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路不明藥粉勿聽信 下肢傷口好不了拖延病情恐截肢

by | 5 月 14, 2021


記者:林渝樺報導


來路不明藥粉勿聽信 下肢傷口好不了拖延病情恐截肢

一名七十多歲的阿嬤,種田時不慎刮傷腳,起初不以為意,自行購買地下電台的藥粉塗抹,兩三個月後仍不見好轉,傷口遲遲好不了,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羅健洺回憶,當時看見阿嬤的傷口已經潰爛發臭,經過檢查確認是下肢動脈阻塞, 透過經導管塗藥球囊「打通」血管後,輔以清創傷口,才漸漸好轉。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未即時治療恐截肢

羅健洺醫師表示,周邊血管是指除了軀體主幹之外的血管,例如四肢、頸部。隨著年紀越大,血管壁逐漸失去彈性或內膜受傷過後,使得血液中的脂肪、血小板、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導致血管狹窄,稱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根據美國醫學會的分類,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症狀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沒有症狀;第二期是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一兩百公尺就需要休息,休息幾分鐘才能繼續走路,嚴重的甚至連幾步路都行走困難;第三期是因為血液無法順利供應到下肢,休息時疼痛難耐;第四期則是嚴重到腳發黑發紫、組織潰爛壞死、傷口難以癒合,一旦惡化恐需面臨截肢,甚至會危及生命。


血管阻塞怎麼辦? 三高應積極控制

那麼下肢動脈阻塞應該怎麼治療?醫師會視個別情況施以藥物保守治療;或是出現休息疼痛、嚴重跛行、傷口無法癒合等情形,則會建議侵入性導管微創治療。羅健洺醫師指出,藥物治療方面,罹患三高患者,建議透過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藥物控制,輔以抗血小板製劑、抗血栓等藥物,都能預防血栓形成,減少血小板堆積阻塞;至於非藥物治療可透過運動訓練肌耐力,或照遠紅外線來促進末梢循環等保守性治療,以及外科繞道手術、介入導管手術、斑塊旋切裝置等侵入性治療。


塗藥球囊有效預防血管再狹窄
  
在侵入性治療中,介入導管手術是主流,方法是以介入氣球工具在血管內擴張、膨脹撐開後來疏通血管。醫師表示,氣球工具分為一般球囊及塗藥球囊,沒有藥物的一般球囊,雖能暫時恢復血流,但血管經過一段時間後還是有可能再度窄化;因此可以選擇塗藥球囊,有效降低再狹窄的可能性。羅健洺醫師說明,周邊血管的塗藥球囊,在氣球擴張後,透過特殊技術將藥劑釋放出來,塗抹在血管內膜上,抑制血管內膜增生,術後三到五年內可減少20-30% 再狹窄的機會。

若是血管內的脂肪斑塊太厚且血管彈性變差及硬化嚴重,而影響吸收藥物效果,羅健洺醫師提到,血管硬化、阻塞嚴重的患者,此時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裝置,進入血管內把斑塊刮除,讓血管重新通暢,恢復血管彈性。

此類介入性導管治療相對外科繞道手術,侵入性較低,恢復期較快,且一般球囊及塗藥球囊治療後會離開人體,不會在體內殘留任何物品。羅健洺醫師補充,有些血管硬化相當嚴重,使用氣球撐開後仍效果不彰,此時才會選擇在血管內安裝支架來穩定血流。根據文獻指出,一般不建議在下肢關節處置放支架,因為在彎曲處支架容易凹折、斷裂,影響治療成效,因此建議採用斑塊旋切裝置為佳。


養成日常好習慣 遠離危險因子 

羅健洺醫師提醒,罹患三高、經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抽菸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建議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遵從醫囑按時服藥,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如果有末梢循環冰冷、痠麻、疼痛、傷口難癒合等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積極就醫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