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乾癬如何控制? 生物製劑助化「癬」為夷!

by | 7 月 19, 2021


記者:蔡岳宏報導

疫情期間乾癬如何控制?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表示,透過藥膏、照光、生物製劑等正規治療,配合健康生活型態,保持正常生活機率很高。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乾癬特別門診主治醫師廖澤源則呼籲,疫情期間若不控制乾癬,皮膚及新陳代謝症候群等共病都可能惡化,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的死亡率,一定要定期回診治療,並注意保護呼吸道。


乾癬不只皮膚病灶 要小心三高、心血管共病

廖澤源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只皮膚發炎,更會引發身體多種併發症,比如關節炎、眼睛葡萄膜炎,更可能合併新陳代謝症候群,包含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疾病,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共病的死亡率。

劉懿珊醫師也強調,乾癬會引發導致關節疼痛、變形等的「乾癬性關節炎」,另外,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風險都會升高,應秉持抗全身發炎的健康生活型態,「不要酗酒、熬夜,多攝取地中海飲食的原型食物,有助降低發炎。」防疫期間,更應適度運動,避免肥胖等復發危險因子,做好完整的自我健康管理。  


疫情期間防止乾癬復發或惡化 避免COVID-19等病菌感染

COVID-19疫情期間,應積極防止乾癬復發或惡化。廖澤源醫師指出,感染是乾癬復發或惡化的危險因子,例如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乾癬全身大爆發或造成原有的乾癬病灶惡化,普通感冒、細菌性感染導致的腸胃炎也不能輕忽。醫師強調,感染COVID-19的患者有可能使乾癬惡化,患者應做好呼吸道防護。

針對乾癬惡化,廖澤源醫師提醒,皮膚病灶可能會更紅、更厚、更癢,角質化、脫屑更明顯,且皮膚病灶的發炎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影響內分泌、心血管、骨關節、眼睛等器官系統,共病恐更嚴重,出現血壓、血糖惡化、血脂上升,或關節更痛、不適、活動不靈活等現象。


正規治療助控制 生物製劑改善中重度乾癬

控制乾癬的藥物治療取決於嚴重程度,廖澤源醫師說明,輕度乾癬可用外用藥膏治療;若患部面積過大,超過90%體表面積發紅脫屑,應考慮全身紫外線照光治療;若照光合併外用藥膏治療也無法有效控制,則需加入口服藥物,包含MTX(methotrexate)、環孢黴素(cyclosporine)等免疫抑制劑或A酸,不過需定期抽血監測白血球、肝腎功能、電解值、血脂等數值;當上述療法都無法控制病情時,建議向健保申請特效藥生物製劑。

劉懿珊醫師說明,乾癬是全身性發炎反應,生物製劑屬於新式、精準的治療,能直接抑制發炎的上游訊號,包含抗腫瘤壞死因子、抗介白素,如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等,大部分患者約可改善達75%以上,近幾年中重度乾癬都會以生物製劑治療為主。

不過生物製劑治療後,因免疫力降低,劉懿珊醫師提醒,少數患者可能比較容易有感染的副作用,治療前會檢測肝炎、肺結核等感染情況。廖澤源醫師則說,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無論COVID-19、其他病毒等感染風險都較高,出入公共場所應特別保護呼吸道。


乾癬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嗎?

劉懿珊醫師提到,乾癬患者如果要打COVID-19疫苗,無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皆應監測血球數值、肝腎功能,若正常且沒有發燒,是可以打疫苗的。

不過,劉懿珊醫師建議,生物製劑與疫苗應間隔兩週,以免當發生發燒等不良反應事件時,分不清是疫苗或生物製劑所致。

廖澤源醫師分享,疫情期間很多患者依舊定期施打生物製劑,乾癬控制良好,也不用擔心延誤COVID-19疫苗接種,但須做好呼吸道保護、個人清潔衛生。


疫情間 規律服藥、回診不中斷

針對疫情時期,劉懿珊主任說,對於乾癬病患不會只針對單一病灶,而是採全面性關照,包含皮膚、心血管、三高、免疫系統的定期檢查;透過照光、外用藥膏等治療,都可以維持正常皮膚外觀,而生物製劑藥效快,結合患者健康生活型態,可以很快達到治療指標的進步,保持正常生活機率很高。

廖澤源醫師也呼籲,如果疫情期間不控制乾癬,皮膚和共病都可能惡化,影響全身健康,比如動脈硬化的情形惡化,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死亡率,所以一定要定期回診接受規律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