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發生率最高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因為肺癌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許多患者因咳嗽不止、胸痛、咳血等症狀就診時,才意外確診肺癌。但此時癌細胞往往已擴散,需要透過全身性療法控制。所幸,今日患者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快速鎖定致病根源,並透過標靶藥物打造個人化精準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主任指出,肺癌可分成小細胞癌(Small-cell lung cancer)與非小細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大部分患者屬於非小細胞癌。而在非小細胞癌中,以長在肺部周邊的肺腺癌最為常見,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為多數,沒有抽菸習慣者也占一定比例。
黃俊耀主任說明,肺腺癌分為許多基因種類,約占50%的EGFR突變基因發生比例最高,約占5%的ALK突變基因次之,其他還有發生比低於5%的BRAF、MET、ROS1、RET等突變基因。每一種突變基因都有專屬的治療策略及方式,想要打造個人化治療,就要先找出致病基因型,醫師才能對症下藥。
「確診肺癌不需要擔心,針對不同突變基因的臨床治療均有進展。例如:ALK突變基因已有多款標靶藥物可用,醫師可依患者副作用耐受度、用藥考量挑選合適藥物,並透過副作用管理、服藥方式調整,降低副作用衝擊。」黃俊耀主任也同步分享,「針對BRAF、MET突變基因的患者,過往以化學治療為主,但這類患者對於傳統化療的反應不好,往往是化療做得很辛苦,效果卻不彰,患者的存活期仍有加強空間。所幸,BRAF與MET的標靶藥物在國際間陸續上市,突破了這個治療困境,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精準治療迎戰肺癌
標靶藥物像是導彈一樣,可以精準鎖定致病根源,所以在展開標靶治療前,一定要確認肺癌突變基因,療程才會有效。而確認肺癌突變基因的方式,就是透過基因檢測。黃俊耀主任說,過往因基因檢測技術限制,僅能逐一檢測。由於發生比例的差異,普遍優先檢測EGFR以及ALK。而BRAF、MET、ROS1、RET等較罕見突變基因,因發生比例較少、檢測排序較後,屬於此突變基因的患者可能因反覆檢測而錯失黃金治療期,或經過多次檢測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
黃俊耀主任說,可一次性檢驗數百種基因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改變了過去的檢測瓶頸。次世代基因定序能夠全面性的提供完整資訊,少見的BRAF、MET、ROS1、RET等基因都可以一次性檢測出來,可更早確認致病根源,以利醫師進一步評估治療策略,掌握治療黃金期,也避免療程無效或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
「次世代基因定續除了可以在療程前,幫助醫師打造個人化療程以外;治療期間,每半年至一年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檢查,更可及時察覺突變基因的變化,及早調整治療藥物。」黃俊耀主任也進一步說明,「幾年前,大家就知道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進行精密的基因檢測,然而當時的費用相當高,多數患者沒有能力負擔。不過,目前我國多家醫院或基因公司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的能力,檢測費用大幅調降,拿到檢驗報告的時間也更快。」
標靶藥物突破肺癌治療困境
黃俊耀主任同步依據診療經驗,鼓勵患者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並積極配合標靶藥物療程,「曾經有位患者已經發生多處肝臟轉移,且部分腫瘤有3公分之大。聽從建議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後,確認該患者帶有MET基因,於是便開始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這名患者在服用標靶藥物幾個月後,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就有縮小跡象,至今已經穩定控制將近兩年。與過往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存活期僅有半年的情況相比,治療成效改善許多。」
貼心小提醒
黃俊耀主任強調,現在肺癌的治療與二十年前已截然不同,不僅有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一次性、全面檢驗突變基因,幫助醫師挑選適合的藥物、擬定治療策略;後續更可接續透過標靶藥物有效控制肺癌,延長存活期;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新標靶藥物獲得藥證或健保給付,治療選擇性及成效有望再提升。鼓勵患者們,確診肺癌千萬不要過於沮喪,積極配合醫囑,並反饋自己的用藥經驗,醫師都可為患者打造低副作用衝擊、高療效的療程。
此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