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乾癬又腳痛?乾癬性關節炎的三大重點

by | 12 月 3, 2019

  
「醫生,照光治療後我的皮膚幾乎都好了!現在我敢去游泳,以前皮膚不好我都不敢游泳、買衣服店員不給我試穿,現在好很多了,謝謝妳。」

「但是我發現最近早上起床腳後跟有點酸痛!」

一位罹患乾癬的年輕女性規則在我門診照光,告訴我她遇到的新問題,她說她的指甲出現凹陷的現象一陣子、同時身體紅斑脫皮、頭皮常常輕輕一撥就白雪紛飛,這樣的狀況反反覆覆,讓她工作、生活上常常被誤會、出現許多社交障礙。
仔細詢問,除了皮膚狀況以外,她早上還會有關節痠痛的現象。經過檢查,發現她除了罹患皮膚有乾癬以外、還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幸好提早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在門診追蹤無大礙。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傳染病、和基因、環境、免疫機轉有關。

乾癬非傳染病,和體質有關、同時因為環境、皮膚免疫機轉所引起,常常因後天的內外環境刺激,誘發免疫反應,引起皮膚過度增生,以致出現不斷迅速脫皮的病症。

典型的皮膚特徵的是全身會出現鱗屑、同時身上會有界限清楚、紅色或是暗紅色的斑塊,這些病灶大部分是對稱的,頭皮也會有脫屑,病患也常常會抱怨癢,同時因為會全身脫屑、臨床上病患也常常抱怨社交上會出現問題。


典型的乾癬全身會出現鱗屑、有界限清楚紅色或是暗紅色的斑塊。





乾癬是皮膚免疫系統的慢性病,最常見皮膚症狀以外,還有相關併發症與共病症。

乾癬是皮膚免疫系統的慢性病,不只限於皮膚症狀,還有許多相關併發症與共病症,包括乾癬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三高症狀、葡萄膜、虹彩炎以及克隆氏症等。

其中乾癬性關節炎佔乾癬患者的一至三成,比率不低,多數病患在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間發病,若延誤診斷可能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化。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關於乾癬性關節炎的三大重點。


壹.乾癬指甲的變化是乾癬性關節炎重要的預測、危險因子

乾癬性關節炎並非來的無聲無息,皮膚症狀嚴重者、有乾癬指甲病變者、家族有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是併發乾癬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


根據統計,乾癬患者約有一半會有指甲問題,而在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上,則有高達九成會有指甲問題。

研究指出,因為指甲解剖構造和關節相近,因此指甲有變化常暗示關節可能受到侵犯。指甲的變化已經證實是乾癬性關節炎重要的預測、危險因子。指甲除了暗示關節炎的可能性以外,因為外觀上難堪以及困難治療,常常也是門診病患影響社交、工作的原因。


指甲和關節相近,因此乾癬患者指甲有變化常暗示關節可能受到侵犯,此外乾癬指甲變化多,常被誤認為是灰指甲。



患者的表現包括粉粹性指甲、點狀凹陷、油滴狀指甲病變、甲床分離等等。

因為乾癬指甲的變化多樣,常常會和灰指甲混淆,因此建議患者有疑慮諮詢皮膚科醫師,確立診斷。


乾癬的指甲表現包括點狀凹陷、顏色似油滴狀、也常出現甲床分離的情況。




貳.利用乾癬性關節炎自我檢測PEST、及早諮詢醫師

Psoriasis Epidemiology Screening Tool簡稱PEST,是國際間「乾癬流行病學篩檢工具」主要是透過簡單五個問題,來了解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風險。

1. 是否曾有關節腫脹的問題?
2. 是否曾有醫師診斷關節炎?
3. 指甲病變(凹陷、洞)與否?
4. 腳後跟是否會感到疼痛?
5. 任一手指或腳趾有不明原因紅腫疼痛?

經由五個問題自我評估,當中只要有三題回答「是」,恐有乾癬性關節炎風險,建議進一步諮詢醫師。



參.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治療、預後越好

乾癬患者若只有小範圍的皮膚問題,一般只需要使用局部外用藥膏以及保濕劑治療即可以獲得良好控制,但對於有大範圍皮膚症狀者以及併發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臨床上會加上口服藥物合併窄波段紫外線B光照光治療。

若口服藥物以及照光治療的效果不佳,則建議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直接抑制乾癬的免疫機轉,對皮膚以及關節狀況的改善效果較佳。


研究也發現,一旦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如手腳關節異常腫脹、發炎,若不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內就可能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未來失能的機會就會大增。

若能及早介入、定期篩檢並注重飲食與生活規律,未來發生併發症與共併症的機率會降低,關節變形與破壞也不會發生。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