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復健醫學會(實康復健診所主治醫師毛琪瑛)2019.01.16
「毛醫師,幼稚園老師請我來看診。她說我兒子上課不專心,需要來做治療!」在我面前是一對焦慮的父母,和一個好像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抿著嘴、低頭看著自己腳尖的5歲小男孩。
「我是毛毛蟲阿姨,很高興今天看到你喔。」孩子聽了,抬起頭來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似乎卸下了心房。
在診間我陪著孩子「玩」了起來─其實是在評估他的語言發展,包括表達與理解、與人互動社交能力、粗動作、精細動作、手眼協調性及注意力,以及情緒控制……等等。評估完的結論是,這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很ok,沒有特別的問題。
我把孩子支開,讓他跟可愛的護理師阿姨繼續去玩。問媽媽:「老師為什麼覺得他不專心?」媽媽說:「他小班時進到這個幼稚園,老師很重視品格教育,每天早上40分鐘讀經,要小朋友們一個字一個字用手指出,大聲朗讀。他以前很乖,都能配合,不知道為什麼上中班以後,常常讀經都不專心,左顧右盼,也坐不住了。老師說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以後入小學會嚴重影響到他的學習,所以我們很擔心。」
我想起我小時候也要讀經,但我是跟媽媽在廚房裡,一邊幫她折菜葉,一邊背經書(媽媽一句、我一句),只覺得有趣、好玩。
我轉而問小朋友的爸爸:「你小時候住在哪裡?玩些什麼?」
「我住在台東,幼稚園常常去爬山或是到海邊奔跑、追浪花……。」
「你覺得自己成長學習有問題嗎?對於現在的工作滿意嗎?」
「都很ok !」身為工程師的爸爸如此回答。
「那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給自己孩子一個這樣快樂學習、自由成長的空間?」父母聽懂了,也知道孩子沒有問題。重要的是放下自己的焦慮,只要持續用心的陪伴。
—
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怕的是壞了他的「學習胃口」。就像我們一定是餓了才會想吃,才覺得東西真好吃。學習也是如此,父母硬要把很多東西塞給孩子,可能反而破壞了他的學習胃口,很可能到最後永遠不想再學習了。把一生珍貴的學習探索留在孩子的身上,那是他自己的經歷與發現!
6歲以前的兒童早療,在這幾年越來越受到重視,讓以往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過動兒、自閉症,甚至智力缺損、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病童……受到應有的照料,顯著改善這些孩子們的發展和預後。
但「少子化」也讓許多年輕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戰戰兢兢,各式的「兒童專家」崛起,「潛能開發」超夯,再加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廣告用詞,更引發許多年輕父母焦慮,因而像上面提到的個案,在兒童治療門診中竟也很常見。
想想看我們自己的童年,許多時候在田野奔跑,在巷口跟鄰居孩子跳房子、捉迷藏,父母給我們多大的空間。
其實,爸媽是提供小孩子最多感覺刺激的主角,對促進孩子的發展也最重要。父母自己要放下3C產品,平時多與孩子互動,假日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在原野奔跑,讓孩子各方面多嘗試,這就是最好的陪伴。
可惜現在年輕父母卻常怕孩子跌倒、弄髒、吃飯撒滿地,照顧得太好,反而剝奪了孩子接受刺激和學習成長的機會。又或者,急著送小小孩去學英文、學數學、學才藝,「連教育也都被外包了!」
我想說的是:「爸媽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永遠的老師」。教育重點不是教會他數學,國文,英文……,而是培養他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一輩子學什麼都可以做什麼像什麼。
兒童早療門診裡,常有父母叨叨抱怨孩子好動、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話、情緒控制差。復健科醫師在專業訓練中,針對兒童早期療育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帶領兒童治療復健團隊,能夠做到對孩子最好的評估,確定孩子狀況,提供適切治療或陪伴。
我們不錯失任何一個孩子最好的治療時機,也不因過度診斷和治療而讓家長憂心。家長是我們在做兒童治療中最重要的協同夥伴,我們也願意陪伴家長,放下不必要的擔心和焦慮,給孩子一個最好的自由成長空間。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爸爸」叫成「趴趴」 孩子「臭乳呆」,父母別過度矯正
你的孩子是「省話一哥」嗎?出現這些徵兆 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
幼兒走路一跛一跛,小心將來長短腳
單眼雷射10秒鐘,隔天正常生活,Smile Pro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再進化
隨著科技進步,近視雷射已革新至 SMILE 微創手術,隨著傷口變小,也降低了術後的疼痛感、減少併發症,並加快術後的恢復速度、提升視覺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