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呼籲 心血管疾病已成亞太八國隱患 心肌梗塞、中風倖存者再復發風險顯著升高 所幸積極控「脂」八成可預防

by | 9 月 24, 202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 ,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首要死因,且三分之一的死亡年齡低於七十歲。過去以為心血管疾病找上的應該都是老年人,但是盤點2020這一年,陸續傳出如知名影帝、金控公司主管等青壯年名人,因心血管問題猝死或需復健的消息,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的危機,似乎瞬間變得立體,讓人倍感威脅!

生物製藥領導企業Amgen安進藥廠攜手全球最具公信力的媒體《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共同發表《未行動的代價:亞太地區心血管疾病之次級預防- The Cost of Ina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Pacific》最新報告指出,包含台灣在內的亞太區八國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四年內再次復發的風險高於一般人30%,患者應積極治療才能預防再復發!加上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經濟損失可能在各種層面造成極大衝擊,小至個人與家庭收入,大至國家整體經濟與醫療社福系統,讓一向對全球經濟趨勢有前瞻思維的《經濟學人智庫》,也提出呼籲與警示。


心血管疾病趨向年輕化 關鍵可能在「高血脂」
國健署最新數據 五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血脂超標

從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之2016-2018年國人三高盛行率 可看出,台灣18歲以上成人有21.63%為高血脂族群,平均每五人之中就有一人的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恆醫師指出,儘管心血管疾病原因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吸菸習慣有關,但台灣研究論文 發現,當前台灣與全球心血管疾病年輕患者雖都有上升趨勢;老年人口的發生率並未增加,反而55歲以下年輕族群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數據陡增,且深究病史發現,該族群併發其他二高的狀況並不顯著,但有高血脂問題的人口增加幅度卻很大,因此可推斷,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關鍵,恐怕就在最令民眾無感、較難居家檢測的「高血脂」問題上。
「高血脂」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又被稱作壞膽固醇,長期濃度過高會積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發炎、動脈硬化與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李貽恆理事長表示,台灣55歲以下的患者大多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復發致命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機率就高達20-30%,這表示,在三個心肌梗塞倖存者中,就有一個在一年內會再次受到心血管疾病打擊,不僅恐失去寶貴生命或行動能力,日常居家照護更影響到全家人的生活,成為國家經濟的重大損失及醫療社福體系的壓力。李貽恆理事長沉重的說:「曾經心肌梗塞或中風過的患者,千萬不要幻想自己已經幸運的躲過危機,總是存著僥倖心態不遵從醫囑好好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再次復發的風險與代價,是自己和另一半、甚至是父母子女都難以承受之重。」


超過八成心梗中風可預防 積極控「脂」管理LDL-C降低復發機率

經濟學人智庫報告指出,近八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達到LDL-C治療目標,即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醫師表示,根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學會提出的臨床治療指引,高風險族群如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患者,其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建議治療目標為70mg/dL,若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可以更積極控制在55mg/dL以下。

黃柏勳醫師分享,前陣子診間曾收治一名年約50歲的冠狀動脈血管疾病置放血管支架患者,初期以口服藥物治療半年,其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雖從原本的190mg/dL開始逐月降低,卻仍超過130mg/dL,考量患者年紀仍屬中年且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醫師建議患者可評估較積極的治療策略,合併使用針劑藥物,終於成功將LDL-C控制在70 mg/dL內。黃柏勳醫師分析,傳統的血脂藥物治療方式以每日口服為主,其成分可減少低密度膽固醇的生成,達到40%-50%的治療目標,但部分患者會有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且復發機率較高;目前已有針劑型態的治療選擇,可加速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降低口服降低膽固醇藥物副作用,於治療目標上有機會達到9成的達標率,建議在一年內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或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與醫師討論更積極的降膽固醇治療策略。 


曾有心肌梗塞、中風史 切不可任意停止「降血脂藥物治療」以降低再復發風險
別忽略健檢報告紅字  LDL-C指數超過130mg/dL該積極就醫

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頭號殺手,為喚起民眾對於心臟血管的重視並採取實際預防行動,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李貽恆理事長特別在2020世界心臟日前夕,針對有心肌梗塞與中風等心血管病史高風險患者提出疾呼:「為免重創職涯與家庭經濟等憾事發生,應更重視良好生活習慣與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之管理,尤其經醫師評估,應積極進行降血脂藥物治療的民眾,更要善用健保資源,好好遵從醫囑,預防心血管疾病之發生與再復發。」黃柏勳醫師也進一步宣導:「許多民眾每年都會做公司或家庭健康檢查,卻忽略了健檢報告中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的重要性,雖然高血脂常常沒有臨床症狀而難有警覺心,但是伴隨而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卻是最可怕的,建議20歲以上的成年人或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民眾應定期追蹤,如LDL-C超過130mg/dL,就要特別留意,若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相關病史的患者,則需每半年定期追蹤,積極與醫師配合治療,為自己和全家人,更慎重的面對高血脂問題。」

1. 世界衛生組織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cardiovascular-diseases#tab=tab_1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41&pid=1231
3. 《Patter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aiwan from 2009 to 201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301543/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