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針 vs 不肯打針,你屬哪一種?

by | 6 月 21, 2019

從前看診的時候,常常都是病人自己吵著要打針,但現在是隨著衛教的進步,常常是年輕的2、30歲的孩子們,因為父母親很愛去附近的診所打針,出言勸阻無效,因此而鬧得不可開交。


因為我看診罵病人出了名的,所以也經常會有病人的家屬希望我來幫忙勸勸病人不要亂打針!


到底打針好還是不好?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




「為什麼我媽很愛打針?」


對於急性疼痛的病人,打一針緩解疼痛如同被從地獄救出來一樣,那種喜獲甘霖的感覺不是旁人能夠體會的。對於孩子發高燒的家屬,多麼希望孩子能夠一下子退燒,不再哭鬧,甚至我的太太都曾經在我的孩子高燒的時候,也叫我幫孩子打一針!


如果打針真的是毒藥,我想也不會有任何醫生敢幫病人注射,重點是針劑打了,解決的是真正的問題還是只是短暫的緩解症狀? 針劑的好處是快速強效,麻煩的是有時候會掩蓋後面真正的疾病,如果病人體質不良甚至可能造成可怕的副作用。


對於打針來止痛,如果是抗發炎的針劑,必須要確認病人的腎功能是良好的,以免造成腎功能惡化。我自己就遇過病人,在接受幾次針劑的止痛藥注射之後引發急性腎衰竭的情況。 如果針劑中含有類固醇,則不可以常常注射,以免造成全身內分泌及免疫力失調的情況。


如果是發燒的情況,必須要由醫生確認發燒的原因。打針是可以退燒,但是如果有了嚴重的敗血症或是有隱藏的膿瘍在體內,那這種退燒處理只會掩蓋了病徵,甚至拖延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有些情況,我們醫生反而鼓勵病人多打針!


例如現在的流行感冒疫苗注射,已經證明預防效果很不錯,我們都鼓勵老人家或是小朋友多注射。 糖尿病的病人,如果到了口服降血糖不能控制的時候,或是急性血糖過高的時候,早點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對病情是有利無害的。目前最新的降膽固醇用藥,甚至可以讓病人兩週打一針就可以有比口服降固醇藥物更好的效果,對於一些膽固醇很難控制的病人是一大福音。


假使這時我們遇到「不要打針」的大人,那就是另外一番說服與辯論的大工程了。




「為什麼我媽都不肯打針?」


到底糖尿病的病人什麼時候該開始打針,也就是使用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更是醫生與病人決戰的戰場。要說服一個60歲的肥胖中年男性,自己每天在家自己打針控制血糖,往往是比說服一個小孩乖乖吃藥還要難上一百倍的任務!更何況,病人有100個理由可以告訴你打胰島素有多不好多危險,還有網路上怎麼說及鄰居朋友的說法……


注射胰島素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體重增加和低血糖的危險,但是目前在台灣,會使用的胰島素的病人通常都是已經比較不好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這個時候使用的口服藥物都已經比較強效,往往口服降血糖藥物本身就已經帶有體重增加或是低血糖的風險性了。在2003年的研究中就顯示,在使用比較強的口服降血糖藥,例如sulfonylurea類的藥物,他的體重增加與低血糖的危險和使用胰島素是一樣的。


而到底胰島素會不會傷害我的身體,以及晚點打會不會比較好? 這個醫師們在這幾年的研究中慢慢有了一致的共識: 血糖過高本身就會傷害我們的胰臟中的beta細胞,還會造成脂肪的毒性和全身性發炎反應。 在2008年發表的人體實驗結果還顯示,在剛診斷糖尿病的病人,如果給予病人胰島素治療,不僅可以比口服降血糖藥更快達到血糖正常的目標,而且更可以有多了一倍的病人可以恢復胰臟的正常功能。 顯示胰島素注射不僅不會傷害病人的正常胰臟功能,反而因為血糖的控制比較好,減少高血糖傷害,可以增進胰臟的beta細胞的功能,對病人的健康有益


而且,如果是現在最新的長效胰島素劑型,不但打針的疼痛感減少很多,而且低血糖的機會很少。 我們建議,如果實在口服降血糖藥無法控制好血糖的病人,可以早點加上每天晚上注射一次長效的胰島素,可以迅速達到控制血糖的目標,減少高血糖對身體的危害。




你該知道的事


總之,打針與口服藥物都是醫師治療病人的方法之一重點是希望不要濫用! 希望大家能夠多讓醫師檢查一下,多聽聽醫師的解釋,而不是自己想要打針就叫醫師快快打針,自己不願意打針就怎麼樣也聽不進去!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