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健忘、常迷路,溫和郎變暴躁郎-惱人的失智症

by | 10 月 25, 2019


「當父親被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後,不到半年時間裡,父親精神愈來愈錯亂,無法控制情緒,從健忘變得暴躁易怒,情緒失控時,還曾波及母親,在醫院就診時更要四個護理人員努力安撫。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發現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歷經半年確診,父親的疾病程度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失智症家屬謝小姐回憶道。

提到父親,謝小姐說,父親至古稀之年時,身體健康是一極棒,連一般人常有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沒有,頂多就是偶爾有點健忘,畢竟,老了呀!但健忘情況延續2、3年來,她才驚覺父親行為開始反常,有時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或是跟五個人握手後會再重頭握一遍,忘記曾經握手過,還常迷路打電話求救,謝小姐這才趕緊送父親求診,經過診斷後為阿茲海默失智症。


類澱粉斑塊沉積20年 成阿茲海默失智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有三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1〕。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較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占了約六至七成〔1〕。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十分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例如憂鬱症,而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並不容易診斷。
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非常緩慢,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以阿茲海默失智症為例表示,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1〕。林昆儒解釋道,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狀類澱粉(beta-amyloid),這些澱粉樣胜肽一旦產生不正常的沾粘,就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全腦。雖然醫師仍不確定這些斑塊,究竟是不是造成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死亡的原因,但類澱粉斑塊早在失智症出現症狀前就形成,由此,評估大腦斑塊,仍然是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確診失智症並不容易,研究顯示,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阿茲海默症?類澱粉診斷找出失控原因

像謝小姐的父親先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初期時行為仍屬正常,慢慢卻變得脾氣暴躁、還會一直喊吃不飽而瘋狂進食,甚至會出現幻聽現象,覺得菩薩在跟他說話,連上廁所都沒辦法自理,看著妻子喊阿母。胡朝榮表示,當謝先生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現象,才開始懷疑可能是額顳葉型失智症,但苦於無可靠的檢測佐證,最後使用當時仍在臨床研究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結果是陰性,確認排除為阿茲海默失智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胡朝榮說,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為目前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技術之一,準確率達九成〔3〕,歐美日韓已投入臨床診斷,輔助醫師診斷及排除失智症疾病種類。

「我的父親經過半年確診,疾病進程已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有人問我會不會怪醫生,我的答案是不會,因為在那當下,能做的檢查都做了,醫師也持續嚴謹追蹤;只怪精準檢測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方法太晚問世,如果可以提早診斷並確診,我相信在父親罹患失智症的道路上,我們能共享更多甜蜜而不辛勞的家庭時光。」謝小姐語重心長道。


每40分鐘1人失智 早診斷.確診延緩失智嚴重度

學會呼籲「早期診斷,及早確診」,因為失智症病因多,要精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以及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這也是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的重要目標。胡朝榮以國外研究阿茲海默失智症為例,藥物治療組與安慰劑對照組經過一年的治療, 治療組明顯較對照組認知功能較佳 (MMSE相差約2.5分), 之後兩組都接受治療,但是兩年後原始對照組病人 (晚了一年治療) 仍無法趕上原始治療組 (MMSE少約1.5分)〔4〕


早期診斷,及早確診不只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也減輕照護者的心力與經濟負擔和社會照護的成本,胡朝榮舉美國阿茲海默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阿茲海默和其他失智症疾病將花費全美2900億美金,預估2050年將會花費1.1兆美金,如果以全美3億人來計算,2050年光阿茲海默和其他失智症疾病,美國人,每個人要付出3666元美金,將近11.4萬元台幣〔5〕,更何況台灣是高齡社會,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6〕,六年後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的負擔只會更重。


祖母父親失智 女兒顧好自己及父母不拖累下一代

「除非自己經歷過,不然沒有人可以了解家屬的身心俱疲,連我自己也為了不要拖累下一代買了長照險。原本打算讓爸爸接受照護中心全天或半天的治療照顧,減輕母親的負擔,畢竟母親昔日照顧著失智症的婆婆,如今,照顧著因為腦神經退化而失智的丈夫,但因母親一句『尪仔某情相欠債』還是堅持照料父親,我才明白夫妻之間放下堅持、相老相伴是種甜蜜。」謝小姐哽咽道。

其實早期診斷,及早確診,不僅減輕家屬身心負擔更能減少遺憾。謝小姐說,父親知道自己失智且對母親動手時,第一反應就是哭著跟妻子道歉,覺得自己拖累妻子,對自己生病相當自責,更把手上所有財物都交給母親保管,看著父母在病床前,一個道歉、一個細數對方過去種種的不是,讓謝小姐五味雜陳,沒想到原本感情不和睦、鮮少對話的夫妻倆,反而因失智更堅定夫妻情。


