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消猝死,延續生命 「指定器捐」遺愛手足

by | 12 月 24, 2019

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47歲黃姓義消,平日熱心助人,今年三月突然暈眩倒臥家中浴室,緊急送醫後發現是顱內出血,經搶救後仍不治,家人討論後,決定讓他遺愛人間,捐出心臟、肝臟及腎臟,並將兩個腎臟指定捐贈給長期洗腎的表妹及表哥。黃姓義消的家屬以「指定捐贈」方式,將器官捐贈給兩名親友,這也是成大醫院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大愛捐贈,不僅讓親屬間有更深一層連結,也能讓洗腎長達十多年的親友再也不用受折磨,相當令人動容。

器捐人數供不應求 打破腎捐贈之迷思

根據器捐中心統計資料,目前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有9,973人,居於首位的是腎臟需求有7,781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主治張勝勛醫師表示,台灣器官捐贈風氣並不盛行,願意捐贈器官的人數,遠遠不如等待人數,尤其是遭逢意外時,家屬在當下願意將親人器官捐贈出去的更是少中之少,很多病患在無法及時獲得適合的捐贈器官下而失去生命。
根據衛福部107年移植統計,台灣等待腎臟移植人數為7,460人,大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81例,親屬間活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63例,合計為344例,其中活體腎臟捐贈移植比例雖有逐年提高之趨勢,但仍有數千名等候移植者。

然而,活體腎臟捐贈手術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有巨大的風險。由於目前台灣主要的腎臟移植手術皆以腹腔鏡為主,很少會有傷害到內臟的狀況發生。執行腎臟移植手術的張勝勛醫師更指出,民眾欲捐出腎器官前須無糖尿病、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經歷嚴謹的檢查項目,包括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病毒檢查、惡性腫瘤篩檢及排斥風險等評估,因此即使體內僅剩一顆腎臟,經過定期回診追蹤、遵守醫囑、調整生活作息、遠離菸酒,飲食方面注重少鹽少油及規律運動等術後保養後,腎功能可恢復到原本的75%,幾乎對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腎臟移植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助洗腎患者享腎利人生

張勝勛醫師表示,目前腎臟移植仍是末期腎衰竭最好的治療方式,成功的腎移植可以使受贈者的腎功能恢復到似乎正常人一般。根據2018年台灣腎病年報指出,校正年齡、性別、高血壓及糖尿病後,台灣2007-2011年末期腎臟病患者腎臟移植後的5年存活率為89.6%,生活品質也較好,但若只以洗腎治療,5年存活率則僅有57.3%。對於末期腎衰竭患者來說,洗腎雖能清除體內部分毒素,但也只是「治標」,體內仍會累積毒素,影響心臟、神經、骨骼,長期洗腎患者多半會伴隨貧血、不寧腿、噁心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事實上,台灣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2007-2011:89.1%)高於美國屍體移植(2011:76.8%)與活體移植(2011:84.1%);此外亦高於歐洲屍體移植(2007-2011:87.7%),但低於歐洲活體移植(2007-2011:94.1%)。

同時,捐贈者也不需要對於少了一顆腎之後過度擔心,因為根據國外文獻提供的數據顯示(備註1),捐贈者在術後15年預估需洗腎的機率為0.16%;20年的機率則為0.34%,除非民眾在手術後並未遵守醫師的衛教宣導,過度使用止痛藥、抗生素、顯影劑、偏方等藥物造成腎毒性增加傷害到腎臟,否則洗腎的發生機率是非常低的!

台灣有洗腎王國的名稱,蟬聯十大疾病首位,今年台灣洗腎人數更衝破9萬人大關。其實腎移植是目前對末期腎衰竭最好的治療方式,成功的腎移植可以使受腎者的腎功能恢復到似乎正常人一般,移植後會變得更充滿活力,擺脫洗腎的陰霾,提升生活品質,享受彩色「腎利人生」。

1. J AmSoc Nephrol 28: 2749–2755, 2017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