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防治有2難,醫師傳授卵巢癌防治

by | 9 月 23, 2019



停經後出血、私密處常「漏水」,小心婦癌正在侵襲妳的健康!今年61歲的徐女士,早已停經多年,2年多前突然發覺私密處有褐色分泌物、很像月經來潮的出血情況,且經常流出羊水般的液體,警覺不對勁,就醫被當作間質性膀胱炎或腸胃疾病,治療卻始終不見改善。


為此,徐女士跑遍全台十餘家醫療院所求診,桃園、台北、花蓮和高雄都有她徬徨尋醫的足跡,甚至有醫師當面直言「我遇到了瓶頸」,徐女士還是不放棄。直到半年後,徐女士才在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中被發覺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卵巢癌。此時的徐女士,不僅腹部明顯腫脹,腫瘤佔據整個腹部,癌細胞更已擴散侵犯腸道,不得不做人工造口幫助排便。


徐女士的先生無奈地表示,以前認為只要定期做乳房檢查和子宮頸抹片檢查,就能遠離婦癌的威脅,怎麼也沒想到還有一種癌症叫做「卵巢癌」,讓人完全不曉得如何防範!幸好後來太太遇到一位好醫師,經適當治療才逐漸找回健康。




響應世界婦癌日 2大醫病團體呼籲重視卵巢癌防治


今年9/20是由歐洲婦科腫瘤學會及歐洲婦癌組織所共同發起的第一屆的「世界婦癌日」,為提升大眾對於卵巢癌的認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和台灣癌症基金會響應世界婦癌日「GO for」運動,攜手合作於9/21舉辦婦癌治療新知講座暨記者會,邀請國內婦癌專家,包括:亞洲婦癌研究團體賴瓊慧理事長、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鄭文芳主任,以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等醫師齊聚一堂,一同解密婦癌的防治關鍵。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表示,常見的婦癌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體癌等4種,其中乳癌和子宮頸癌在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推廣下,近年已見顯著的防治成效。但是,若要更全面地照護女性健康,需再從較少為人知的卵巢癌和子宮體癌著手!




卵巢癌惡性高的2大原因: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吳銘芳教授進一步表示,特別是卵巢癌,近35年間發生率逐年增加,成長超過2.5倍,而且根據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當年共新增1507名患者,但同年也有超過656人因卵巢癌死亡,比率超過4成,惡性之高是子宮體癌比率13%的3.3倍,應優先被納入未來婦癌防治的重點!


造成卵巢癌惡性高的原因為何?賴俊良理事長認為主要有兩難。第一難是「早期難發現」,患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包括腹脹、腹痛、易飽足、頻尿或急尿等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第二難是「晚期難治療」。相較於乳癌、肺癌和大腸癌,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武器顯得匱乏,除了手術之外,過去20多年僅有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供選擇,其中又以化療為主。在此情況下,患者也常因一再復發而深陷反覆化療之苦。




標靶生力軍加入 助突破晚期卵巢癌反覆化療困境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手術和化療的標準治療,達到完全緩解的狀態後,約7-8成患者會在1年至1年半左右復發,且隨著每一次更換新的化療藥,患者也會因抗藥性,導致疾病無惡化的間隔縮短,越來越容易復發。


不過,近年隨著標靶藥物的加入,晚期卵巢癌治療開始露出新曙光!無論是一線治療、復發後治療或治療後的維持療法,患者都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用。而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以抗血管新生標靶搭配化療,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的時間,降低復發風險,對於第4期患者更有延長整體存活期的效果。


周宏學醫師說明,抗血管新生標靶具有調控周邊血管的作用,不僅能幫助晚期卵巢癌患者抑制腫瘤擴散、癌細胞生長和轉移,對腹水也有不錯的改善效果。一般來說,卵巢癌患者容易因血管內皮新生因子VEGF,使血管通透性發生改變,變得水分外流而形成腹水,而抗血管新生標靶正好可以對抗VEGF,幫助改善腹水。




除了乳攝和抹檢,加做2檢查,照護婦女健康更全面!


至於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卵巢癌是一種很特別的癌症,並非卵巢本身組織細胞發生癌變,主要是來自輸卵管和子宮內膜的細胞掉落至卵巢後癌化所致,所以,患者初期沒有臨床症狀,常因腹脹、腰圍變粗或發胖,進一步追查原因才發現罹患卵巢癌。而患者若有肚子痛的症狀,確診多已是晚期。


對此,周宏學醫師表示,雖然國外前瞻性研究顯示篩檢對於防治卵巢癌的裨益不大,但長期的篩檢習慣仍有助早期發現。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和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同聲呼籲,女性朋友要養成定期做篩檢的習慣,透過乳房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骨盆腔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液中癌症指數檢測等好方法,以助早期發現婦癌蹤跡和早期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突破治療困境,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PCNSL標靶治療解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經過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為患者申請使用標靶藥物–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因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且治療方式從住院化療轉為門診口服,大幅改善了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