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總和 – 臉部表情與肌肉(懶人包)

by | 8 月 12, 2020


人類發明了語言,交談上更為方便,生活中習得的智慧得以累積,不斷改善生活條件。然而早在語言被發明之前,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就有更直接的溝通方式 – 靠著臉部表情、動作,表現出生氣、快樂等喜怒哀樂。

某天去言語不通的國家旅行時,你會發現,比手畫腳、擠眉弄眼也很好用,要裝不懂、裝乖、裝壞都可以。家有新生兒的夫婦應該也都學會「看小孩臉色」,當小貝比扭著頭、皺著眉、張大嘴巴時,爸媽就知道小孩餓了,得趕快泡奶,否則等下餓著的嬰兒就會哇哇大哭。還有還有,看電影時,影后影帝的一個挑眉,抿嘴一笑,或淺淺地嘴角牽動著,可能都代表著千言萬語,一切情感盡在不言中。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人類是如何做出這麼豐富的臉部表情!

臉部大家一定會先注意到眼睛、鼻子、嘴巴三個區塊,我們今天就分成三區來討論。建議大家配照著圖片,了解肌肉位置,就更能了解它的動作喔。

眼睛附近需要知道兩塊肌肉


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眼輪匝肌環繞整個眼眶處,還可再被分成外圈和內圈,內圈是環繞眼瞼周圍的,要輕輕閉眼睛就靠它;要緊閉眼睛則是靠外圈、眼眶處的眼輪匝肌。這是身體重要的保護機制,遇到突發狀況時可緊閉雙眼保護眼睛,避免角膜受傷。下次閉上眼睛享受平井堅的名曲「輕閉雙眼(瞳をとじて)」時,別忘了正是眼輪匝肌起了作用。

皺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
這是相對來講比較小的一塊肌肉,位在眼輪匝肌的後方,會讓人拉攏眉毛,做出很專注,或悲傷受苦的表情。如果你額頭眉心處產生垂直的皺紋,罪魁禍首就是皺眉肌。

接下來介紹鼻子區的三塊肌肉:


鼻錐肌(Procerus)
很表層的一層肌肉,位置是從鼻骨到前額,收縮時可以拉下眉毛,做出鼻子處橫向的皺紋,皺眉頭、看起來不爽、憤怒的模樣。在知名電視劇「權力遊戲」裡飾演龍后的‪艾蜜莉亞‧克拉克,就以活靈活現的眉部動作聞名,顯然鼻錐肌與皺眉肌動的很好。‬

鼻肌(Nasalis)
又分為橫部和翼部,兩個部分會做相反動作。橫部會把鼻孔往內壓、縮小鼻孔,在側邊翼部的鼻肌則會打開鼻孔。平常大家比較不會動到這塊肌肉。

降鼻中膈肌(Depressor Septi Nasi)
光看命名就知道這塊肌肉可以將鼻子往下拉,打開鼻孔,通常是不開心生氣時會有的模樣。

嘴巴 嘴巴附近就有很多肌肉了,我們先看兩塊最主要的肌肉,再把剩下的肌肉分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來討論。


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
這塊肌肉命名跟「眼輪匝肌」很像,其實長相也很像,是塊環繞整個嘴巴周圍的肌肉層,我們要嘟嘴、閉嘴都得靠它。

頰肌(Buccinator)
頰肌位於其他嘴巴上部肌肉的內層,收縮時能把臉頰往內靠近牙齒,緊縮臉頰。緊縮時會露出一個「oh NO」的樣子。平常要咀嚼、小孩要吸ㄋㄟㄋㄟ吸奶嘴,吹樂器、吹口哨時就同時需要口輪匝肌和頰肌。

還有其他不少肌肉會與嘴部活動有關,可以分成上部肌肉和下部肌肉。


◆ 嘴巴上半部肌肉

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
顴小肌(zygomaticus minor)

看圖一下,就會發現這兩塊肌肉都是從嘴角上方到顴骨處,因此這兩塊肌肉收縮會嘴角上揚,讓蒙娜麗莎露出笑容。

提口角肌(levator anguli oris),讓嘴角上揚
提上唇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可以露出牙齒

提上唇鼻翼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alaeque nasi),這肌肉收縮時,不僅會讓嘴唇上移,還會讓鼻孔張大。因此露出的表情不是只是笑,而是有種嗤之以鼻的模樣,甚至咆哮、大發雷霆時都需要這塊肌肉。同時,這大概是擁有「最長的名字」的肌肉!

