民眾透過畫筆描繪出偏頭痛心聲。此外,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最近進行的國人偏頭痛認知問卷大調查,近7成國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2,4成5不知道過度使用止痛藥恐造成頭痛更加惡化,更有許多國內民眾的觀念還停留在偏頭痛只能吃止痛藥,尤其是非醫藥相關背景的受訪者,只有三分之一知道偏頭痛可以用預防性藥物治療。顯示台灣民眾對偏頭痛認知不足,除了患者沒有妥善控制偏頭痛,更導致社會普遍不理解患者面臨的「丟丟痛」之苦。

疫情下偏頭痛天數暴增,四分之一時間都在痛!近6成吃不下/近8成睡不好/2成2痛到掛急診

陳韋達醫師指出,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約高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新冠肺炎肆虐造成的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導致患者病情惡化。根據一篇刊登在國外知名《頭痛與疼痛期刊》的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偏頭痛患者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由疫情前的5.7天提升至8天,增加4成,相當於四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頭痛。不只偏頭痛時間增加,頻率與嚴重度也加劇。6成(59.6%)患者表示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有高達6成41患者偏頭痛嚴重度增加,有1成患者更惡化為一個月發作逾15次的慢性偏頭痛。此外,有近6成(58.7%)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2成2患者甚至痛到掛急診。更有近6成(58.3%)患者吃不下、近8成(78.1%)患者睡不好1,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陳韋達醫師分析,在家防疫長時間盯著3C產品,情緒易隨疫情起伏而吃不下、睡不好,活動空間與運動量不足等,易誘發偏頭痛,並陷入惡性循環。

你懂偏頭痛嗎?台灣頭痛學會千人認知問卷結果揭曉!近7成國人誤認偏頭痛僅是「症狀」

為瞭解國人對偏頭痛的認知,台灣頭痛學會今年7月進行偏頭痛線上問卷調查,總計有2,300多位民眾填寫。王嚴鋒醫師指出,調查顯示,近7成(68.5%)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偏頭痛是一種「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

王嚴鋒醫師進一步說明,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據患者分享,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是遭尖銳物反覆穿刺,痛到想撞牆、剖開腦袋。也因許多民眾誤以為偏頭痛是症狀,導致患者因頭痛須請假時,還得擔心遭同儕、同事誤會裝病偷懶,使患者承受著生理與心理的壓力,陷入偏頭痛加重的循環。

此偏頭痛認知調查亦發現,6成(62.5%)國人會不定時頭痛,卻有近半數(44.6%)民眾不清楚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會使頭痛惡化。劉子洋醫師分析,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忽略尋求正規醫療的重要性,自行購買止痛藥,而輕忽過度服用止痛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

偏頭痛超前部署! 預防偏頭痛莫忘「123懶人包」 預防性藥物拯救半數患者改善達五成以上

陳韋達醫師介紹,今年9月5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週,為喚起國人重視並遠離偏頭痛,學會發想「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恐令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簡單好記的口訣加深民眾印象。

偏頭痛目前已可超前部署,據學會偏頭痛認知調查顯示,超過半數達5成5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可採取預防性治療,來降低發作頻率。劉子洋醫師分析,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如療效可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與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均可減少回診頻率,適合不宜頻繁回診的疫情時期,也可減少請假就醫次數。劉子洋醫師補充,預防性藥物療效皆不錯,副作用也低,「以肉毒桿菌素來說,經國外試驗發現,使用半年後,半數患者每月頭痛天數可減半。」

王嚴鋒醫師分享,診間有位偏頭痛長達30年的女性患者,嚴重時偏頭痛幾乎每天發作,常想吐卻只能乾嘔、怕光怕吵,連眼窩都在抽痛。因為偏頭痛,她被迫放棄工作。痛到一度被診斷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長期吃止痛藥,擔心影響下一代而不敢生育,直到她知道可以用預防性藥物來治療,藉肉毒桿菌素治療改善,讓偏頭痛大幅降到一週僅發作一次,疾病疼痛感也大幅改善,該患者終得以重拾笑容與生活品質。(詳見附錄患者故事)

