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對抗晚期肺癌,有效幫助癌友穩定病情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在三十年前,確診晚期肺癌後,許多病友都會選擇回家不做治療,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狀況已是截然不同,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治療工具,在確定診斷以後,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利用基因檢測、特殊染色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病友其實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跟肺癌共存,進而達到長時間的存活,而且能夠維持生活品質,各位病友們,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一起加油!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 陳育民教授

 對抗晚期肺癌 免疫療法接續化療病情穩定控制

一名病友在確診第四期肺癌時,就發現已經有多處轉移,包括腎上腺、肺部等處,相當嚴重。陳育民教授表示,當時因為沒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病友便接受了免疫治療,結果治療效果相當好,只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藥物,肺部腫瘤就開始萎縮並逐漸消失,原本的咳嗽、發燒、冒汗等症狀都獲得明顯改善,病情穩定超過兩年。後續雖然在停用免疫治療後再度復發,不過接續使用口服的化療藥物治療,至今又過了三年,目前門診穩定追蹤治療。

 正確的免疫治療是適時適度加強身體的免疫功能 進一步消滅癌細胞

免疫治療是運用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疾病,陳育民教授指出,以大家熟知的接種疫苗對抗傳染性疾病,便是一種免疫治療方式。而針對癌症的免疫治療,則是透過增強病友免疫系統的能力來偵測並殺死癌細胞。不過,病友卻常會有些迷思,誤以為吃一些偏方、中草藥就可以增強免疫力,或使用越多的藥,免疫力就越好,事實並非如此,唯有適時且適度加強身體某部份的免疫功能,進一步達到消滅癌細胞的效果,才是正確且有效的免疫治療。

 基因突變者有相對應的接續標靶治療 無基因突變者也有單一、合併治療策略

陳育民教授表示,針對晚期肺癌,目前的免疫治療主要應用在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在台灣,肺腺癌病友中約有六成至七成具基因突變,會先透過切片區分肺癌的種類,例如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小細胞肺癌等,再檢測確認是否有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等,若是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也相對應接續治療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

對於其他沒有基因突變的病友,就需要利用免疫治療來控制病情,可以做特殊染色,檢測PD-L1表現量,PD-L1表現量高的病友,免疫治療有效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單獨使用一種免疫治療即可;若是PD-L1的表現量較低的病友,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免疫治療,差別則是可能會需要使用兩種免疫治療,或是免疫治療再加上化學治療的治療策略。

 進行免疫治療 病友須留意相關副作用

陳育民教授強調,目前的免疫治療可用於第四期病友的一線、二線、後線治療。根據臨床試驗以及多數專家評估,免疫治療建議持續做下去,直至疾病進展為止。同時也提醒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病友,要留意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癢、起疹子、拉肚子、肌肉痠痛等,因為作用機轉類似自體免疫反應,所以可能造成甲狀腺功能下降、腎上腺功能下降。但是整體而言,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仍是比傳統化學治療少,病友也可以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她的故事 談生命價值

 癌後人生仍精彩 「一年一大山」找回生命控制感

罹癌,是人生的分隔點,不是生命的終點。人生不是停留在被宣布確診的那一刻,真正的開始是走出診間,學習調整面對生命的態度,創造精彩的第二人生。

不菸、不酒、很少下廚,卻在2018年時,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確診前,約莫咳嗽了半年,工作忙,在診所有一搭沒一搭的拿藥,但咳得太久,醫師提醒去醫院檢查,發現肺部長了腫瘤還發生腦轉移。「震驚」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徬徨、無助、不安、擔心,情緒陷入恐慌與絕望,好似生命就快結束了?

在醫院候診時,感觸格外深刻,舉目望去多是年紀大的長輩,幾乎看不到像我一樣的年輕病友,覺得好孤單。一陣子後,我加入病友社團,從許多學長姐的經驗中找到照顧身體的方法,也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互相打氣的戰友。

與癌症共處是重要課題!罹癌後留職停薪接受治療,生活沒有重心,心情更顯低落,老把自己當病人,四個月後我重回職場。罹癌前,工作追求完美;罹癌提醒我,不需「完美」, 只要「夠好」就好。調整工作量,開始運動,多跟自己在一起,學習活在當下,想吃個美食、想去旅遊就去做,讓生活充滿價值感,而不是一直累積待辦事項。

手術切除肺部及腦部轉移的腫瘤後,我開始吃第二代標靶藥物,5年下來,面對常見的副作用我會跟醫生、個管師討論,也上社團跟有經驗的人交流,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策略。我取之社團也希望回饋社團,由於皮膚變薄,腳裂走路會痛,我搜尋找到凝膠材質腳跟襪,在社團發文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讓我帶來滿足感。

這幾年給自己「一年一大山」的目標,爬山需要做體能訓練,先從國內的小百岳開始,接著是合歡山,今年是確診五週年給自己一個禮物,爬了富士山;爬山的過程會累會喘,體力上很辛苦,透過這個歷程能找回生命的控制感。

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學弟妹們,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無論是生活中的老朋友,或在社團認識的新朋友,生活圈的支持系統很重要;罹癌不能限制我們繼續探索生活中的美好,規劃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人生依然可以創造精彩。

給晚期肺癌病友的十二封信

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嗎?術後掌握精準醫療關鍵,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嗎?術後掌握精準醫療關鍵,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早期肺癌開完刀就沒事了嗎?術後掌握精準醫療關鍵,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醫師,開刀切掉肺癌後,是不是就安全了?」40多歲的陳先生問。
 
「你的肺癌是第2期,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醫師說。
 
這是一位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而意外發現肺部腫瘤的患者,已接受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蔡鎮良醫師表示,為了降低肺癌復發風險,建議患者接受術後輔助治療,與病患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術後至今已過兩年多,都沒有出現肺癌復發的狀況,也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蔡鎮良醫師說:「根據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結果,早期肺癌術後利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作輔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復發、死亡的風險,有助提升整體存活期。」
 
肺部手術後,注意復發風險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且連續19年居癌症死因之首!依據國際《臨床腫瘤學雜誌》曾發表的Lung Adjuvant Cisplatin Evaluation顯示,肺癌患者5年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率會隨期別逐漸升高,1B期約45%、2期約62%、3期約76%〔1〕。近年來,台灣有許多患者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偵測到早期肺癌,並接受手術切除。
 
蔡鎮良醫師表示:「肺癌在術後,依然常見到復發的狀況,因為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可能已經隨著血液、淋巴液循環到其他的地方,但剛發生轉移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像是曾經有患者在出現骨頭疼痛,甚至下肢癱瘓時才發現肺癌已經復發轉移。因此,『肺癌患者在開完刀除肺部腫瘤後,術後還會考慮搭配輔助治療,降低肺癌復發的風險,並且一定要定期回診,利用影像檢查追蹤!』」
 
 
肺癌術後基因檢測接續精準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其標靶藥物已普遍用於晚期肺癌,且發揮相當顯著的治療成效,蔡鎮良醫表示:「利用基因檢測找出肺癌驅動基因,便可以選用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且近年來大家也嘗試在早期肺癌術後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希望可以降低肺癌復發或死亡風險。」
 