診斷失智種類難度高 醫師化身柯南找真凶

「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進展時程長且容易與老化混淆,是我們在臨床診斷時遇到最大的挑戰!」胡朝榮補充道,臨床診斷時醫生就像名偵探柯南一樣,要用排除法來找出到底哪種失智症的凶手,第一步是病史問診、第二步是身理檢查,第三步就要進行認知功能檢測,包括AD-8和MMSE和CDR評量;最後一步是生化檢測以及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症患者尤其重要,「如果經過專科醫師多次追蹤評估還是無法確認失智症的種類」林昆儒表示,「可經由分子影像檢查,來輔助醫師鑑別診斷。」舉例來說,可利用腦血流掃描來區分阿茲海默氏症或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或利用多巴胺掃描來評估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現在更可以在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時候,就通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來確認阿茲海默氏症腦中的異常蛋白推積,協助醫師排除一些與早期失智症狀常混淆的重度憂鬱,或是腦血管型失智等疾病。


臨床失智學會年會 國際全方位意見交流

胡朝榮指出,美國在2000年至2017年,心臟疾病死亡率下降9%,但是同時期的阿茲海默失智症死亡率卻上升145%,年長者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是因為阿茲海默症死亡〔5〕;而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65歲以下約有12,638人,65歲以上的盛行率,為3%-30%(每5歲倍增),預估未來50年內,台灣失智人口會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成長,一年增加一萬三千人以上〔6〕,顯見失智症的影響性十分可觀。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一直著力於促進失智症研究、發展與教育,提升預防及治療失智症品質,期望透過前端預防、治療,降低後期長照成本,維護照護品質與患者尊嚴,因此推動失智症精準診斷,鼓勵多利用國際上有共識的診斷工具,以及失智症醫療照護水準,和鼓勵更多專業人員學習失智症醫療的專業智識,因此,在今年的年會中,也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針對失智症的治療策略與管理,從精神、睡眠、檢測、治療、照護、緩和治療等全方位目標進行交流,精進台灣檢測與治療照護品質,也歡迎各界能一同蒞臨2019.10.26-27於台北醫學大學綜合大樓舉行之2019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年會,共同關心討論失智症議題。

參考資料:
1.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 https://reurl.cc/qDLXAp
2. Van Vliet, D., et al. “Time to diagnosis in young-onset dementia as compared with late-onset dement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3.2 (2013): 423-432.
3. Florbetaben PET imaging to detect amyloid beta plaqu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Phase 3 study(2015),https://reurl.cc/RdjmlG
4.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6;21(5-6):353-63. Epub 2006 Feb 27.   https://reurl.cc/1QGjGX 
5.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2019)  https://reurl.cc/xD7X8L
6. 台灣失智症協會 https://reurl.cc/YleQ5x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皮膚出現這些狀況,案情不單純!(圖文懶人包)

皮膚出現這些狀況,案情不單純!(圖文懶人包)

有些皮膚病灶本身不具有惡性,並不是皮膚癌。但這些皮膚問題的起源,可能與一些體內的變化有關,甚至就跟體內腸胃道的癌症是相關的。如果能及早發現事情並不單純,早點在生活習慣上做出改變,或早點檢查早點治療,或許能幫助患者的生活品質。

每日起床、睡前都該做的肌筋膜動態伸展

每日起床、睡前都該做的肌筋膜動態伸展

不想做太操勞的運動,就練習看看會讓自己身心舒暢的肌筋膜動態伸展,無論是晨起或睡前都可以做,改善整體健康。側伸展+扭轉側伸展+扭轉後推捲背側開胸後合掌開胸側伸展畫圓側伸展畫圓鴿式搖滾蜥蜴式低位弓步→臀後推鴿式搖滾蜥蜴式低位弓步→臀後推側拉腰...

長期解尿不順,恐致膀胱失能!藥物治療、攝護腺刮除術、與微創攝護腺拉開術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期解尿不順,恐致膀胱失能!藥物治療、攝護腺刮除術、與微創攝護腺拉開術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因為晚上要起床解尿好幾次而導致失眠,白天上班也常跑廁所,所以來泌尿科檢查。」高偉棠醫師表示,「檢查後確認有良性攝護腺肥大,於是便開始服藥。」

患者服藥之後,解尿的症狀有改善,但是藥物的副作用卻讓他很困擾。高偉棠醫師說,患者突然從坐姿要站起來的時候,容易頭昏眼花,而且性生活時因沒有射精,而被懷疑是在外面亂搞,讓他百口莫辯。雖然改善了排尿,卻影響了性生活,使他更難勃起,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