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脖子發出「喀啦」聲可能是3種因素造成 不當治療恐致中風

by | 11 月 29, 2018


作者:復健科 陳怡嘉 醫師

「人手一機」已經是現代人生活的日常,從上班時Line訊息、午餐時邊吃便當邊用手機、晚上睡前躺在床上追劇,到清晨的鬧鐘…手機抓住的不只我們的眼睛和心,更緊緊抓住我們的脖子。

現在試著輕輕轉動脖子,你感覺到「喀啦」聲了嗎?心中是否納悶著:這個聲音怎麼來的?會不會是要中風的前兆?該看醫生嗎?

我們先從聲音的來源談起吧!頸椎轉動時發出的「喀啦、喀啦」聲來源有3種:

1.頸椎關節壓力的變化:或許與關節中滑液的泡泡生成或垮掉有關。

2.韌帶或肌腱在骨頭上滑動所發出的聲音:當肌腱或韌帶太緊繃,或是因老化而造成彈性喪失,會導致肌腱或韌帶在骨頭附近活動時發出聲音。

3.骨頭和骨頭對磨:椎旁的小面關節退化、軟骨磨損,導致小面關節上、下骨頭對磨;也可能是椎間盤退化,導致脊椎骨中間緩衝減少,使得椎骨磨擦而有聲音。


依發出「喀啦」聲的頻率、程度調整

如果是偶爾發出「喀啦」聲,沒有疼痛的現象,那麼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像是調整使用手機、電腦的習慣,不要做出「烏龜頸」的姿勢,通常就會減少「喀啦」聲;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尤其不要在床上或沙發上躺著看手機、平板,應該就能改善狀況。

使用電腦的標準姿勢為螢幕與眼睛同高(眼睛高度約落在螢幕上1/3),雙肩自然下垂在身側,手肘彎曲90度靠在扶手上;使用手機則可用物品或手機架使螢幕與眼睛同高,減輕肩頸及雙手的負擔。

如果頻繁發出「喀啦」聲,除了要注意上述姿勢和習慣之外,可以搭配熱敷及溫和緩慢的頸部伸展動作。切記不要一直故意快速旋轉脖子來引發聲響,因為這樣可能會增加脊椎關節的磨損。

若是除了發出聲響,頸部僵硬已經影響睡眠品質,以及開車、騎車時轉頭的靈活度,甚至頸肩疼痛、膏肓處或手臂痠麻,應該盡速到復健科門診尋求診斷及治療。醫師會依據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或神經電學檢查,進行適合的治療,包括藥物、局部注射、頸椎牽引,或動作分析及運動指導。

頸部有許多重要神經血管,貿然尋求民俗療法,或者追求以會出現「喀啦」聲響的方式治療,反而容易造成頸動脈剝離,導致中風等嚴重傷害。

大部分的頸肩疼痛發炎,無論肌肉緊繃、頸椎關節退化、頸椎神經壓迫,都可以透過復健治療,來改善不適的情況。而以下狀況則需要考慮開刀處理:

1. 密集連續復健治療3個月,症狀沒有改善,而且麻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2. 影像學中核磁共振上的病灶顯示嚴重的脊髓壓迫,或許會建議提早開刀治療, 預防之後不慎跌倒,造成急性脊髓損傷。

3. 神經學檢查異常,而且筋很緊(肌肉張力增加),影響走路,尤其上、下樓梯困難;上肢肌力減少,影響抓握或肩膀上舉等日常生活功能。

當頸肩出現酸痛及「喀啦」聲時,可以先調整姿勢,輕柔緩慢的伸展頸部肌肉;若仍然沒有改善,甚至開始出現手臂痠麻或肌肉無力,請不要忍耐或尋求民俗療法,記得到復健科門診就診,由專業醫師幫你安排最適切的評估與治療。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肩頸痠痛…脖子轉得喀喀響恐傷頸椎 可做2類型運動改善

關節退化別光靠吃葡萄糖胺 4件事能緩解

半邊臉歪垮掉不見得是中風 醫:多半為「這疾病」在作祟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