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顯著提升存活率
 
以常見且大宗的肺腺癌患者為例,在亞洲約有5成至6成的肺腺癌患者具有EGFR基因突變。臨床試驗也發現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1B至3A期肺癌患者,若於術後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可顯著減少近八成的復發風險以及避免五成以上死亡風險〔2〕。蔡鎮良醫師說,相較於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患者接受度較高,而且採用口服,相當便利,有助提升患者對術後輔助治療的順從度。
 
目前肺癌基因檢測的方式有很多種,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基因檢測方式,共同決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若在基因檢測中沒有發現適合使用標靶治療的基因突變,患者可以再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蔡鎮良醫師說,若腫瘤的PD-L1表現量大於1%,便能考慮使用免疫治療,幫助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早期肺癌掌握精準醫療關鍵
 
為了鼓勵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利用精準醫療提升預後,台灣癌症基金會目前有提供「早期肺癌EGFR檢測補助計劃」,幫助擬定早期肺癌的治療策略,歡迎早期肺癌患者至台灣癌症基金會網頁了解補助計畫。
 
 
筆記重點整理
 
1、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癌症,連續19年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能夠偵測早期肺癌,具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的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篩檢。
 
2、因為部分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可能已經隨著血液、淋巴液循環到其他地方,所以患者在術後仍有復發、轉移的風險。
 
3、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利用基因檢測找出肺癌驅動基因,便可以選用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臨床試驗發現,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1B至3A期肺癌患者,若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可顯著減少近八成的復發風險與避免五成以上的死亡風險。相較於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患者接受度較高,而且採用口服,相當便利,有助提升肺癌患者對術後輔助治療的順從度。
 
4、高比率的亞洲患者因為具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可以與醫師討論先做EGFR基因檢測,若在基因檢測中沒有發現適合接受標靶治療的基因突變,患者可以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
 
參考資料:
1.   J Clin Oncol. 2008 Jul 20;26(21):3552-9
2. Tsuboi M, Herbst RS, John T, Kato T, Majem M, Grohé C, Wang J, Goldman JW, Lu S, Su WC, de Marinis F, Shepherd FA, Lee KH, Le NT, Dechaphunkul A, Kowalski D, Poole L, Bolanos A, Rukazenkov Y, Wu YL; ADAURA Investigators. Overall Survival with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3 Jun 4. doi: 10.1056/NEJMoa230459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272535

莫等復發再治療!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有助降復發,胸腔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莫等復發再治療!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有助降復發,胸腔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莫等復發再治療!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有助降復發,胸腔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已經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超越了蟬聯第一名多年的大腸直腸癌。」
 
台灣每年有超過16000名肺癌新個案。高雄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醫師指出,為了提早發現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已逐漸普及使用於肺癌篩檢,也因此發現了許多早期肺癌患者。

手術切除是肺癌重要的治療方式,有機會達到治癒的目標。湯恩魁醫師說,第1期到第3B期(AJCC第八版)經過詳細評估後,只要患者狀況許可,大多會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再視病況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在台灣,微創胸腔鏡手術已成為主流,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胸腔鏡手術具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少、住院天數較短等優點,患者能較快回歸原本生活與工作。
 
手術治療能夠切除肺部腫瘤,但是無法處理那些肉眼看不到、隨著血液或淋巴擴散出去的癌細胞,所以肺癌術後仍有復發風險,進而影響患者存活率。湯恩魁醫師分析,「第1B期肺癌患者大概接近40%會復發,第2期肺癌可能有50%至60%會復發,第3期肺癌更進展到有80%可能會復發。」
 
術後輔助治療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該做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嗎?如何選擇輔助治療?術前術後要做哪些檢查?
 
「從第1B期肺癌開始,便可考慮在術後追加輔助治療。醫師會綜合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表現量等各項資訊,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
 
」湯恩魁醫師強調,「術後輔助治療的目的是盡量消滅那些擴散出去的癌細胞,以降低復發風險,不要等到復發再作治療。因為在肺癌復發轉移後,治療就只能控制病情,而無法達到痊癒。」
 
過去十幾年來,術後輔助治療的選項只有化學治療。湯恩魁醫師說,如果是第2期、第3期肺癌,術後大概會追加3至4個月的術後輔助化學治療。
 
利用化學治療進行術後輔助治療,能夠降低肺癌復發機率以及降五年死亡率的效果有限。湯恩魁醫師說,近年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也陸續被運用於肺癌術後輔助治療,有機會再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在標靶治療方面,如果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肺癌具有特定基因突變(例如EGFR),可以選用對應的標靶藥物。若沒有特定基因突變,湯恩魁醫師分析,在免疫治療方面,可檢測肺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如果PD-L1為有表現(PD-L1 TC ≥1%)就可考慮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PD-L1表現越高,使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效果通常也會越好。
 
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化學治療後,再接續使用一年的PD-L1抑制劑,可顯著減少肺癌復發的機會。
 
PD-L1抑制劑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早期肺癌術後輔助免疫藥物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機轉
 
免疫治療藥物PD-1/PD-L1抑制劑是透過免疫檢查點來發揮作用。湯恩魁醫師解釋,我們可以把自身免疫系統的T細胞白血球比喻作軍隊,把癌細胞比喻作敵人,T細胞白血球會在體內巡邏,只要發現敵人,便會發動攻擊;T細胞白血球上有一個按鈕,叫做PD-1,但癌細胞分泌的PD-L1可以關閉這個按鈕,可以關閉T細胞白血球的功能,以躲避攻擊。
 
PD-1/PD-L1抑制劑能夠避免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於是T細胞白血球便能正常的發動攻擊,消滅癌細胞。
 
湯恩魁醫師說,肺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大於1%便可考慮使用PD-L1抑制劑,若是PD-L1表現量越高,使用PD-L1抑制劑的治療效果也越好,更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
 
PD-L1抑制劑利用免疫細胞對抗肺癌
 
檢測PD-L1表現量會需要使用腫瘤檢體,建議患者可以在術前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讓檢測流程更順暢,幫助選擇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提升術後治療效率。
 
 
肺癌術後輔助治療貼心重點整理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低劑量電腦斷層已被使用於肺癌篩檢,有助早期發現肺癌。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等符合補助條件的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早期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後仍有復發風險,影響患者存活率。湯恩魁醫師分析,第1B期肺癌患者約有40%會復發,第2期肺癌約有50%至60%會復發,第3期肺癌約有80%會復發。利用術後輔助治療能夠降低肺癌復發風險。
 
過去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僅有化學治療,現在除了使用化學治療外,還可搭配使用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湯恩魁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PD-L1表現量與基因型態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肺癌患者在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外,再接續使用一年之免疫藥物PD-L1抑制劑,可幫助具有PD-L1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更有機會達到治癒的目標。

