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沒有用?高齡重量訓練要用對方法

by | 2 月 14, 2019


作者:復健科 陳俐君醫師

50多歲的王阿姨來門診,主訴左膝近年來比以前容易痠痛,膝蓋活動時有聲響,聽朋友說,打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以改善膝蓋痠痛的問題,於是來到我的增生療法注射門診評估。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她近年來上下樓梯比起以前吃力,長距離行走也容易覺得小腿酸痛,但是還維持走公園一圈當作運動的習慣。

身體檢查結果,王阿姨的膝蓋沒有變形,也沒有腫脹,膝蓋內側關節處輕微壓痛,膝蓋的穩定度也還算不錯。膝關節的超音波檢查證實,膝蓋沒有因嚴重發炎產生的積水,在超音波下的動態檢查,內外側半月板也沒有移位,內側副韌帶有些腫脹,建議使用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注射療法處理。

不過,目前王阿姨的膝蓋硬體構造(關節腔、內外半月板、軟骨)都還不錯,但膝關節酸痛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因為肌肉量以及肌力下降,而這些是目前的注射療法無法處理的

藉由王阿姨的病例,想跟大家談運動的要領。國人有固定運動的比例,60歲以上族群約佔6成,其中以有氧運動,如散步、騎腳踏車、跳舞為主。固定花時間運動的族群都相當注重身體健康,希望退休後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到處「趴趴走」,享受人生,可惜往往運動強度不足,自然不夠有效。

要做到「有效運動」,得達到以下標準:

1.有氧運動:要會喘,一周5天。

2.肌力訓練:要會痠,一周2天。會痠的肌肉才有練到;一種動作只會練到部分肌肉,其它不會痠的肌肉就是沒練到。

3.伸展運動:要拉到有點緊,靜態伸展維持30秒,重複2次,或者1次做1分鐘。每天做效果更好。


為什麼中高齡的人運動會沒效果?

長者大多用「散步」當運動,一來不夠喘,二來肌肉不夠痠,不符合上述標準,當然沒有效。為什麼大多數長者的運動都是「不會喘的散步」?主因是跑不快、走不遠,肌肉力量不足就無法提高有氧運動的強度,因此有許多研究證實,對中高齡長者來說,肌力訓練的重要性高於有氧運動。

談到肌力訓練,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是全身肌肉發達的年輕男女,在健身房舉著很重的槓鈴。事實上,重量訓練不一定要拿槓鈴,最簡單的做法是使用彈力帶、在椅子上反覆坐站、靠牆半蹲、在踝關節綁小沙包步行或膝蓋伸直畫圓等,只要是在做30~40次之後,該部位會產生痠脹感的方式都可以。


做重量訓練增加肌力

筆者在大學及醫院教授心肺復健多年來,發現就連20多歲的年輕人,大約只有2-3成會固定做有氧運動,僅1成會固定做重量訓練,實在非常可惜。

一般來說,過了30歲,肌肉開始以每年0.5~1%的速度減少,60歲之後,全身肌肉將減少30%,超過80歲,一半以上的肌肉會流失。所以若能在30歲之前做重量訓練來增加肌肉量,有如存退休金一樣,受用一生。

如果把人體比喻為房子,骨頭像鋼筋、肌肉像水泥,隨著年紀增長,骨質漸漸疏鬆,透過藥物可以有效治療,但是肌肉流失,除了「重量訓練」以外,別無他法。肌肉是個「用進廢退」的組織,如果訓練刺激適當,老年人增加的肌力會與年輕人相同,甚至更多。

重量訓練鎖定在日常生活會用到的主要肌群,包含胸、肩、手、背、腹、腿等6大肌群。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高齡者健康操」


(影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

台北市衛生局的「高齡者肌力運動」



(影片來源:銜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YouTube)


乳清蛋白能促進肌肉生長

訓練採用重量高、次數少,可以改善肌力;重量輕、次數多則以改善肌耐力為主。一般建議中等強度(覺得有點累、微喘,但還是可以跟別人交談),配合8~15次、2組(2組之間休息1~2分鐘)可以同時改善肌力與肌耐力,又不易受傷的處方。

同一肌群1周僅需訓練2天,例如周一和周四,或周二和周五等非連續的2天;訓練結束30分鐘之內,飲用20g乳清蛋白粉來促進肌肉生長,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別提醒,雖然長者普遍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但是不適合用乳清蛋白粉取代豆、魚、蛋、肉類來源的蛋白質,而且一定要搭配肌力訓練再飲用蛋白飲品,才會長肌肉,而不是長脂肪

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大家扶老攜幼,一起去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或是兒孫們購買合格健身教練的訓練課程送給長輩當禮物,創造長者零失能的社會。

推薦閱讀:

「養」出肌力不難 這3大營養素是關鍵

關節退化別光靠吃葡萄糖胺 4件事能緩解

【運動是良藥】病情控制了,「功能」並沒有恢復 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其實腰部曲線不是只跟體重有關呦。」 影響腰部曲線的主要因素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腹部肌肉、骨骼結構。陳彥州醫師解釋,腹部皮下脂肪過多會影響腰線,使腰部曲線不明顯,有人會透過減重或抽脂手術來改善。內臟脂肪過多會使腹部膨脹,必須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來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腰線。腹部肌肉的部分,有部分產後女性可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及筋膜鬆弛的問題,導致腰線不明顯,這類狀況可能需要透過腹直肌分離修復手術來改善。 若上述三項因素皆已改善,但腰線仍不明顯,則可能與肋骨骨架有關,而需要考慮透過肋骨雕塑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