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二度中風威脅,他們懊悔「千金難買早知道」

by | 1 月 22, 2021


記者:曾正豪報導

「有些中風患者痊癒後,會有錯誤觀念,認為吃一輩子的藥就會怎樣,或者長期吃藥不好,而忽略預防二度中風的重要性…」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擔任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的李俊泰指出,臨床上有時會遇到中風病人在痊癒後一年內卻又中風復發,其中很多人是因上述錯誤觀念而中斷服用預防二度中風用藥,結果就突然再度中風,患者此時總是懊悔著「千金難買早知道」,他對此也是感慨不已。

李俊泰理事長分析,在過去,腦中風常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位,在臺灣腦中風學會等多方努力下,目前腦中風降至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死亡率也比過去來得低,不過現在主要問題在於腦中風很容易致殘,或導致失能,現在每年平均約一萬七千人(備註1)因腦中風引發失能,甚至需要仰賴他人照顧,這對於家庭、社會與醫療體系,都造成沉重負擔。


二度中風,失能狀況往往更嚴重

事實上,部分患者在第一次中風時,症狀算是輕微,當二度中風發生,「失能、肢體殘障更嚴重,病人心情就很不好!」。李俊泰理事長表示,在中風痊癒的病人中,約十分之一會在一年內再度中風(備註2),症狀也就一次比一次厲害,若要預防二度中風,必須從控制中風危險因子著手。

李俊泰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常見中風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其他像抽菸以及肥胖,也是重要的中風危險因子。而中風病人在痊癒後,多數必須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降低二度中風機率,如果沒有好好服用預防用藥,面對二度中風風暴來襲,病人往往備受打擊,心情也降到谷底,若想改變這一切,醫師「不只要醫病人的腦,還要感動病人的心!」,只要醫師願意付出心力與病人、病人家屬溝通,不少病人就會受到感動,因而越來越願意遵照醫囑用藥、接受治療。


選擇適合抗血小板藥物,減少不良反應風險

另外,李俊泰理事長也發現,有的病人服用第一線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後出現腸胃不舒服、胃部有灼熱感,或者胃潰瘍、解黑便等不良反應,甚至約有兩成的病人用藥後效果不彰,卻忍受藥物不良反應的折磨,對於這些病人,多會建議轉換成其他較不會產生腸胃道不良反應的抗血小板藥物,一方面可預防中風復發,另一方面,病人也較不用忍受藥物不良反應之苦。

李俊泰理事長叮嚀,如果是在60歲以前,民眾可以先盤點一下自己有哪些中風危險因子,再根據不同危險因子進行調整。此外,醫師與病人需要多溝通、互動,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鼓勵,病人才會好好配合,這樣二度中風的機率也才會大幅降低。

MAT-TW-2001155-1.0-12/2020

資料來源:
1.https://www.nant.mohw.gov.tw/?aid=509&pid=60&page_name=detail&iid=275
2. 衛福部國健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1&pid=1186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