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新制 「腸」保健康

by | 12 月 17, 2019


記者:曾正豪報導

正值秋冬交替,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腸胃敏感容易有腹痛、腹瀉或脹氣的情形發生,若上述症狀每天持續四週以上都無緩解,甚至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燒、血便,就得格外留意,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揪出「腸」出狀況者! 反覆腹痛、腹瀉、血便治不好要小心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病因是腸道免疫功能和腸內微菌叢的共生平衡出現問題而導致持續且具有破壞性的腸道發炎,症狀以腹痛、頻繁腹瀉及血便為主,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緊急手術。初次發病時,一般民眾容易將其誤會為較常見的大腸激躁症、痔瘡或吃壞東西造成的拉肚子。
台大醫院內科部凃佳宏醫師表示,根據一般民眾的就醫習慣,通常出現反覆性腹瀉、腹部脹痛,體重減輕和血便等症狀時,多數會先到基層醫院或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等到疾病反覆發作、長期無法得到緩解時,才會轉介至大醫院接受高階攝影或大腸鏡檢查,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平均得耗費一至三年的時間。確診時間拖得越久,發炎就越嚴重,併發症就越多,當然也越不容易治療。

僅有腸道症狀緩解 不代表可停止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有非常大的進步,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凃佳宏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過程中,患者對疾病的感受與疾病本身的實際病狀通常會有極大落差,最常出現的就是患者自覺症狀有緩解,就以為痊癒而自行決定停止治療。「不是沒感覺就代表疾病已好,治療目標要達到腸黏膜深層癒合,才能避免腸炎反覆發作,降低未來手術及併發症的可能性。」

凃佳宏醫師呼籲,未接受良好追蹤治療而長期多次腸炎復發,有時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或手術,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如腸阻塞、瘻管、膿瘍、嚴重貧血,或全身性合併症例如關節發炎、皮膚炎及紅眼(虹彩炎)等等,等於是同時集結多種慢性病於一身,甚至能導致死亡。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需要病患與醫師互相配合,長期的合作和耐心才會成功。

從「腸」計議 持續治療 避免復發

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選擇,包含5-ASA類抗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等。傳統上醫師在較為嚴重的發炎期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發炎,但持續使用會引起多重副作用,而且不少患者使用類固醇無效,此時則可選用最新的生物製劑是來取代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運用最頂尖的生物技術製造出來的注射藥物,是對抗腸內各種引起發炎反應的分子的單株抗體,有較好的療效、深層癒合、個人化精準醫療、更高的安全性和持續預防復發的功效。

然而生物製劑在運用上的困難點在於其昂貴的藥價,儘管不同種類價格有所差異,但每一位患者一整年的花費皆達到數十萬元之譜。健保署在預算許可範圍內逐步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例如近日潰瘍性結腸炎健保給付治療時間從原本的38週延長至54週,且無論是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在病患停藥後,若疾病復發再重新申請用藥的時間間隔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凃佳宏醫師提醒患者,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發作性疾病,具有累積破壞性,即使現在有好的治療藥物,也需要患者從長計議,持續配合,不停藥,定時回診、才可真正永久控制、重拾健康。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晨間床上簡易醒腦,喚醒血流筋絡不卡卡

晨間床上簡易醒腦,喚醒血流筋絡不卡卡

早上起床時,容易筋骨緊繃,頭昏腦脹嗎?試試看用11分鐘順過這簡單的醒腦流程,從躺在床上開始做,讓我們的四肢與筋絡獲得適當地伸展,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呼吸。迎接一天的挑戰!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