標靶藥物搭配手術治療,幫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使用外科手術作為晚期肺癌的輔助治療,微創手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國外約有一半的病友接受傳統開胸手術,術後恢復較慢,併發症較多,所以仍會有些顧慮,但這樣的做法在台灣已經是內科、外科的共識。面對晚期肺癌,一般會先治療一個療程,大約三個月,大部分的病友病情都會穩定下來,接著會去評估病友的狀況,包括生活能否自理,遠端轉移是否得到控制,經過完整的評估後,才會考慮進行手術切除原發的腫瘤,未來也有機會讓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好,讓病友得到真正的好處!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曾堯麟教授

(閱讀全文…)

早期肺癌拚治癒!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術前的治療計畫,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早期肺癌拚治癒!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術前的治療計畫,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狀況還好嗎?」醫師問。

「傷口都很好,我已經回去上班了呢。」因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發現左肺有顆早期肺腫瘤,上週剛接受單孔胸腔鏡手術的40多歲李先生,週三手術、週五出院,恢復相當順利,很快便回到工作崗位。

檢視過傷口後,醫師說:「接下來可以準備做術後輔助治療囉。」

「第1期肺癌也得做術後輔助治療嗎?」李先生問。

(閱讀全文…)

打破肺癌短命魔咒 治療選擇多元有望延緩復發

打破肺癌短命魔咒 治療選擇多元有望延緩復發

記者:黃心瑩報導

66歲的連先生咳嗽咳了一陣子,一直以為自己是小感冒不容易好,沒想到變得很喘,經2、3個月後,竟咳出血來,體重也開始減輕,就醫以後才發現已經是肺癌第四期。



EGFR基因突變 標靶藥物延緩復發

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孟繁俊分享,連先生於2019年11月確診肺癌,由於合併肋膜轉移,已是第四期,先安排胸腔鏡切除部分腫瘤,並安排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且為外顯子19缺失Exon 19 deletion,因這類型病人使用標靶藥物療效佳,故先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到2020年4月時,因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而改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連先生使用將近三年,最近才看到腫瘤有惡化的情形。經全面重新評估後,並未轉移到腦部,而僅轉移到左側大腿,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

晚期肺癌乍聽之下相當絕望,但目前醫療進步,並非無藥可醫。孟繁俊醫師指出,基本上,分期在III B期之後的就算是晚期,大多是無法開刀;而分期在I期到IIIA期的患者,算是早期,大多是可以藉由手術來治療。不過少數的早期肺癌,可能因發病位置或腫瘤大小而無法開刀。有些早期肺癌,即使接受了手術治療,也有一定的比例會復發。即便是第I期,五年內復發率約達45%,第II期約達60%,第III期更高達75%。一旦復發,期別不一定仍維持在早期,因此,患者必須接受全面重新評估。

若有發現遠端轉移的病灶,期別則變成是第四期Stage IV。孟繁俊醫師提醒,早期患者即使接受手術後仍需要定期回診,並積極配合醫師所安排之追蹤計劃,將復發風險降至最低。

亞洲人肺癌中,七八成為肺腺癌,其中又有五成為EGFR突變。從文獻上看來,只要有基因突變,復發率及腦轉移機率都比較高。此外,如果有腦轉移,其預後都會比較差,存活率也較低。孟繁俊醫師說明,若癌細胞轉移到腦部,依腫瘤生長位置,可能初期沒有症狀,但若腫瘤壓迫到腦神經或出血,則可能出現癲癇、癱瘓、影響視力、吞嚥能力等宛若中風的症狀。


晚期肺癌武器多 腦轉移不開刀也無妨!

晚期肺癌治療方針以標靶、免疫、化療為主,可單獨使用,也有互相搭配的治療(例如:雙免疫療法或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但主要取決於病患基因檢測及免疫檢測的結果。孟繁俊醫師指出,目前有基因突變者大部分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治療效果也都不錯,但若無基因突變,則考慮化療、免疫療法。

至於合併腦轉移患者該如何治療,孟繁俊醫師建議須經過醫療團隊評估,但主要取決於病人的年紀、腦轉移病灶大小、數量及有無相關症狀。若無相關症狀且基因突變者,可先以合適的標靶藥物來治療;若有症狀或無基因突變,則依腦轉移病灶的大小及數量,決定是否可以申請健保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來搭配系統性的治療(化療、免疫療法或化療合併免疫療法)。


標靶藥物突破血腦屏障 對付腦轉移病灶

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演變至今已到第三代。第一代標靶藥物效果雖好,但孟繁俊醫師表示,由於腦中有一道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會阻礙物質進入腦中,同時也會阻止藥物進入,而第一代標靶藥物對於血腦屏障的穿透性不佳,對腦轉移病灶治療效果有限。而第二代比第一代稍好,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最好,可有效縮小腦轉移病灶,並降低復發機率。

此外,尚未腦轉移患者也可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降低腦轉移風險,如前述案例連先生,其效果良好,即使疾病惡化也未轉移至腦部。不過,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健保給付規定僅限於EGFR基因突變為外顯子19缺失(Exon 19 deletion)且有腦轉移之患者,而尚未腦轉移患者則需自費使用此藥物。

臨床上醫師會依照肺癌病人的狀況不同,建議適合的標靶藥物作為治療,雖然標靶藥物副作用傳統化學治療輕微,但治療仍須多注意皮膚、腸胃等方面的副作用,並定期監測療效,確保用藥安全。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專科醫師說明解析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葉育雯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葉育雯醫師:大家好,我是葉育雯醫師。

劉育志醫師:診斷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時,患者需要跟醫師討論哪些問題?

葉育雯醫師:其實要跟醫師討論的就是,我們的疾病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樣的器官已經受到影響?因為被波及的器官,可能會影響之後治療的方法,比如有些器官藥物比較難進去,可能需要加強一些局部的治療,比如腦部。

葉育雯醫師:除了這個以外,也要跟醫師說你對於治療的期許,有一些病人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好了,並不想要做一些積極的治療,他只希望餘生當中能夠過得比較平安、順遂,像這樣的情況,就要先跟醫師說,我們比較能夠依照您的情況,來做治療的調整,再來要跟醫師說您對於治療來說,有某些治療的方法您是比較能接受,或是比較不能接受的,因為現在對於肺癌來說,治療方法已經很多元化了,我們有標靶治療、有免疫治療,也有傳統的化學治療,所以這些都要跟醫師討論。

劉育志醫師:請問治療方式有哪些?

葉育雯醫師:治療方式現在對於晚期的肺癌來說,可以用標靶藥物來治療,可以用免疫的藥物來治療,也可以用傳統化療的藥物來治療,它們的機轉是不一樣的,傳統藥物的化療藥物對於細胞來說,是有細胞毒性,所以它就是把長的比較快的細胞殺掉,標靶藥物是針對特定的基因變異,比如如果您的癌症有一定的基因變異,我們可以針對這樣的基因變異,設計出的一些藥物來做治療,通常這樣的治療都是口服的比較多,但是如果您沒有這些特定的基因變異,就不適合做這種方法的治療,還有免疫治療的部分,免疫治療的用法是增進身體對於癌症的免疫力,但是也有一些免疫的標誌,如果您的免疫標誌不夠高,可能也不適合免疫的方法來治療。

劉育志醫師:請問治療可能產生哪些副作用?

