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同行疫起加油! 獎學金助罕病學子發光發熱

by | 12 月 11, 2020


記者:林怡亭報導

2003年起,為了鼓勵罕病學子們不畏疾病艱難,在學業、才藝、服務等方面能夠精進發展,罕病基金會設立「罕見疾病獎助學金」,今年受疫情影響,對於原本經濟就處於相對弱勢的罕病家庭而言,遭逢的生活衝擊無疑是雪上加霜,也讓今年的申請及獲獎人數都成為歷屆最高。11月29日第十八屆罕病獎助學金頒獎活動當日更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與罕病公益大使修杰楷等嘉賓來到現場,頒獎給此次384位傑出罕病學子。


克服肌肉萎縮、視力衰退 罕病學子考上建中、台大

就讀建中二年級的研弘,罹患罕見疾病「面肩胛肱肌肉失養症」,因疾病緣故,身體各處肌肉逐漸萎縮無力,走路步調緩慢不穩。儘管如此,自小對小提琴感興趣的研弘,雖意識到未來自己身體可能萎縮到無法拉琴,仍越挫越勇,更加入台北世紀青少年管弦願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今年亦獲得「罕病才藝獎學金」的肯定。

今年甄試錄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聖哲,在國中升九年級的暑假,確診罹患神經退化性罕見疾病「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視力短時間急速衰退到0.01,嚴重時只看得見顏色區塊,無法分辨形體。即便遭逢巨變,他仍逐漸走出挫折,並在視障演講比賽、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比賽及各項田徑競賽屢獲佳績。更成為台北啟明學校創校30年來首位考上台大的學生,榮獲「罕病金榜題名獎助學金」。


暖心運將體貼服務 病友心中100分友善司機

在第十八屆獎助學金頒獎典禮中,除了表揚傑出學子外,也特別頒發7位友善通用計程車司機獲獎,罕見疾病基金會於2017年推行「通用計程車乘車補助方案」,迄今共補助一百餘萬元,嘉惠220人次的罕病身障者,協助許多行動不便的病友得以順利外出,並從中發掘出許多溫暖、貼心、熱忱服務的司機大哥。

曾是導遊的謝建財先生,因深感身障「行」的便利與安全日益重要,結合自己導遊的專業,於2013年投入無障礙計程車行列,服務超過3萬趟。曾載送全身癱瘓的顏小弟全台遍訪名醫,每周也會固定接送漸凍症患者到協會沐浴。便利乘客輕鬆上下車,是許多病友心中100分的友善司機,也於今年獲得友善扶持獎。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 長年贊助罕病家庭不遺餘力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連續十年支持贊助罕見疾病獎助學金,今年共頒發八個獎項,共384位病友獲獎,涵蓋110種病類,共發出2,577,000元獎助學金。除此之外,「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多年來,更對罕病家庭的醫療補助、輔具購置、生活急難、安養補助及遺傳檢驗等給予實質的協助,共捐助1億1仟800萬元的善款,多年來幫助超過8,050人次罕病病友,堪稱罕病的公益創舉。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