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流乳汁、月經沒來 – 泌乳激素瘤(懶人包)

by | 1 月 21, 2021


「我月經一直不來,洗澡時覺得乳房脹脹的,就自己擠了一下,結果好恐怖,噴了一堆乳汁呢!」秝婷傳簡訊告訴好友睛芯。
睛芯讀了,馬上回傳,問說:「你確定是乳汁嗎?」
「是啊,白白的,只是很多,而且兩邊都有。」秝婷很焦急:「我又沒有懷孕,也沒有哺乳,這樣是不是有病啊?普通人會這樣嗎?」
「你趕快去看醫生吧。」睛芯建議:「不管是月經延遲,或是大量泌乳,都應該要找一下原因。」


位於腦下垂體的泌乳激素瘤

要回答秝婷的焦慮,我們要從一個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地方開始了解。這個位置不是乳房,而是相對冷門的器官–「腦下垂體」。

腦下垂體位在腦底部的中央,於腦部下方被蝶骨中的蝶鞍保護著,這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區塊,但卻管了好多事情。


腦下垂體能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從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素、泌乳激素等都由腦下垂體一手包辦。由於腦下垂體分泌了多種荷爾蒙,自然就影響了許多器官。

很可惜的是,腦下垂體這裡也會長腫瘤。腦下垂體的腫瘤雖然不是惡性腫瘤,通常不致命,但同樣會帶來一些令人困擾的症狀。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泌乳激素瘤」


乳汁太多、頭痛,都可能是泌乳激素瘤造成的

長出泌乳激素瘤,代表能製作泌乳激素的細胞太多,因此這時泌乳激素會被很大量地分泌出來,而導致患者的症狀。然而,泌乳激素瘤帶來的症狀會與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有關。

假使患者還沒有停經,那最常讓患者感覺異樣的症狀是「月經不來」,或月經週期很不準,總是要來不來、延遲很久的樣子。這是由於過多的泌乳激素會抑制了其他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而讓月經異常。(月經異常的原因很多樣化,你可以看這裡了解其他月經不來的原因!)

另外當泌乳激素大量分泌,即使患者並非懷孕或在哺乳,仍會刺激乳汁的生產,這時患者會感覺乳房脹,擠乳頭時會看到雙側乳房有乳白色的分泌物;再嚴重一些的話,也可能乳汁自動流出,或在內衣發現有濕濕的分泌物。(乳頭分泌物

萬一沒有注意到這些症狀,而沒及時注意到泌乳激素瘤的生長,腫瘤會繼續變大,帶來壓迫性的症狀,像泌乳激素瘤可能會壓迫到視神經,讓患者注意到視野改變,或因腫瘤太大而會頭痛。


泌乳激素瘤的症狀會因性別、年紀而不同

至於停經後的婦女,由於本身已經沒有預期會有月經出現,因此當然無法從月經沒來而發現腫瘤。而停經後婦女即使有泌乳激素瘤,也不太會有乳汁分泌。因此通常都要等到腫瘤長比較大,已經壓迫到視神經而讓視野變化,或有頭痛,才會讓停經後婦女注意到問題而就醫。


那泌乳激素瘤會不會影響男性呢?答案是會的。當泌乳激素過高,是會影響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分泌,因此也會引起生殖力下降,性慾下降、難以勃起等狀況。因此,泌乳激素瘤算是引發男性不孕症的其中一個原因。然而,畢竟男性症狀不像是「月經不來」、「噴出乳汁」這樣的明顯,多數男性泌乳激素瘤的患者是直到腫瘤變大,出現頭痛、視野改變等壓迫性症狀後,才會就醫檢查。


泌乳激素瘤怎麼辦?

如果從症狀懷疑患者有泌乳激素瘤的話,可以從抽血檢查,確定是否有泌乳激素過高的問題。真的泌乳激素過高時,我們要先排除藥物、壓力引發的,因為有些藥物本身就有促進泌乳激素分泌的副作用,像是吃胃藥、吃抗憂鬱劑或其他鎮定心靈的用藥,都可能讓泌乳激素高一些些。假使認為沒有藥物影響,就可以依據數值來安排影像檢查,確定腦下垂體處是否有長著腫瘤。

如果本身是因為視野改變、或頭痛而就醫的患者,可能在剛開始就會安排腦部的核磁共振,了解是否有腫瘤生長的問題。

確診泌乳激素瘤之後,可以考慮用吃藥的方式抑制泌乳激素的分泌,甚至同時縮小腫瘤的體積。不過即使腫瘤變小,通常患者還是需要長期服藥。由於泌乳激素瘤的症狀很可能會復發,最好根據醫師的建議用藥與停藥,不要自行看心情吃藥。

如果腫瘤體積較大,已經壓迫到視神經,而吃藥治療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太大,就需要考慮找神經外科醫師以手術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70多歲女士,因為在家裡昏厥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建議動手術治療。」陳紹緯教授表示,「因為患者有多種慢性病,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相當擔心手術伴隨的風險。」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利用導管置放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取代硬化狹窄的主動脈瓣。陳紹緯教授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幫助患者較快恢復,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