真的「受夠了」!超過600位患者用畫筆吶喊偏頭痛心聲 首度跨界合作「我的偏頭痛美學」

為使大眾能「看見」偏頭痛,學會特別結合「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舉辦一系列的『台灣偏頭痛關懷週』活動,包括「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今年有高達685位學生與社會人士熱情參與首屆繪畫比賽。高中組冠軍本身亦是病友,因偏頭痛嚴重影響生活,於畫中呈現主角痛到夜不能寐。牆上日曆的滿江紅更道盡偏頭痛的血淚,甚至以「受夠了」命名作品,表達病友渴求偏頭痛改善的那天到來。

衛教大使佩甄也分享:「台灣有高達200萬偏頭痛患者,值得大眾正視。幸好學會提供『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方便大眾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認識偏頭痛。我會把這個秘技分享給常頭痛的親友,希望大家有偏頭痛都能及早治療,跟頭痛說bye bye!」

陳韋達醫師分享,學會今年突破傳統衛教框架,跨界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並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打造「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創作偏頭痛圖文與臉書大頭貼框,透過筆下靈魂人物—美美向大眾傳遞偏頭痛資訊。此外更製作Instagram濾鏡框及Line貼圖,以時下最潮流方式於社群傳散,並邀請模特兒吳宜樺、護理界網紅護理人護理魂共同響應。即日起至9/11到「台灣頭痛關懷週」臉書活動頁發文,前兩百名即可免費獲得偏頭痛LINE貼圖(詳見附件六),期望民眾理解並及早治療偏頭痛,把頭痛的姿勢留在網美照裡就好!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早期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幫助緩解症狀、提升預後,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切片檢查確定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骨鬆性骨折增加死亡風險!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提升骨質密度,骨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乳癌治療便利性大進化!HER2雙標靶藥物皮下注射新劑型–早期、晚期都受惠,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30多歲的王小姐因為健檢而確診早期乳癌,後續接受手術治療,根據病理報告的結果,醫師建議術後進行HER2雙標靶治療。 「醫師,如果做HER2雙標靶治療,是不是每次都需要兩、三個小時呀?」王小姐問,由於平時工作相當忙碌,讓她很擔心後續治療的安排。 「依照妳的狀況,HER2雙標靶治療能夠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因傳統HER2雙標靶治療是透過靜脈輸注給藥,的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現在已經有皮下注射新劑型,每次只要幾分鐘,可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方便很多!」...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變、不易察覺,診斷、治療解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曾經有位中年患者因為腹部劇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左大腸腫瘤導致腸套疊及腸道缺血,於是安排緊急手術切除腫瘤。」陳周誠醫師表示,「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惡性度較高容易復發。」

因為腫瘤惡性度較高,患者術後開始接受體抑素類似物治療,至今已超過七年,目前狀況穩定,腫瘤沒有復發的狀況,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是警訊!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平時工作相當忙碌,壓力很大,經常腹瀉。雖然發現排便帶血,但自認為是痔瘡,而沒有放在心上。」王彥博醫師指出,「因為持續解血便,患者經常感到頭暈,才終於就醫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直腸、結腸有嚴重發炎、潰瘍。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 為潰瘍性結腸炎,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患者的症狀緩解,但 是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於是向健保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至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已經過了三年,患者的狀況穩定下來, 沒有復發的狀況,已回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期待健保放寬給付標準,生物製劑助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病友重拾希望

NMOSD(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視神經與脊髓,造成失明、四肢無力,甚至癱瘓。患者中有7至9成為女性,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由於許多患者依然肩負家庭主要照顧責任及經濟來源,一旦疾病復發,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健康構成威脅,也對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