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心肌梗塞復發短期服雙抗、長期控三高 醫: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

by | 3 月 26, 2021


記者:蔡岳宏報導

預防心肌梗塞復發,短期服雙抗、長期控三高!疫情期間,心血管患者仍要與醫師密切配合,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心肌梗塞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術後短期內應規律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長期則要戒菸和控制三高,尤其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宋醫師表示:「最新國外指引建議針對非常高風險的病人甚至可考慮以55 mg/dl為治療目標。」一旦有活動後胸悶等反覆症狀,更要盡早送醫診斷、治療。


心臟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 當心猝死、心衰竭風險

宋思賢醫師說明,心肌梗塞是心臟的血管堵塞,流向心臟的血液不足,引發心肌壞死,恐出現兩情況:(1)短期影響:突然誘發惡性的心律不整,猝死風險高,往往來不及送醫;(2)長期影響:心肌功能下降,若送醫過晚,可能後續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發病時心肌壞死面積過大,有休克風險。


預防心肌梗塞復發 長短期各有方法
長期:戒菸、控三高,血脂別忽略

心肌梗塞治療後,宋思賢醫師強調,應戒菸、控制三高預防復發,血糖的標準值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血壓低於130/80毫米汞柱,低密度膽固醇則是越低越好,「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LDL)至少低於70 mg/dl,非常高風險族群應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宋思賢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應規律服藥控制,目前以statin類藥物為主,服藥平均可降30-50%低密度膽固醇,減少30%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短期: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宋思賢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的病人,即使治療後裝設支架,因支架屬於外來物,仍可能誘發凝血反應,產生血栓堵塞血管,再度心肌梗塞。他強調,心肌梗塞術後,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搭配P2Y12抑制劑」,可以大幅減少術後心肌梗塞的復發機率。

「若出血風險不高,心肌梗塞患者應規律服用雙抗。」宋思賢醫師說,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用藥時間、藥物種類,降低出血風險,目前已是常規作法。


Covid19疫情期間 心梗有症狀速就醫

根據研究統計,去(2020)年疫情時,心肌梗塞患者的就醫情形,台灣就醫比率持平,但是有症狀到接受心導管治療的時間卻延長了。宋思賢醫師呼籲,有心肌梗塞症狀仍應盡速就醫,醫院一般都有安排防疫措施跟相關分流動線,且心肌梗塞若不就醫對病人本身的生命風險更高。

「活動後胸悶、冒冷汗,休息又好轉,這種情況反覆發生,甚至胸悶無法改善,就要趕快就醫了。」醫師說,有些病人心絞痛不舒服,會吃舌下碇,「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此外,要注意老年患者,胸悶症狀不典型,可能只是「喘」、胃口不佳表現,這種情況也建議就醫檢查。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