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重點更新:病毒何去何從?

by | 2 月 10, 2020


疫情發展到現在,面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你開始覺得煩了嗎?討厭停課,還是搶不到口罩嗎?我們需要更認識這隻病毒。

平常感冒也可能是冠狀病毒引起的!
大家都曾經感冒,感冒並不是「冷到」所以感冒,其實感冒就是一些病毒導致的感染,而其中就包含了「冠狀病毒」。想到感冒,你可能會說,「這就還好而已」,幾天就過去,不用太緊張。沒錯,所以過去冠狀病毒僅是個默默無名的小病毒而已。

另一種「流行性感冒」顯然恐怖的多,這個致病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帶來全球至少五千萬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死亡人數還多。而流行性感冒每年都會捲土重來,帶來不少染病者與死亡案例。

不過一到21世紀,冠狀病毒就靠著SARS,震驚了全世界。當時從廣東先出現非典型肺炎的案例,後來才知道這是種新型、變種的冠狀病毒,眾人皆無抗體,感染嚴重的話會導致呼吸困難、缺氧、死亡,在2002到2003年之間,全球約有8096例,造成774例死亡,其中中國佔了5327例,香港有1755例。

十年後冠狀病毒又再次出現,這個感染國人可能比較陌生,叫做「MERS」,前幾年主要發生在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總計有2494個案例,858人死亡,超過一半的染病患者需要裝置呼吸器,帶來36%的死亡率。


武漢肺炎
這次的武漢肺炎,致病原也是冠狀病毒,當然這是一種新型的病毒,被稱為「2019新冠狀病毒(2019-nCoV)」。這是21世紀出現的第三隻引發疫情的冠狀病毒。

這一期的美國醫學雜誌刊出關於武漢肺炎的臨床報告,描述138位於中國武漢感染武漢肺炎的病患,其中有41%,也就是將近一半的患者,是在醫院裡感染的。其中四分之一的感染病患需要住到加護病房,死亡率4.3%。而且,雖然有這麼高的院內感染比例,並不是「單一個」超級傳播者把病毒傳給其他人,而是一直互相傳染導致的。

另一篇報告則是分析「非」在武漢發病的13位病人,他們是在旅行(多數是剛好去到武漢)時或曾接觸來自武漢的人而感染上的,平均年齡是34歲,多為年輕成人,這一群人後來都痊癒,沒有死亡者。


目前我們對新病毒的認知
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平均是5.2天,但也有推估到2星期(14天)之久的。被感染到旦還無症狀之際就可能傳播給其他人,但多數還是有症狀者才會造成傳染。

多數人的症狀以發燒和乾咳為主,有些人還會喘不過氣。少數患者則表現肌肉痠痛、頭痛、喉嚨痛、拉肚子。住進醫院後有三分之一的人進展到急性呼吸窘迫,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更容易會病情惡化。

治療方式多為「支持性療法」,根據SARS和MERS的治療經驗,目前已有抗病毒藥進入臨床試驗。

截至2/14,全球感染人數為64241人,死亡數1489人。


截至2/18,全球感染人數為71902人,死亡數1775人。

病毒會何去何從?
這樣看起來,和2002年的SARS與中東地區出現的MERS這兩種同樣是冠狀病毒帶來的疾病相比,新冠狀病毒似乎感染力更強,讓更多人會受到感染,但是目前為止致死率較低。

疫情走到現在,從開始的戴口罩、勤洗手,到目前愈來愈多人可能要取消旅行,延後上工,或日常生活就醫時被量體溫、問旅遊史而搞得很煩,有些人就會問:「死亡率沒那麼高,為什麼要為了這隻病毒而限制我的生活?」

這樣講好了。即使致死率沒有SARS這麼高,但只要感染人數夠多,仍然會造成可觀的死亡人數。目前新冠狀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910例,其實已經超越SARS了!

「可是流感病毒比較嚴重吧?為什麼我們不隔離流感的人?」有人會這麼問。

流感病毒已經在世界上流竄至少一百年了,所以流感病毒早已經傳到全世界的時候,我們確實就不可能靠著隔離來做處置。但目前我們對於這個新型的冠狀病毒會造成什麼傷害還不夠清楚,且目前相對還在病毒散播的早期。因此隔離、檢疫這些舉動的可以爭取更多時間,讓科學家更了解病毒的活動模式,甚至找到治療方式,或是研發出避免人類感染的疫苗,在在都能減少病毒傳播,減少病毒帶來的死傷。就像當時大家防堵SARS確實能避免全球大流行一樣。

疫情爆發到怎樣的程度,還是與我們如何反應有關。及時做出反應行動的,還是能改變疫情。當武漢肺炎出現後,北韓很快地就關閉了邊境,禁止中國人進入,即使中國與北韓距離很近,目前並無案例。現在99%武漢肺炎的案例都出現在中國,另外前三名為新加坡、香港、泰國,分別為58例、53例、和33例,都是疫情發生時沒有相對應措施的地區。

另外一個觀察是,目前不是中國境內的武漢肺炎感染者死亡率低。910例死亡裡只有一中國人旅行到菲律賓時死亡,另一人在香港死亡。也就是說,當患病人數相對少,醫療系統還能負荷時,治療成果也會比較好。當醫療系統崩盤,就會帶來相對變高的死亡率。因此在能防堵疫情時,全民還是得一起努力!

所以大家還是不要抱怨量體溫,寫寫旅遊史這些事情了。這些努力都不是「爽到他,辛苦到我」,而是有用的,我們一起配合,才能改善病毒破壞的軌跡。

病毒會何去何從?
2019新冠狀病毒會何去何從?只有時間會證明一切。而我們要專注在自己能做的努力,例如:


醫院端

  • 醫院端最好都要貼出謝絕訪客的告示,也要強制醫療工作者若已生病,就不要進行醫療服務,不要宣傳「抱病替患者診治,代表很有醫德」這樣錯誤的觀念。
  • 針對要進入就醫的民眾需先詢問是否有症狀,並測量體溫。有咳嗽、發燒症狀的人需戴口罩,並與其他患者分開。
  • 清潔方面要注意讓可能汙染的空氣不要進入再循環,並盡可能清潔、消毒各處表面。



個人端

  • 生病者要戴口罩,除非要就醫,否則盡量不外出。
  • 配合檢疫、隔離政策,若有旅遊史與接觸史,請配合。這是利人利己的行為,我們社會需要這樣願意配合的心態,疫情才不會擴大。
  • 大家也要趁機改變習慣,不要常常去醫院探訪家人、朋友,從前面的臨床研究報告大家就能曉得,院內傳染的比率真的很高啊。
  • 平常其實就是多洗手。一般大眾若沒有症狀,也沒有負責照料其他人健康,就不需要一直戴著口罩,瘋搶口罩不會促進個人健康,這時擠去人多、排隊的地方更不好。
  • 不要渲染隔離者、確診者的資訊,形成對立無濟於事。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經過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申請使用標靶藥物–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因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且治療方式從住院化療轉為門診口服,大幅改善了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