葉育雯醫師:對於傳統化療來說,大家可能都有聽過,跟傳統化療相關的一些副作用,比如噁心、嘔吐、掉頭髮,還有疲累,有可能會發燒,白血球會掉,這些的確都是傳統化療可能會有的副作用,不過現在肺癌的藥物,傳統化療也已經進步很多了,所以很多以前有的副作用,現在都可以用藥物的方法克服,並不是傳統化療就一定會給您帶來,噁心、嘔吐或掉頭髮等副作用。

葉育雯醫師:標靶治療的部分,很多病人都蠻喜歡用標靶治療,最主要是因為它是口服的劑型,還有標靶治療並不會有傳統化療的噁心、嘔吐,或掉頭髮等副作用,它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身體可能會起皮疹,有的病人可能會有甲溝炎,有些病人比較容易會拉肚子,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標靶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葉育雯醫師:最後一項就是免疫治療,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其實非常多元化,雖然絕大部分的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療的時候,不太會有任何的標靶治療,或者是傳統化療的副作用,但是它有可能會造成身體任何一個器官的發炎,比如有些人有免疫治療引起的肺炎,有些人會腸道發炎,比較常見的是皮膚發炎等,這些副作用都不相同,有些病人可能比較能夠接受某種副作用,對於其他的副作用,可能比較不能夠接受。

劉育志醫師:請問口服化療適合用在哪些時機?

葉育雯醫師:很多病人在接受過標靶治療之後,或者接受過免疫治療之後,都需要再回到傳統化療的治療方法,因為我們手上有的傳統化療藥物,可能是比其他的標靶治療,或者免疫治療的藥物種類更多,很多病人比較不能接受打針的劑型,比如年紀大了,來往醫院不便,他希望能夠接受口服藥物的治療,像這樣口服的傳統化療藥物,就非常能夠讓病人達到他們希望的期許,所以很多口服的標靶藥物,會放在比較後線來使用,比如第二線、第三線,甚至有的病人會接受第四線、第五線的治療,在這時候病人用口服的化學治療藥物,不但能夠延長他們的生命,而且副作用也不會太大,所以這在後線的治療上,對於病人來說非常方便,不需要隔一段時間就進醫院打針,在家裡面吃藥就可以了,一般來說,這種單用口服的化學治療藥物,比較不會有掉頭髮,或者是噁心、嘔吐等,病人可能會比較擔心的副作用。

葉育雯醫師:我之前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病患,一位大概80幾歲的老奶奶,她其實非常配合治療,接受多線的治療,她有接受標靶的藥物治療,之後又用打針的方法接受傳統的化療,但是她治療到一段時間之後,她的腎功能開始變得比較差,眼睛也出現了問題,因為這是一位有糖尿病的病人,後來因為身體的緣故,她跟我要求要停止治療,那時候我就跟她說其實不一定需要停止治療,我們還有口服藥物的劑型,這位奶奶不希望常常需要跑回醫院,所以她聽到有口服藥物的劑型之後,她說希望接受這樣的治療,所以這位奶奶吃了口服的化學治療藥物,蠻長一段時間,大概一年多,到後來她覺得她的疾病都控制得很好,所以她也停藥一陣子,之後又過蠻長一段時間,疾病開始有活動的時候,她才又開始治療,在這個時候她的身體狀況已經恢復了,她又可以接受打針的藥物來治療,。

葉育雯醫師:所以其實口服的傳統化療藥物,在治療上來說,占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很多病人在沒有辦法接受標靶治療,或者免疫治療的情況之下,他可以接受口服的傳統化療劑型,就沒有需要往返醫院、舟車勞頓,或者他對於打針藥物的排斥情況,在很多病友,如果認為您對於傳統化療沒有辦法接受,可以跟您的醫師討論,看是不是有口服傳統化療的藥物,來符合您的要求。

劉育志醫師:感謝葉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葉育雯醫師:再見。

術後輔助化療,提升肺癌存活率

術後輔助化療,提升肺癌存活率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湯恩魁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湯恩魁醫師:大家好,我是湯恩魁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早期肺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湯恩魁醫師:幾乎所有的早期肺癌都是沒有症狀的,會有早期發現,幾乎都是由健康檢查,或者是意外去發現,有時候就是例行的去照X光,就發現一個肺結節,或者很多去做癌症的篩檢,就意外發現一顆肺結節,發現是早期肺癌,早期的時候幾乎是沒有症狀,有症狀的時候,大概幾乎都是晚期,肺癌的情況大概是這個樣子,一些症狀,比如有時候是骨頭疼痛,有時候是呼吸會喘,或是咳嗽、咳血,或者是產生大量的肺積水,他會呼吸慢慢地喘來表現。

劉育志醫師:哪些狀況適合接受手術治療?

湯恩魁醫師:所有的癌症分期大概都會分,幾乎都是1、2、3、4期這樣子,肺癌也是這樣子分,肺癌也蠻好記的,一期就分AB,二期也分AB,三期也分AB,四期也分AB,大概在3A之前,就是歸類在可以手術的範圍之內。

劉育志醫師:術後需要接受輔助治療嗎?

湯恩魁醫師:肺癌的治療其實是多元化的,早期的肺癌,最好的治療就是手術治療,但是手術之後要不要加做輔助治療,有很多證據來支持術後輔助治療,比如1A期,它就不需要去做後續輔助的治療,1B期以上就建議做術後輔助的化療,其實更有證據的是,第二期以上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它的輔助化療,一定是能夠延長五年的存活率,大型的研究顯示,五年存活率會增加8%以上。

劉育志醫師:請問術後輔助化療需要治療多久?

湯恩魁醫師:肺癌的術後輔助化療是一種很溫和的方式,它其實就只是口服的藥物,再搭配兩週一次,或三週一次的點滴注射,也是一個多小時而已,就可以完成整個治療,整個治療大概12週8次,包括四次口服,另外四次是口服加點滴注射,全部都是在門診進行,其實病人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是可以完成術後輔助化療。

劉育志醫師:接受化療時,需要注意哪些狀況?

湯恩魁醫師:這種口服的藥物雖然是很方便,但是其實也是有少許的副作用,常見的包括比如你會噁心,輕微的嘔吐,有的會有點拉肚子的情況,有的會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幾週下來,有時候會慢慢地貧血,有的會白血球慢慢降低,但是幾乎都是蠻輕微的,所以即使有時候70幾歲、80歲的病人,他也是都可以順利完成術後的輔助治療。

劉育志醫師:除了化療之外,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案嗎?

湯恩魁醫師:目前也是有大規模的證據,術後輔助標靶藥物來使用,它也是能夠延長無疾病的存活期,延長整體的存活率,不過這樣的標靶藥物,它其實使用起來是需要用到三年的期限,而且因為它目前價格還是蠻昂貴的,目前健保是沒有納入給付當中,跟我們上述的口服化療藥物比起來,口服化療藥物的療程是三個月左右,其實這相對來講是蠻方便的,新的口服標靶藥物是不是要選擇,可能就要視病人的經濟負擔情況而定。

劉育志醫師:接受化療之後,有可能復發嗎?

