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焦慮血壓飆高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降壓

by | 8 月 12, 2021


記者:林渝樺報導

新冠疫情期間,把高血壓控制良好,不當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馬偕醫院資深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許多患者以前的治療充滿挫折感,降低用藥吃藥意願,長期下來血壓過高等併發症,現在除了透過調整生活形態、搭配降血壓藥物來控制之外,還有高血壓導管治療也可以有效幫助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達標。


高血壓控制好 避免併發症風險

新冠肺炎死亡案例中多數具有慢性病史,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沒有妥善照護與控制血壓會產生很多併發症,李應湘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急性期可能會有出血性腦中風、急性心腦衰竭、主動脈剝離、急性腎衰竭較常見重大的併發症,輕微可能會有頭痛症狀,慢性則有血管阻塞、中風、心肌梗塞、其他的小血管阻塞等。


高血壓導管治療 長期降壓效果

針對高血壓的治療,目前有改變生活型態、服用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三大方法,一般民眾熟知以調整生活形態、搭配藥物為主。然而,李應湘醫師提到,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大腦會透過交感神經下指令,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臟賀爾蒙分泌增加,提升鈉和水份的再吸收、導致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導管治療便是透過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


大部分高血壓患者 適用高血壓導管治療

除了少數高血壓患者,因為腎上腺的腫瘤必須使用開刀切除,或是遺傳性的主動脈狹窄,大部份的高血壓患者都可以考慮導管治療。李應湘醫師說,「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是一次性的、微創侵入性、可是效果是終生的,可以把它想像藥效超長的藥物。」至於何時運用,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用藥習慣和生活環境等,如果在舊有控制方式無法完美控制血壓時,此時是可考慮的使用時機。


屬於微侵入性導管治療 恢復快且併發症少

依據全球追蹤2700多名患者,高血壓導管治療後,平均24小時血壓下降至7左右毫米汞柱,門診血壓下降12 至15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風機會。李應湘醫師提到,高血壓導管治療從2000年發展至今,雖為侵入性治療,經十多年研究觀察發現,意外地非常安全,做了治療幾乎不會帶來額外或長期副作用,從全球性研究觀察五年以上沒有任何危險訊號。


至於治療後可不用吃藥嗎?李應湘醫師點出幾項關鍵面向,第一,本身血壓有多高,因為每一種治療的降壓都有極限,每個人都不相同,如果本身的血壓已超過該治療所能得到效果的極限,很可能需要其它的方式來幫忙;第二,體質不同效果不同;第三,生活作息是否良好;第四,血壓會隨年齡增加,並非保證一輩子不用吃藥為目標,更重要是能夠長期保護器官不受損。 


提早治療高血壓 避免永久性併發症  
              
許多人高血壓難以控制,也因為以前的治療充滿挫折感,降低服藥意願。李應湘醫師分享,常見長期下來血壓過高導致主動脈剝離。此類主動脈剝離患者經常因為體內交感神經較常人更活潑,腎臟對於血壓的調控較常人來得更高,若能提早用導管治療效果好,血壓有機會下降12 至15毫米汞柱。因為一旦剝離不可恢復,若能有機會提早治療,就能避免永久性的併發症。

李應湘醫師提醒患者,每日早晚量測血壓兩次,連續量測七天,把握七二二原則,如果收縮壓超過平均130或舒張壓平均超過80汞柱毫米即是高血壓。飲食上少鹽、養成多運動的習慣。至於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否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手術,李醫師補充,除非接種疫苗當天有感冒,原則上高血壓導管治療與新冠疫苗是沒有衝突的。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免疫合併標靶治療開啟新篇章!晚期肝癌不再絕望,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免疫合併標靶治療開啟新篇章!晚期肝癌不再絕望,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 60 歲的男性患者,原本肝功能就不太理想,確診晚期肝癌時,發現肝臟內有多顆腫瘤,最大超過 10 公分,且壓迫周圍器官,AFP(甲型胎兒蛋白)指數高達 190,000 ng/ml(正常值小於 20 ng/ml)。」林裕民醫師表示,「我們先改善他的肝功能,隨後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並協助申請健保給付以減輕經濟負擔。」經治療後,患者的 AFP 指數從 190,000 ng/ml 迅速降至 30 ng/ml,且持續治療一年,目前穩定維持在 5 ng/ml 以下。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明顯縮小,僅殘留少量癌細胞,肝功能也逐漸穩定。

HIV感染者達到U=U後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感染科醫師詳解HIV治療5個必問 李雋元醫師圖文解說

HIV感染者達到U=U後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感染科醫師詳解HIV治療5個必問 李雋元醫師圖文解說

隨著醫學進步,HIV已不再是絕症,透過持續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感染者已可有效控制體內的病毒量,預期壽命也幾乎與一般人無異。但在治療效果與平均壽命的提升後,感染者如何活得更好,成為了新的治療目標。

照護線上請李雋元醫師來談談HIV治療,希望藉由5個問答能讓感染者對HIV治療有進一步認識。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科手術的傷口很怕感染,如果感染無法控制,便得將植入物、人工關節移除,然後需要長時間的換藥,等到感染改善後再想辦法關閉傷口,往往需要3至6個月以上。」呂憲宗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傷口併發症的風險,可以多管齊下,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讓傷口順利癒合,能夠減輕患者與家屬的壓力,也能避免許多衍生的醫療花費。」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想要改變髖部僵硬、常常髖部痛,請試著增加髖部的活動度與肌力。活動度是我們身體可用的活動範圍,也是運動能力的基礎。你需要有足夠的髖部活動度,才能讓髖部關節好好運作,增加對髖部的控制力,讓活動上協調、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