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到手痛?造成手腕痛的各種原因(懶人包)

by | 9 月 26, 2020

 

拿手機滑著滑著,開始覺得手腕痛痛的嗎?不管是拿著手機的左手,或是用來滑動螢幕的右手,都好像很容易手腕不舒服。

 

手腕痛很常見,然而導致手腕痛的原因卻有很多種。有人屬於突然受傷,多數人則是屬於慢性過度使用。當原因不同,造成的痛感也不同。有的如針刺、有的是悶痛,我們就來看看各種會導致手腕痛的原因。

 

反覆性的壓力

這裡說的反覆性的壓力,代表像是運動傷害或反覆活動時,對手腕帶來的壓力。例如練習保齡球、高爾夫球,或是練習體操、網球這些運動時,手腕都會需要反覆做一些動作,且帶給手腕過大的壓力,增加附近組織發炎腫痛的機會。

有些人是職業上需要做反覆性的活動,像是美髮設計師,幫客人剪髮、整理頭髮時,或像反覆拉弓的大提琴、小提琴手等音樂表演工作者,都需要大量的手腕動作。

另外,司機握著方向盤一整天於城市間繞來繞去,學生長時間握筆、打字,或手持會震動的工具(沒錯,雖然你買了讓筋膜放鬆的電動按摩槍,結果其他位置放鬆了,卻可能讓自己手腕痛的很),都可能增加手腕附近周圍組織發炎的機會,而造成疼痛。

 

媽媽手

代表特別都是痛在大拇指處的肌腱炎,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慢慢出現,從大拇指處開始往上痛到手臂處,且大拇指難以活動,變得腫,很難握拳或抓物,手腕也難以轉動。會被叫做「媽媽手」是因為常發生於照顧嬰兒的媽媽身上。新手媽媽抱小孩時可能會用個怪怪的姿勢,讓大拇指處承受太多重量,角度又不對,因而引發肌腱發炎。

不過,媽媽手並不會只發生於媽媽身上,經常一直用手機打字、滑手機的人,需要手持較重的儀器、工具的人,也都很有機會產生肌腱炎。如果痛起來,需要戴個護具,讓手腕與拇指好好休息,並用消炎藥減輕痛楚。

 

腕隧道症候群

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人可不少。「腕隧道」是「正中神經」與其他九條肌腱一起經過手腕處時,所通過的小小通道,聽起來就很擠吧。腕隧道周圍空間受到腕骨和結締組織的限制,因此,當正中神經要經過腕部的時候,常常因為空間太小而受到壓迫,而正中神經又掌管指頭的感覺和運動,一但受到壓迫,會引發手指、手掌痠麻不適,嚴重的話,連手指頭的肌力都會下降。

腕隧道症候群的特點是,晚上的不適會比白天嚴重,大拇指與食指、中指的痠麻感最明顯,捉握物品的能力下降。

萬一腕隧道症候群嚴重的話,要趕緊戴護具,多讓手部休息,使用消炎藥,做復健。症狀常發作或持續很久的話,要考慮利用手術突破腕隧道的空間限制。

 

突然外傷

手腕扭傷、骨折並不少見,而且這不僅發生在活蹦亂跳的年輕人身上,中老年人骨質疏鬆之後,手腕骨折的人也不少。畢竟,不管是突然騎車車禍跌倒,或是走路重心不穩向前跌倒時,大家會趕緊伸出雙手想要撐地,因此手腕就很可能扭到、甚至骨折。扭傷、骨折會造成手腕痛,而在修復過程之中,手腕處會僵硬腫脹、活動度減少,還會體會好長一段時間的手腕不適。

 

退化性關節炎

說到退化性關節炎,大家會先想到膝蓋、髖關節這些常見的地方,但其實腕關節也會有軟骨逐漸磨損,造成硬骨相磨、導致疼痛的問題!只不過發生機率比膝關節少,且比較容易發生於曾經腕關節受傷的人身上。患者同樣會感到僵硬、腫脹、與疼痛感。

腱鞘囊腫

界於15歲到40歲之間的女性,且需要反覆性做同樣動作時,比較容易長腱鞘囊腫,腱鞘囊腫容易長在手背處,造成痛感,還可能會愈長愈大,限制了手腕的活動靈活度。如果看到手腕處有突出的腫瘤,最好先給醫師診視。

 

 

會造成手腕痛的原因還不僅如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月狀骨無菌性缺血壞死(Kienbock’s disease)等也都會造成手腕痛。

 

因此,如果你常常手腕痛,且有以下狀況,最好趕緊去看醫師:

● 手腕或手指頭有針刺感,或是失去感覺。

 手腕或手指頭活動受限,變得比較沒力。

 反覆性的疼痛,超過兩星期都沒好。

 很痛,痛起來根本無法做事情。

 本身有糖尿病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手腕痛的原因,且是因為反覆性的活動引起的話,請這麼做:

◆ 盡量多讓手腕休息

◆ 每兩三個小時就冰敷個10分鐘

◆ 如果手腕處看起來腫腫的,記得先把戒指、手錶、手環等物取下

◆ 先不要打字、滑手機、彈奏樂器、或拿震動性的工具,也先不要打上述幾種容易讓手腕受傷的球類

◆ 平常可以帶個護具,尤其夜晚睡覺時戴著護具可以支持手腕維持在良好的姿勢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