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癌登資料顯示〔1〕,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此外,腸癌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轉移,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國內外罹患大腸直腸癌名人甚多,如余天女兒余苑綺於去年不幸復發,癌細胞甚至轉移至肝、肺,進展至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以及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抗癌4年仍於今年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呼籲民眾若有上述「自覺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治,並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為提升民眾對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研究顯示〔2〕,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王照元理事長表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基因變異、藥物或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之下等都是腸癌的高危險因子,推測可能與民眾日常生活飲食型態,以及健檢與治療意識有關,導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第四期,故死亡率亦高。
王照元理事長表示,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請勿消極面對,第四期治療方式與時俱進,現今晚期抗癌策略為「接力治療」,可大幅延長病患存活期。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一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三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如此,病患可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得以延長疾病穩定期與整體存活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經運用2014至2017年健保資料連結癌症登記與死因資料分析發現,接力使用第一線至第四線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高達近兩年半,晚期病患仍可維持生活品質、追求理想!
南區(雲嘉南)大腸直腸癌病患 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已晚期!
高油炸、高脂肪、高糖飲食為致癌危險因子 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助力民眾提高健檢意識
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排名〔3〕,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其餘依次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67人、高屏區(高屏澎)420人、中區(中彰投)369人、北區(桃竹苗)365人,與東區(花東)354人。換言之,南區(雲嘉南)平均每200人即有1位大腸直腸癌病患,為東區(花東)的1.4倍。王照元理事長表示,由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亦可發現,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首次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預防與治療更刻不容緩。
其次,據2014至2017年健保資料連結癌登數據資料分析顯示,確診時已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之病患比率〔4〕,南區(雲嘉南)17.38%,意即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為第四期。其餘依次為高屏區(高屏澎)的17.19%、東區(花東)的16.58%、中區(中彰投)的15.89%、北區(桃竹苗)的15.33%,與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的15.22%。
王照元理事長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除家族遺傳病史外,飲食習慣亦是關鍵因素,高油炸、高脂肪、高糖以及過多的肉食,纖維攝取不夠等都是容易導致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因子。地區資料的差異可能因日常重鹹重甜飲食習慣,加上未能及早篩檢,以致許多病患確診時已進入大腸直腸癌第四期。
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5〕,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 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 41人,與北區(桃竹苗) 39人。
南區(雲嘉南)與高屏區(高屏澎),2014至2018年間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病患人數分別增加26%及29%。2018年罹患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分別為1,909人及1,803人,相較於2014年為1,515人及1,389人,顯示死亡狀況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王照元理事長說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降低死亡率之關鍵。分析資料顯示,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比率〔6〕,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51.68%,其餘依次為南區(雲嘉南)50.69%、北區(桃竹苗)50.58%、中區(中彰投)49.50%、高屏區(高屏澎)45.26%與東區(花東)44.64%,各地區接受標靶治療比例差異大,值得深入探討其原因。比例較低的高屏區(高屏澎)與東區(花東),病患可能因擔心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而降低治療意願、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此外,是否與各地區健保標靶藥物審查標準有關,應該深入分析。其中,東區(花東)雖盛行率最低,卻可能因病患未能即早接受治療,故死亡狀況較其他地區高。
晚期抗癌策略-「接力治療」第一至三線接力使用標靶藥物 可有效延長大腸直腸癌整體存活期
據上述研究顯示,大腸直腸癌死亡率與確診時間息息相關,顯示及早篩檢與治療的重要性。所幸,目前已有多款健保標靶藥物,大幅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維持晚期病患生活品質。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琮琨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已邁入個人化醫療,醫師會依照腫瘤位置、數量、病患身體狀況等,進行綜合性評估,量身安排治療計畫,助晚期病患延續希望。
張琮琨醫師說,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若於第一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三線治療仍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病患持續有健保標靶藥物使用,可延續最長存活期。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相較於僅接受化學治療,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接受標靶治療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從10.3個月提升至19.4個月,增加近2倍;病患若接續使用第一線至第四線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更可高達近兩年半(28.9個月),治療成效優異。惟目前第二線標靶藥物尚未通過健保給付,若政府能放寬健保條件於第二線治療,可望嘉惠更多病患與家庭。
50-74歲民眾應多加利用國健署補助 兩年一次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
張琮琨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仍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治療,據我國本土經驗,每二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7〕。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兩年一次大腸直腸癌篩檢,每年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趨緩,且確診時多為早期,治癒率高,可見篩檢政策奏效。雖40-49歲中壯年齡層每年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有增加,每10萬人發生率由2014年的34.97增加至2017年的40.49,不過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近9成為50歲以上民眾。
張琮琨醫師呼籲,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國人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50歲以上民眾應把握政府德政,按時接受兩年一次的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主動接受健康檢查、積極追蹤,若有腸道相關症狀,如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守護自身健康。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癌連續12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2.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鍾鏡湖教授,由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提供健保署健保資料進行之癌症研究(H106223以及H109213)
3. 逐年將健保門住診、重大傷病及癌症登記有記載大腸直腸癌之病患接取出來,串聯健保承保檔,區分這些大腸直腸癌病患歸屬地區,再逐年除以該地區人口數。以每十萬人計算,如2018年南區(雲嘉南)盛行率為每十萬人有497位大腸直腸癌患者。
4. 將癌症登記檔中2014-2017年度初次診斷為大腸直腸癌之病患擷取出來,分析其中初次診斷時,臨床分期就是第四期的人數,串聯健保承保檔,區分這些大腸直腸癌病患歸屬地區,再除以該區2014-2017年度初次診斷為大腸直腸癌之病患人數。
5. 逐年觀察2014-2018健保門住診、重大傷病及癌症登記有紀載大腸直腸癌之病患的死亡情況(all cause mortality,只觀察病患的死亡情形,不限制死因登記中要記載死因是大腸直腸癌)。以每十萬人為單位計算。
6. 觀察上述2014-2017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於癌症登記資料中有申報醫院標靶治療之病患數,串連健保承保檔,區分這些大腸直腸癌病患歸屬地區,再除以該地區2014-2017年度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人數。
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公布癌症發生資料: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