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321」糖尿病患及早預防心腎併發症 降低感染引發重症風險

by | 4 月 24, 2020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防疫將成為日常觀念、須從每個人做起,由於死亡案例幾乎都合併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學會也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呼籲糖尿病患應同時注意控糖達標、預防性控制和監測心衰竭併發症、腎臟惡化的風險,遠離威脅。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婦人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並且在公園陪孫子玩時發現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由於糖尿病染疫重症風險高,醫師立刻篩檢,幸好排除染疫,但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醫師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提醒應按醫囑用藥,婦人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往後都可以神清氣爽地與孫子趴趴走了。


糖尿病加乘心腎併發症 將加重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日前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8.11倍〔1〕,更有研究指出〔2〕〔3〕,有心衰竭、腎功能低下等心腎相關疾病的患者,肺炎感染加重的風險及死亡率都相對較高。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4〕,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學會提升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然而,隨著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
因此,黃建寧理事長提醒糖尿病患,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在疫情期間,室內應保持通風,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


器官保護超前佈署 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控制的根本為避免發生併發症,疫情期間也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

傳統治療第一線雙胍類用藥於回溯性追蹤研究中顯示與心血管併發症減少有關,而新型降血糖藥物如口服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及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RA) 則在許多研究中顯示,除了能有效控制血糖,且額外降低體重,實證顯示也具備腎臟保護效益。

研究指出〔5〕,不論蛋白尿、腎病變分期,SGLT2抑制劑皆能減少慢性腎臟病(CKD)的發生和惡化〔5〕。 GLP1類亦可觀察到對蛋白尿減少的趨勢〔6〕。此外,研究〔5〕也觀察到無論有無心衰竭病史的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劑皆能減少心衰竭住院的發生。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

提醒糖友於疫情期間,仍應按時回診,醫院已採分流管理,可安心就診。而血糖狀況穩定者,可考慮就近於鄰近的糖尿病共照網診所維持治療,有慢性處方箋的糖友亦能善用醫院得來速或到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參考資料來源:
1. 黃妙雲(2020年3月3日)。糖尿病患 新冠肺炎死亡率飆8倍。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4/4383975
2. Debra L. Beck. (2020).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rovides Potent Reminder of the Risk of Infectious Agents.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3. Chi-won Suk et al. (2019). Point of Care eGFR and the Prediction of Outcomes in Pneumonia. Scientific Reports.
4. 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2019)。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
5. Zelniker TA et al. Lancet. 2018 Nov 9. pii: S0140-6736(18)32590-X. doi: 10.1016/S0140-6736(18)32590-X.
6. 林義智, & 楊紹佑. (2016). 腸泌素類藥物與第 2 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對於糖尿病腎疾病的效益與限制. 內科學誌, 27(5), 248-260.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