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必懂的 – 褥瘡(懶人包)

by | 1 月 21, 2019

長照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議題,隨著銀髮族人數上升,大家一定會遇到「褥瘡」這問題,英文稱為Bedsore、pressure ulcer、或decubitus ulcer,是因為持續壓力而傷害了皮膚和以下組織。




褥瘡成因通常患者是因為健康因素而活動力下降,像臥床、坐在輪椅上、或意識不清,而無法改變姿勢,這樣固定姿勢不動會對皮膚帶來了持續的壓力,最後這個持續壓力減少了此處的血流


缺乏血流,組織就缺乏了氧氣和營養,所以細胞開始死亡,皮膚受傷、潰瘍壞死,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傷口


除了沒有變換位置保持不動這個原因之外,患者如果營養狀況差、血液循環差(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因為神經病變而讓沒有知覺,都會增加罹患褥瘡的可能性




需要長期坐在輪椅上的患者和一直臥床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並不完全一致,大家看圖比較好理解,畢竟坐著和躺著時,會持續壓迫的地方有些不同。


臥床的患者容易褥瘡的位置:


● 頭的後側


 肩胛骨


 尾椎、下背、髖部


 腳跟、腳踝




坐輪椅的患者容易發生褥瘡的位置:


 尾椎、臀部


 肩胛骨、脊椎


 腳跟


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褥瘡很容易發生在「皮包骨」的地方,請先摸摸自己的手肘和腳踝,有沒有發現這兩處捉起一層皮膚後,下面就馬上摸到硬硬的骨頭了,沒有什麼肌肉層。這類型皮包骨的地方,像是尾椎、腳踝、腳跟、手肘,就是比較容易發生褥瘡的身體部位。




而當褥瘡發生之後,原本局部的皮膚受傷會往更深層的組織進展,後來連肌肉層、肌腱、骨頭都逐步死亡。因此我們評估褥瘡傷口時,會依據傷口深淺、嚴重程度替褥瘡傷口分級:


 第一級:


受壓迫的部位皮膚變紅或是出現瘀青般的顏色,但皮膚仍是完整的,還沒有破損。


如果及時認出這個地方是後來變成開放性潰瘍的高危險區域,並採取有效的方式預防情況變糟,就能減少之後的併發症。




 第二級:


受壓迫的部位皮膚已有缺損。




 第三級:


受壓迫的部位整層皮膚受傷,但患者可能因為神經壞死而沒有疼痛的感覺




 第四級:


受壓迫的部位傷口傷害愈來愈深,影響到肌肉、肌腱、骨頭。




那為什麼出現褥瘡很麻煩呢?皮膚是我們身體的一大屏障,萬一受傷壞死,細菌就很快地能趁虛而入,進入到身體裡作怪。因此患者身上出現褥瘡之後,可能因為細菌跑進軟組織層,而導致紅、腫、熱、痛,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如果褥瘡發生的位置很接近關節、骨頭,那細菌會跑到關節、骨頭裡去,變成敗血性關節炎和骨髓炎,這些都是嚴重的感染,甚至變成全身性的敗血症。




所以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


平時要保持皮膚乾淨。不管你常常坐著或躺著,可以的話盡量時常更換姿勢,但動作時不要磨到皮膚。如果是意識不清的患者,或是脊椎、神經受傷而無法自行活動的患者,就需要照護者多幫忙多注意,盡量多幫忙翻身改變姿勢。


如果是坐在輪椅上或臥床,但意識清楚的患者,最好至少每15分鐘就換一下重心,喬一下姿勢。若需要長期坐輪椅且上肢力氣足夠的話,可以偶爾試試看手臂肩膀出力,把自己撐起來,稍微離開座椅一下。或是選擇特殊的輪椅,偶爾可以靠著調整輪椅的姿勢(稍微後仰或躺下來)來減輕臀部壓在座位上的壓力。


現在也有不少醫療器材會提供不同材質的軟墊來減少身體壓在床鋪、輪椅上的壓力,使其平均一點,而不是只壓在一塊小地方。一般要開刀時患者有時會需要躺很久,或固定某個姿勢一段長時間,因此開刀房裡醫護人員要實行手術前,都會先替患者身體承受壓力處鋪上醫療軟墊,減少褥瘡發生。


當然患者需要治療讓他需要長期臥床的疾病,並多多補充營養。營養狀況好,組織才會健康。假使疾病讓人需要長期臥床,或需長期接肉他人照顧,照護者最好每天檢視患者的皮膚狀況,看看是否發紅、受傷,並及早因應。


如果已經有潰瘍傷口的話,接下來就要做好傷口的抗菌和保濕,根據醫師的建議每天照護傷口。但是如果傷口要能癒合,最好要沒有受傷壞死的組織,因此醫師可能會建議先用手術清除壞死組織,有時需要反覆清瘡才會讓組織長得好。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