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竟成致命危機?調整飲食質地改善吞食問題

by | 11 月 4, 2020

喝水竟成致命危機? 調整飲食質地改善吞食問題

喝水、吞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動作,然而流暢的吞食會牽涉到口腔、咽喉的感覺回饋以及一系列肌肉的協調與收縮,都是一個繁複又需要訓練的過程。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就可能影響我們的吞食功能。根據研究顯示,約有四分之一台灣人有聲帶閉合不全的生理特質,此問題容易使食物及液體流入至氣管中,晚年後有高機率面臨誤嚥及嗆咳的情形
〔1〕

在嬰兒4~6個月時,父母開始逐步給予副食品,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咀嚼、吞嚥能力,體驗食物的美味。然而,飲食質地上的調整,不僅只有小嬰兒,當年紀逐漸增長,吞食的功能也可能開始出現障礙。導致吞食功能障礙的原因很多,包括影響腦神經功能的中風、腦瘤、腦部創傷、失智、神經退化疾病等,或是影響口腔咽喉結構的口腔癌、鼻咽癌、喉癌等,隨著年紀增長,吞食功能也可能逐漸退化。

吞食功能障礙患者在吃東西時容易嗆到,而頻繁咳嗽。吞食困難初期,患者可能在喝水、喝湯時嗆到,隨著病情逐漸惡化,漸漸連吃固態食物都可能造成嗆咳,而掉入氣管的食物可能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增加住院的機會,若演變成敗血症,恐危及性命。

需改變飲食質地的族群

嗆咳症狀發生時,家屬較容易意識到問題而尋求協助,但此時吞食的問題可能已經逐漸嚴重。其實,當吃東西越吃越慢、食量越來越小,平時容易會流口水,甚至進食時食物或水可能從嘴巴掉出來,這些都是吞食困難的徵兆。進一步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各種併發症。若是觀察到以上現象,建議盡快就醫,由語言治療師進一步評估患者的吞食功能。愈早有專業醫療與飲食介入,愈能夠保持長期的健康。

幫助長者找回「食」的樂趣 國際建立IDDSI飲食分級制度


民以食為天,但咀嚼吞嚥能力下降的長者,卻時常只能吃軟爛狀的食物。自正常的美食跳入軟糊狀,不僅使長輩難以適應,生活中的愉悅感更被剝奪。不僅是日常生活上的改變,更開始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委員會,為吞食障礙患者制定了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簡稱IDDSI),協助民眾分級食物的狀態,教導民眾如何使食物變軟同時保有原有外觀,提高「吃」的尊嚴。

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共分為八個連續等級(0-7),每個等級皆有相對應的文字與顏色做區分。等級0是稀薄,如一般的飲水、等級1是極微稠、等級2是低度稠、等級3是中度稠(流質)、等級4是高度稠(糊狀)、等級5是細碎及濕軟、等級6是軟質及一口量、等級7是容易咀嚼。家屬可以藉由筷子、叉子、針筒等常見物品,檢測食物質地與液體濃稠度,滿足不同吞食困難程度患者的需求。

IDDSI國際飲食質地指引

而適合患者食用的等級,需透過醫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醫事人員詳細評估吞食障礙患者的狀況後確認,家屬能夠依照指示為家人準備恰當的飲食,不只確保進食的安全穩定,更能夠保持長輩對於用餐的意願。

善用食物增稠劑,調配安全穩定的飲食質地


在過去,為避免嗆咳,照護者多會嘗試使用太白粉、番薯粉等以增加食物的濃稠度。但此種做法較容易影響食物風味,降低食慾。且較不穩定,可能隨著時間、溫度等而改變食物狀態,發生結塊、出水等問題,使得進食容易不安全。

善用食物增稠劑,調配安全穩定的飲食質地

如長輩已出現吞食的問題,建議可以使用穩定、安全的食物增稠劑。無論熱食、冷食皆可以使用,且不易受到食物酸鹼度的影響。只要依照使用說明加入不同的匙數,即可調配出對應國際吞食困難飲食標準(IDDSI)等級的質地,不再擔心如何製備,便利性大幅提升。

此外,使用無色無味的食物增稠劑,也不會改變食物風味,可增加患者進食的意願,除了有助改善營養狀況,更可提升長輩生活品質與樂趣。

配合正確的飲食質地及進食姿勢,安全為第一準則


針對吞食障礙的患者,醫療團隊會透過專業評估,判斷出導致吞食障礙的原因。同時,另一方面也會建議患者進行吞食復健,透過適合患者的飲食質地,訓練吞食能力,並透過口腔復健操等,增加肌肉的鍛鍊。

患者在進食時,務必要坐端正,呈90度坐姿,且喝水時盡量不要仰頭,避免流速過快導致嗆咳,建議先把水含在嘴裡,微微低頭,再緩緩適量吞下以避免嗆咳。一般而言,越是流質液態的食物,越容易造成嗆咳,因此家屬需要學習辨識飲食質地,並透過安全的食物增稠劑調整,才能食的安全。

貼心小叮嚀


飲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吞食障礙對於身體健康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大家需留意吞食障礙的徵兆,並及早就醫進一步評估,接受吞食復健可以改善吞食功能。日常生活中要依照指示調配正確的食物質地,以方便食用並能降低嗆咳的危險。

食物增稠劑是一種能幫助改變食物質地的食品添加物。能夠將液體增稠以及讓食物質地均勻、柔軟滑順,作為飲食輔助使用。產品的挑選上,應注意增稠後的食品是否具有以下特點:

1. 質地穩定不易因時間、溫度、酸鹼而改變。
2. 無色無味,不影響食物口感及氣味,使用順從度高。
3. 具有專利製程玉米糖膠,可抗澱粉酶、幫助吞食過程維持穩定稠度。
4. 臨床實證對於吞嚥困難者使用安全。
5. 標準定量,對食物質地調整有明確指引,添加相對應的匙數即可分別調配出對照國際吞食困難飲食標準(IDDSI)1-4級的食物質地。

食物增稠劑及質地調整食品介紹

贊助:雀巢健康科學

想知道自己或家人是否有吞食困難風險? EAT10吞食困難自我篩檢:https://bit.ly/3lkNBol
參考資料:
1. 提升咀嚼力可防失智與吸入性肺炎!10分鐘健口操,練100條咀嚼與吞嚥肌群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晨間床上簡易醒腦,喚醒血流筋絡不卡卡

晨間床上簡易醒腦,喚醒血流筋絡不卡卡

早上起床時,容易筋骨緊繃,頭昏腦脹嗎?試試看用11分鐘順過這簡單的醒腦流程,從躺在床上開始做,讓我們的四肢與筋絡獲得適當地伸展,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呼吸。迎接一天的挑戰!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