湯恩魁醫師:手術之後都有復發的可能性,隨著期別越晚期,復發的機率就越高,比如常說1B,第二期、第三期,復發的機率大概是4成、6成、8成,所以還是有一部分的病人會復發,這類病人都要定期的追蹤,追蹤一些抽血、癌指數的狀況,定期的做一些影像掃描,有的是癌指數會慢慢地升高,我們就會特別去注意病人有沒有復發的情況,藉由定期掃描,有時候發現很早期的肺轉移,很早期的骨轉移,相對早的腦轉移,希望藉由早期的發現,也能夠早期的介入治療,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

湯恩魁醫師:這位病人其實也是藉由健檢,來發現肺癌,但他手術完後,已經落在3A期,我們當然就是給他標準的術後輔助化療,做完化療之後,這位病人自己要求做了兩年自費的標靶藥物,他現在追蹤到第三年,到現在第三年,都是沒有復發的情況,當然這後續還是需要更長期的追蹤。

劉育志醫師:感謝湯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湯恩魁醫師:掰掰。

肺癌治療重點提醒,胸腔專科醫師解說

肺癌治療重點提醒,胸腔專科醫師解說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涂智彥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涂智彥醫師:你好,我是涂智彥醫師。

劉育志醫師:診斷肺癌的時候,患者需要跟醫師討論哪些問題?

涂智彥醫師:一個病人當他診斷的時候,必須要看他是什麼型態的肺癌,我是第幾期?我可不可以開刀?如果不能開刀的肺癌病患,他可以做後續什麼樣的治療。

劉育志醫師:請問肺癌的類型有哪些?

涂智彥醫師:肺癌的病人來講,粗分是小細胞肺癌跟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跟抽菸非常有相關,大概占肺癌的病人13%,非小細胞肺癌是目前台灣、全世界,占最多比例的肺癌型態,非小細胞肺癌來講,大概有60%-70%的病人是肺腺癌。

劉育志醫師:臨床上會根據哪些資訊來區分期別?

涂智彥醫師:小細胞肺癌區分兩大類,一個是侷限期,一個是擴散期,非小細胞肺癌就會根據TNM分期的方式,T是腫瘤大小,N是淋巴結有沒有轉移,M是有沒有遠端的器官轉移。

劉育志醫師:請問肺癌的治療組合有哪些?

涂智彥醫師:肺癌的治療組合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它有三大主要治療工具,一個是標靶治療,一個是化學治療,一個是免疫治療,病友需要針對自己的基因表現、免疫表現,來跟你的主治醫師討論,到底是要什麼樣的組合對你最佳。

劉育志醫師:請問肺癌的化療選擇有哪些?

涂智彥醫師:在非小細胞肺癌,大部分是區分為注射型跟口服型,注射有很多選擇,所以還是會根據病人的細胞型態,體能如何,治療的意願如何,來去幫病患規劃不同的化學藥劑,目前口服來講也分兩大類,每個病人要跟你的主治醫師,跟你診斷醫師好好討論。

劉育志醫師:請問口服化療適合用在哪些時機?

涂智彥醫師:口服化療其實有它的方便性,一來是它不用打針、注射,再來,它對於一些體能不好,或是住的離治療醫院遠的地方,口服化療有它的優勢,基本上是以前沒有潰瘍的問題,用口服的化學治療,比較不會有腸胃道的不舒服,不然以口服化療來講,沒有一個一定不能用的時機。

劉育志醫師:請問口服化療對患者有哪些幫助?

涂智彥醫師:在疫情的緊繃之下,當然口服化療有它的優勢,優勢就是不需要去化療室打針,也比較不會有群聚的問題,再來,它的副作用其實不高,它的副作用,常見的化療,有一些白血球下降它還是會發生,但是比較不會有噁心、嘔吐,偶爾會有拉肚子,根據研究,口服化療在年紀大的病人來講,它的順應性跟毒性,他們都還可以忍受。

涂智彥醫師:我的高中英文老師在107年的二月,被診斷第四期的肺腺癌,第一線的治療使用標靶治療,失敗的時候就會用打針的化學治療,治療到109年三月的時候,他的疾病惡化,跟我的老師討論以後,他就選擇用口服的化學治療,所以他的生活品質不錯,也順應我老師的意思,沒有裝入人工血管,在治療一年七個月的期間,他也沒有因為口服的化療藥,造成他特別的不舒服,即使他是從107年三月到現在,這期間來講,雖然他是第四期肺腺癌,治療的品質也不錯,目前來講也還健在,在門診繼續追蹤治療。

涂智彥醫師:肺癌是最符合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的癌症,因為肺癌來講,目前會根據它的基因表現、細胞型態、分期,會有各種不同的治療,如果自己或者是家屬得到肺癌,千萬不要放棄,因為肺癌來講,在每一到兩個月中間,就有一個新的治療被發現,被用在病人的治療,永遠不要放棄,即使它看起來是一個惡形惡狀的腫瘤,但是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劉育志醫師:感謝涂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涂智彥醫師:掰掰。

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從X光片看起來,應該是肺腺癌…」醫師臉色凝重地說。

八十歲的張女士,因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而被送到急診室。胸部X光顯示左肺有顆五公分大的腫瘤,且有大量惡性胸水。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家屬很震驚,一陣沉默後,張女士的大兒子問,「醫師,請問大概…可以撐多久?」

「欸…」醫師思索著該如何回答。

「我們知道不太樂觀,」大兒子說,「但是因為曾孫就快出生了,她非常期待…」

(閱讀全文…)

晚期肺腺癌治療有對策 認識基因檢測也要善用標靶接力 醫師圖解

晚期肺腺癌治療有對策 認識基因檢測也要善用標靶接力 醫師圖解
晚期肺腺癌治療有對策 認識基因檢測也要善用標靶接力 醫師圖解


晚期肺癌現在有許多藥物可以選擇,主要是以標靶藥物為主,醫師表示,臨床上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方面,還是希望以延長標靶藥物使用時間為主,所以醫師在制定治療策略時,多半會考量接續治療的重要性;根據最新的全球研究分析顯示,若以第二代藥物接續第三代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可以拉長將近四年。


容易轉移的肺癌

不到五十歲的陳小姐,確診時就已經是肺癌轉移至腦部,而且在淋巴節也發現不少癌細胞;經檢驗找到了EGFR突變,因此,醫師開始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病情控制得不錯,兩年後在復發的腫瘤切片上發現帶有T790M的突變,得以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為止,陳小姐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已經一年半,病情仍在穩定控制當中,從接受口服標靶藥物治療開始到現在,腫瘤無惡化的時間更長達三年半以上。

根據突變基因精準治療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峰表示,目前晚期肺癌治療主要是以標靶藥物、化療、免疫治療為主。根據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患者有七成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類型的肺腺癌,其中有近六成帶有EGFR這個驅動基因;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對晚期肺癌治療有效率可以超過七成,腫瘤控制率更可達到九成。

魏裕峰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晚期肺癌治療藥物選項多,醫師在制定治療策略時,還是會以拉長腫瘤控制時間為考量。以陳小姐為例,就是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後,再切片檢驗出帶有T790M突變,就能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統計顯示,在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後,大約有約六成的患者,可以進一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

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魏裕峰醫師提醒,雖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接續到第三代治療,但晚期肺癌患者最希望的還是可以拉長藥物使用時間,讓腫瘤可以得到比較長的控制,治療前一定要詳細與醫師進行討論,找出最適宜的治療方針,積極配合治療,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果。

肺癌治療 重點解說

肺癌治療 重點解說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請到黃明賢教授來到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我們想要請教黃教授的是,現在的肺癌在治療上大概的策略是怎麼樣?