嘴巴上部肌肉還有一個是笑肌(risorius),這種笑是把嘴角往水平方向像旁邊拉開,比較像咧開嘴。

◆ 嘴巴下半部肌肉
接下來看嘴巴下半部肌肉,可算是上半部肌肉動作的相反版本!
降口角肌(depressor anguli oris),嘴角向下。
降下唇肌(depressor labii inferioris),露出牙齒。
頦肌(mentalis),嘟嘴時下方皺縮,感到懷疑的模樣。


看過這麼多臉部表情肌肉,你會發現,即使是笑,我們也不會每次都笑的一樣。有人苦笑、有人冷笑,可以開懷大笑,可以皮笑肉不笑。當野外老虎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我們可能會嚇到腿軟;而當對面同事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我們會叫他小心不要笑噴飲料。

而臉部皺紋是表情的一種紀錄,把你曾經最常表達的情緒透過線條留在臉部,可說是「情緒的總和」。假使我們為了怕皺紋產生,決定不動用這些表情肌肉,可能就變得像教堂外的石雕般面無表情,一副鐵石心腸、毫不關心他人的模樣。多變的表情,是人類溝通的方式,別讓自己變成碰都碰不得的藝術品啊。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折手術要提防感染、骨髓炎,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骨科醫師圖文解析

「骨科手術的傷口很怕感染,如果感染無法控制,便得將植入物、人工關節移除,然後需要長時間的換藥,等到感染改善後再想辦法關閉傷口,往往需要3至6個月以上。」呂憲宗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傷口併發症的風險,可以多管齊下,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讓傷口順利癒合,能夠減輕患者與家屬的壓力,也能避免許多衍生的醫療花費。」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十分鐘運動–四足跪姿練髖部肌力,附伸展

想要改變髖部僵硬、常常髖部痛,請試著增加髖部的活動度與肌力。活動度是我們身體可用的活動範圍,也是運動能力的基礎。你需要有足夠的髖部活動度,才能讓髖部關節好好運作,增加對髖部的控制力,讓活動上協調、順利。

提升高風險早期HER2乳癌治癒率:ADC治療藥物助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健保給付條件 專科醫師五大QA解析

提升高風險早期HER2乳癌治癒率:ADC治療藥物助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健保給付條件 專科醫師五大QA解析

「30多歲的陳女士意外發現乳房內有3公分腫瘤並已轉移至淋巴結,確診為早期HER2陽性乳癌。」戴明燊醫師建議標準治療方式應先接受化療加HER2標靶藥物的術前輔助治療,再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雖然患者乳房的腫瘤完全消失,但在淋巴結中仍發現兩顆殘存癌細胞。戴明燊醫師強調:「對這位患者來說,術後輔助治療至關重要,這也是她唯一的治癒機會。必須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來清除殘存的癌細胞,防止復發,避免病情惡化至乳癌晚期。」

快速緩解疼痛、清除膿疱!新型生物製劑提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成效,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快速緩解疼痛、清除膿疱!新型生物製劑提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成效,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年輕女性,從小就診斷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反覆發作過好幾次。」曾涵琪醫師表示,「每次急性發作時,患者全身會冒出大量膿疱,伴隨發燒、劇烈疼痛、且癢得很厲害,苦不堪言。由於皮膚會持續流出膿水,患者經常需要住院治療,無法上班。為了遮蓋遍布全身的膿疱,患者都只能穿著長袖,也不敢外出。」由於這位病患在接受基因檢測後,確認具有IL36RN基因突變,所以有機會改採用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病機轉IL-36的新型生物製劑。接受治療後,患者的疼痛、搔癢快速緩解,大約一週後膿疱便幾乎清除,能夠較快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帶給患者很大的幫助。

不傷腰背,不再無感的核心訓練

不傷腰背,不再無感的核心訓練

利用短短十分鐘,躺在地墊上練習核心。穩定核心軀幹後,走路、跑步的速度都能更快更俐落,練習球類或其他運動也能更快上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