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的由來

by | 12 月 14, 2018



卡爾‧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1868-1943)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在學業上表現極度優異,爾後進入醫學院念書,還曾遠赴慕尼黑和蘇黎士進修。


他於1896年回到維也納,在解剖、病理、及微生物等方面都多所涉獵。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就是蘭德施泰納醫師在30歲到40歲之間這十年內,總共解剖了3,639具大體,幾乎可說是一天解剖一具大體。


除了大體解剖之外,他同樣醉心於血清學的研究。因此,他會抽取大體內的血液做實驗。首先,他發現把死者血液中的血球及血清分離之後發現,若把小李的血球加進老王的血清中會出現凝集的現象(agglutination)。


這是非常重大的發現,因為過去的科學家僅知道「不同物種」的血液無法相容,而蘭德施泰納醫師是第一位提出這個觀念,告訴世人「不同人」的血液接觸之後也可能出現凝集反應。若是輸進體內的血大量凝集,就可能導致許多併發症甚至死亡,這也是在當時「人對人輸血」成功率偏低的原因。


蘭德施泰納醫師做實驗的態度是極度的吹毛求疵,如果同事有什麼新的發現,他一定會要求同事及助手在他面前重作一次實驗,並反覆檢討正確性後蘭德施泰納醫師才願意相信結果。在從死者身上取得的血液觀察到這個現象後,蘭德施泰納醫師決定用活人來驗證。他抽了實驗室裡五位同事和自己的血,把這總共六個樣本的血球及血清分離後交叉比對,由凝集與否推論出了A、B、C三種血型的分類梗概。隔年蘭德施泰納的同事又找到第四種血型─AB型。



蘭德施泰納醫師認為,不同血型之間的輸血,會在血管內發生凝結反應,所以,想要成功輸血,就必須找同樣血型的人,這樣輸進體內的血球才不會被破壞掉。


蘭德施泰納醫師在1901年發表了關於血型的論文,雖然這是輸血史上極為重大的一步,但是並沒有立刻引起醫學界的注意,甚至連他本人對都只寫下「我希望這對人類會有點幫助」如此低調的言論。殊不知血型這個創見,幾乎是奠定了往後輸血及外科手術的里程碑。直到十幾、二十年後,世界各地陸續發現血型的重要性,蘭德施泰納醫師也因此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生理獎。他的生日「6月14日」自2004年起亦被定為世界捐血日。


不過,對於以發現血型這件事得到諾貝爾獎,蘭德施泰納醫師顯然有點意見。在得知獲獎的消息時,他幾乎沒有什麼反應。因為他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所以他認為自己在其他關於血清學的研究成果更值得獲得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後,蘭德施泰納醫師留下了這張讓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蘭德施泰納醫師直到48歲才結婚,49歲時有了唯一的孩子。晚年他的妻子罹患甲狀腺癌,蘭德施泰納醫師馬上全心投入甲狀腺癌的研究,可惜,無法及時找到解決方針,使他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健康情況迅速惡化,75歲時在實驗室裡發生心肌梗塞,兩天後過世,真可說是戰到最後一刻的將軍。1997年,奧地利發行1,000先令的紙鈔上就是蘭德施泰納醫師的肖像。




憑藉著眾科學家的努力,到了20世紀初期,人類終於具備輸血的知識與輸血的技術。這項技術成了讓醫學進步的重要推手,也在不久後開打的世界大戰中,改變了許多許多人的命運。






本文收錄於《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今天動了嗎?」只要這麼做,就能守護你的大腦!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