黃明賢醫師:早期肺癌可以開刀的我們盡量要去開刀,如果是不能開刀的,治療的方式也有化學治療,如果有基因突變可能會進入到標靶治療,依據每個基因突變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標靶治療方式。

黃明賢醫師:肺癌有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大細胞等等,如果是肺腺癌的話,我們要進入到基因的檢查,它的基因也分的非常多,比如有EGFR的突變,也有ALK的突變,也有ROS1、BRAF等等,每個基因突變可能所用的藥物會不一樣。

劉育志醫師:我們在進行基因檢查的時候,通常醫師會怎麼建議患者?

黃明賢醫師:第一個就是在初診斷的時候,我們要把肺癌的細胞基因檢查出來,另外一個就是,病人在治療當中有復發或是惡化,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基因檢測,當然再一次做基因檢測也可以從切片,現在的抽血,比如說我們做一種次世代的核酸定序的檢查,就是NGS,這個從血液中也可以得到。


劉育志醫師:請問黃醫師我們現在標靶藥物有非常多種,在這些標靶藥物有什麼樣的差別?

黃明賢醫師:ALK的標靶藥物,至少有第一線、第二線、現在有第三線,這麼多標靶的藥物,哪一個比較好,要經由NGS或基因檢測,來做最好的對應的選擇治療。

劉育志醫師:在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大概有哪些?

黃明賢醫師:當然化學治療有掉頭髮,血球會被破壞,白血球、紅血球等等,有的會發燒、有的會拉肚子,這些都會。

黃明賢醫師:標靶也有標靶的副作用,比如說口腔會潰爛,然後皮膚會長痘痘、青春痘,他的指甲有甲溝炎,然後皮膚會比較乾燥,我想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劉育志醫師:如果副作用發生的時候,醫師大概會給予哪些協助?

黃明賢醫師:我們會針對副作用的程度,譬如說拉肚子我們會給他止瀉藥,嚴重的當然需要住院,需要我們多團隊,請皮膚科、胸腔科、新陳代謝科,一起做多團隊的討論。

黃明賢醫師:舉一個年輕的男性,他30幾歲,有一天他覺得會喘,我們幫他照X光發現,肋膜積水、心臟也變大,我們把胸水抽出來化驗,是一個肺腺癌,這個病人有送NGS的基因檢測,確定是一個ALK突變,針對他的ALK突變,我們給他用藥,發現胸水就退了,心包膜的積水也隨著退,現在這個病人已經吃了兩年標靶藥物,病人還是可以上班,如果是肺腺癌建議趕快做基因檢測,才可以找到對應的可以治療的藥物。

黃明賢醫師:早期肺癌要怎麼發現,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做胸部X光,現在大家可以在報章雜誌看到,有低劑量的電腦斷層,它有一個檢查的條件,譬如這個病人以前有抽菸,他雖然戒菸了,也需要做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檢查,另外一個就是跟你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如果他有肺腺癌,這個也是列入一個條件,才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劉育志醫師:如果要做這些檢查,哪些醫院可以執行?

黃明賢醫師:一般現在醫學中心是沒問題,然後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都可以進行檢查,像我們義大大昌醫院,雖然是一個地區醫院,它具有醫學中心設備的水準,再加上我們的病人數不像醫學中心這麼多,反而是一個便利病人,可以迅速地得到檢查結果。

劉育志醫師:謝謝黃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黃明賢醫師:掰掰,謝謝!

肺癌治療,營養要顧好

肺癌治療,營養要顧好

肺癌治療,營養要顧好
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居冠,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陳煌麒主任表示,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為肺部實質本身是沒有神經的,但當有肺部症狀產生時,多數患者癌細胞可能已有轉移。

常見的肺部症狀大多為咳嗽、咳血、胸痛或呼吸困難等,若腫瘤影響近端的氣管或支氣管,會導致咳嗽、咳血,如果侵犯肺部外圍的肋膜則會引起胸痛,肋膜積水會使患者呼吸困難。

肺癌常見症狀


另外有部分患者是由其他科別轉到胸腔科,此類都是癌症轉移出去才被發現,例如有病患感受到半身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去神經內科檢查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腦部,有些是持續骨頭疼痛,到骨科就診發現骨頭轉移。


肺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陳煌麒醫師指出,以肺癌早期來講,目前唯一的選擇就是開刀治療,把腫瘤完全切除乾淨,才有辦法完完全全達到治癒。
當腫瘤範圍太大或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便無法靠手術完全切除,後續能做的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醫師會評估組織型態,肺癌期數與患者的狀況,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肺癌治療常見副作用

手術的副作用與開刀範圍有關,如果是早期肺癌,切除的肺葉不多,對肺功能的影響也不大。術後可能會遇到肺塌陷、疼痛、感染等問題。若是轉移至腦部,無論是否治療,後續可能會有肢體無力或其他神經學後遺症,端看腫瘤轉移的位置。

陳煌麒醫師說,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屬於全身性治療。接受化學治療比較容易出現骨髓抑制的問題,像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低下的問題。黏膜、皮膚容易受損,例如嘴巴的黏膜或者胃腸道的黏膜受損,會出現口腔潰瘍、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肺癌治療常見副作用


若有皮膚、口腔潰瘍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一些藥膏。針對噁心、嘔吐,醫師也會使用適當藥物。

除此之外,要加強一些營養補充,由於身體在修復組織時需要消耗多種胺基酸,充足的熱量、營養有助於身體的恢復。


肺癌治療保養重點

陳煌麒醫師解釋道,如果術後狀況許可,建議盡量提早下床活動,如果一直臥床,肺活量較不足,很容易造成痰液的蓄積。開完刀後可能有肺部塌陷,加上免疫力不好,便有可能引發肺炎。因此在疼痛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術後都鼓勵盡量下床活動,多些活動也可以促進腸蠕動、減少便秘。

另外在開刀前都會教導患者做呼吸訓練,吸氣練肺活量,開完刀後也要持續,有助肺部擴張。

肺癌治療保養重點


癌症治療過程中的飲食建議熱量跟蛋白質都要足夠,而且從術前就要介入加強營養,因為開完刀可能有一段時間,會因為疼痛、藥物而胃口不好,最好能提早補充。


術前就要開始補充營養!

2017年由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簡稱ESPEN)所公布的飲食指引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在術前就要開始補充營養,因為這些營養補充能帶來好處,包含術後感染、住院天數、傷口癒合都有正向的好處。營養補充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熱量、蛋白質一定要充足。

陳煌麒醫師指出,初步的營養支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素。在ESPEN的「癌症營養指南」中還有建議的包含魚油、精胺酸、核甘酸,這三者可以相輔相成。

胺基酸是組成各種蛋白質的基本元素,身體需要多種氨基酸才能生長、修復,讓各式各樣的生理機能可以正常運作,基本營養一定要先補充足。


目前的特殊營養品很多,褐藻醣膠、魚油、麩醯胺酸等營養品的成分不同,適合使用的時機也不同。近年來常被討論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屬海中多醣體,國內外皆有研究在探討與免疫、細胞凋亡的關聯[1],可能輔助調節生理機能,台灣也有許多研究進行中。癌友可依個人需求做選擇,並與醫師討論如何讓營養補充更全面。

臨床上因為每個人需求不同,對治療藥物的反應也不太一樣,必要時會照會營養師,針對各個不同的病患族群提供適當的營養建議。


貼心小提醒

陳煌麒醫師提醒道,部分患者或家屬會誤以為「吃得營養會把癌細胞養大」,這是非常需要澄清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吃得營養,體力愈好,才有機會抵抗癌細胞。」

不要等到體力已經變差,肌肉萎縮流失才補充營養,進入肌少症或惡病質的階段,預後會比較差。身體運用能量來源的順序,蛋白質會擺在最後,如果連肌肉都萎縮消耗掉了,代表整體營養相當不足,務必盡早補充,才有體力接受各種治療,整體預後也會比較好。

參考文獻:
1. Hwang PA, Lin HT, Lin HY, Lo SK.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Fucoidan Enhance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and Protects against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tigen Stimulation. 18, March, 2019

【醫師聊天室】精準治療,攜手抗肺癌

【醫師聊天室】精準治療,攜手抗肺癌


夏德椿:肺癌其實按照組織型態,可能就有分幾種不同的型態,比如說按照多寡,腺癌跟小細胞癌來講,或者大細胞癌,大細胞癌相對於腺癌就是一個比較罕見的肺癌。

夏德椿:比較常見的比如說,台灣健保已經給付非常多年的,EGFR突變這件事情,這個在台灣大概佔了肺腺癌的50-60%,所以它大概就是屬於肺腺癌裡常見的肺癌,但是還有一些少見的突變,比如說ALK、ROS1,或者是BRAF V600E等等,這個它的佔率可能只有4-5%,甚至只有1-2%,這個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少見的肺癌。

夏德椿:醫師會根據病理科醫師的第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就是所謂的組織學報告,組織學報告給我們的資訊大概就是,已經確定是上皮細胞癌或者是腺癌,現在因為腺癌可以找到有藥的機會非常的多,上皮細胞癌在特殊條件之下也可以,所以如果這兩種癌症,我們做一些特殊的基因檢測,我們就可以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可以知道它是比較常見或者是少見的肺癌。
夏德椿:分子生物學的檢測,目前因為病理科醫師的條件非常成熟,所以大部分的分子生物學的檢測,可以在病理切片診斷確定的同時,就可以先做一些檢測,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話,當然可以搭配現在坊間非常流行的,所謂的Plasma DNA,就是所謂的液體切片檢測,液體切片大概就是抽血,或是體液的一些特殊分析檢查。

夏德椿:我們現在的建議是,體液的檢查是不是要那麼快,也就是抽血要去驗去氧核醣核酸的步驟,是不是要那麼快,或許可以等在你接受了第一段治療之後,可能體內的基因重新又產生一些新的突變,又不能取得適當檢體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再做液體切片檢測,也就是所謂的Plasma DNA,就是血漿去氧核醣核酸的檢測。

夏德椿:在幾年前,印象很深刻的有一位病人,他已經是多處骨轉移,沒有辦法行動自如,不過他的腫瘤其實非常小,罕見肺癌常常有個特點也是這樣子,就是年紀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他因為是腺癌的關係,所以他轉移得也非常快,這位先生很幸運驗到ALK是陽性,所以就接受了ALK的抑制劑,但是第一代ALK抑制劑對他造成一個副作用,就是他的視力產生影響,晚上開車的話他就會覺得非常危險,所以後來他就又使用了第二代ALK抑制劑,腫瘤就幾乎消到完全看不見,骨頭疼痛也改善,本來只是可以坐著開開車,現在連走路大概都可以。

夏德椿:所以罕見肺癌它的特點是,只要你能夠確認它的基因突變,找到了適合的藥物,其實這組病人呢,會比我們傳統化學治療好非常多,而且他的生存周期也會延長非常多,目前比較新的報告,這些病人大概活4-5年以上,只要你能夠接對藥大概都沒有什麼問題。

不抽菸卻得肺癌!肺癌種類差很大(懶人包)

不抽菸卻得肺癌!肺癌種類差很大(懶人包)


我們在《頭號癌症殺手 – 肺癌》這篇懶人包裡,曾介紹了一些肺癌的症狀,和香菸與肺癌的關係。今天更進一步來了解不同的肺癌類型

肺癌可以顯微鏡下的細胞型態,粗分成兩種類型:「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小細胞癌(Small-cell lung cancer)」的患者人數雖然比「非小細胞癌」還要來得少,但這是最快速侵襲生長的肺癌形式。原本小細胞癌常生長在呼吸道中央處,但由於侵襲快,容易轉移,患者常常是在小細胞癌轉移多處之後才發現自己得了肺癌,也因此小細胞癌的治癒機率並不高。

「小細胞癌」的另一個特點是容易有「腫瘤伴隨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s)」,像是出現血中鈣離子濃度變高,影響肌肉神經運作;某一種或某幾種的荷爾蒙分泌增加;血液變得容易凝集於一起,增加血塊栓塞的機會;這些的生理狀況變化不是來自腫瘤壓迫,而是伴隨腫瘤出現的生理變化,有時候患者是因為注意到這些問題後才發現肺癌的。小細胞癌的發生與抽菸有極高度相關性,可說是幾乎不會發生在未抽菸者身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非小細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非小細胞癌的患者人數比較多,占了所有肺癌患者的八成以上,生長速度比小細胞癌慢,癌症轉移到其他器官的速度也較慢。非小細胞癌又可再被分成三類,分別是肺腺癌(adeno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與大細胞癌(large-cell carcinoma)。
如果你聽到有個女性,從不抽菸卻得到肺癌,那最有可能的類型就是「肺腺癌」。肺腺癌容易發生於女性,而不管你是抽菸者、戒菸者、以及從未有菸癮者,都可能有肺腺癌,因此目前肺腺癌是發生率較高的肺癌類型。容易藉著淋巴及血流轉移到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源自於呼吸道末端,肺泡組織內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因此容易長在肺部較周邊之處。對超過45歲的人來說,無論抽不抽菸,腺癌都是常見的肺癌類型。對不曾吸菸的人而言,萬一罹患肺癌,則最有機會是肺腺癌。然而,我們必須強調一下,雖然肺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不像小細胞肺癌或(接下來會提到的)鱗狀細胞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那樣強烈,但罹患肺腺癌的人之中,抽菸者還是佔了多數。


非小細胞癌之中發生率次高的是「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是氣管與支氣管內層的細胞,因此鱗狀細胞癌容易長在肺部的中央,也就是氣管及支氣管之處,長得慢,可以長得很大,甚至在腫瘤中心形成空腔。鱗狀細胞癌的發生與抽菸有強烈關係


最後我們談到「大細胞癌」,這是細胞未分化的肺癌,容易長在肺臟表面,通常都是長到很大才被發現。生長速度與擴散速度都較快,很容易轉移到淋巴結與其他器官。


肺癌的症狀可以來自原始的腫瘤壓迫,或破壞了肺部的組織、血管、神經,因此腫瘤生長的位置與大小都會影響症狀的表現,初期肺癌可能沒有症狀,而最常見的肺癌症狀包括了:

● 發現自己久咳不癒,甚至愈咳愈嚴重

 常常覺得喘不過氣

 咳嗽時咳出帶有血或黏液的分泌物

 肺部反覆感染,治不好

 深呼吸、咳嗽時覺得胸痛

 聲音沙啞

如果肺癌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轉移的腫瘤同樣會壓迫、破壞其他器官的組織,帶來不舒服症狀。非小細胞肺癌容易轉移到肝臟、腎上腺、骨頭、腦部,但轉移到肝臟或腎上腺很難帶來什麼症狀,因此難以早早發現。轉移到骨頭會引發患者骨頭疼痛,轉移到腦部則帶來了頭痛、視線模糊、單側癱瘓、癲癇等問題。


基本的肺癌分期

第一期:一側肺臟有小型腫瘤,尚未轉移淋巴結

 第二期:一側肺臟有較大型的腫瘤,或有淋巴結轉移

 第三期:單側腫瘤侵犯更多的淋巴結及附近鄰近組織

 第四期:雙側肺臟都有腫瘤,肋膜腔積水,腫瘤轉移其他肝臟、骨頭等器官

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患者狀況及腫瘤狀況可以接受手術的話,就先考慮開刀。另外再配合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輔助。


提醒大家,不論是哪一種型態的肺癌,抽菸還是罹病主因之一。但也很多患者會問:「為何我不抽菸,卻得了肺癌?!」

吸入二手菸香菸對健康危害很大,即使是吸到二手菸,裡面至少有七十種以上的化學物質會致癌,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吸到少量二手菸是沒關係的!無論量多量寡,二手菸都對你的健康影響很大。

 氡氣:這是一種無色、無味、但有放射性的氣體,普通存在於岩石與土壤內。如果用了有這氣體的建築材料,會影響肺癌的發生

 空氣汙染:若每天呼吸的空氣裡參雜濃度愈高的PM2.5,我們的肺部健康就極為堪慮。關於這部分,您可再閱讀《癌症第一殺手 – 肺癌》了解更多。

 工作時暴露化學物質:砷、石棉、鎘、煤、鎳等化學物質有有礙於肺部健康。


同場加映:

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癌症第一殺手 – 肺癌

癌症第一殺手 – 肺癌


為何我不抽煙、不下廚,卻仍然得到肺癌?

大數據告訴我們,國人抽煙比例逐年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是逐年爬升。

抽煙這檔子事,一直以來是人們心中肺癌危險因子的第一名;為何這危險因子逐漸失去地位,但肺癌發生率依然成長?

顯然是有新的危險因子取而代之。

中南部的秋冬,每天的早晨都是個迷濛的開始。更嚴格地講,是每天生活在從未散去的迷濛。

PM2.5這可怕的文明產物,早在網路媒體興盛之前,就深入民眾生活,影響民眾健康;直到幾年前央視主播柴靜的專題報導,這隱形殺手才逐漸被重視討論。

PM2.5可說是無所不在;在空污地區,室內空氣可因流動不佳,也同樣有高濃度的PM2.5。

當每天呼吸的空氣裏頭參雜PM2.5,抽不抽煙好像沒那麼大的差異;或者更確切地說,每個人都在抽「煙」。


為何我得了肺癌,卻沒任何明顯症狀?

絕大部分的早期肺癌,因體積小且位在肺實質,不會有症狀,就算有也只是剛好;而出現症狀的肺癌,則多表已侵犯肋膜,神經,氣管,以及主要血管,已無治癒機會。

台灣肺癌不幸地囊括了幾項第一;十大癌症中,發現時四期比例最高,存活率最低,死亡人數最多,健保給付金額最高。

是以,千萬別因為沒症狀而輕忽肺部出現的陰影!

在無症狀情況下發現肺部腫瘤,請勇敢樂觀面對,因為這是個絕佳的治癒機會!


肺癌手術如何進行?

早期肺癌目前胸腔鏡手術為主流,切除範圍則決定於病灶位置與大小。

人體共有五葉肺葉,左二右三;腫瘤若大於兩公分,以肺葉切除為主。

術前分期第1期,小於兩公分的肺癌,可行部分肺葉切除。

不論手術切除範圍大小,均包含縱膈腔淋巴結廓清,不影響淋巴回流。

近年來胸腔鏡手術發展更臻成熟,由多孔胸腔鏡手術演進至雙孔或單孔胸腔鏡手術,甚至不插管胸腔鏡手術;整體手術時間與恢復時間也大幅縮短。


我每年都接受胸部X光片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肺癌嗎?

胸部X光上可看出的肺部腫瘤至少在一公分以上,但肺癌在一公分時即有轉移風險。

在發生率逐年攀升的情形下,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特別是有家族癌症病史,與抽煙習慣等高危險群,或可真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而低劑量電腦斷層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

附帶一提,不少早期肺腺癌會在電腦斷層上顯現「毛玻璃樣病灶」;面對兩個三個甚至多個病灶,亦無須惶恐,不妨多方徵詢有經驗的胸腔內外科醫師意見,了解現象背後最真實的科學,再作最適當處理。


目前肺癌已經發展出許多標靶藥物甚至免疫治療,適合用在哪些狀況?

最近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治療在各種癌症醫療上的花費榮登榜首。這個現象有兩點歸因。

國人肺癌有高比例的表皮生長因子突變,若發現時已屬第3B期或第4期,可申請健保給付之標靶藥物治療。

再者,大部分肺癌發現時已不適合手術處理,畢竟手術切除耗費的健保資源較藥物節省。

過去對於肺癌分期及治療,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逕渭分明區分為手術治療或化學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手術與藥物治療早已不是分庭抗禮,而是因病人而異地協調合作,以達到最佳存活與品質。

例如,對第4期肺腺癌患者而言,若腫瘤具有表皮生長因子突變,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治療工具。對於標靶藥物效果漸失的疾病復發處理,若僅為單一肺葉內腫瘤體積增大,可考慮放射線治療或者手術切除。若是整體腫瘤體積與數目進展,則須根據血液檢查,或再次切片結果,更換藥物。

截至發稿日止,免疫治療藥物或可根據腫瘤標記,做為第二線藥物治療選擇;而若血液檢查出現T790M突變,則可使用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不論免疫治療或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健保均未給付。


環境變遷太快,人類活動大量耗費自然資源,而活動產出物最後終究反撲。身處致癌物日益多樣化且無孔不入的環境,除了借助醫學進步早期篩檢與治療,另一方面該思考的,是如何耗費最少資源,過最簡單的生活,擁有最真實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