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西扭曲有暗影,可能造成視力損傷的黃斑部病變

by | 11 月 4, 2018


您聽過黃斑部病變嗎?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這個自我檢測的表格是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請各位先找個照明良好的環境,把檢測表放在眼前30公分,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例如遮住左眼,由右眼盯著中心的黑點做測試。平常有戴著眼鏡的人,就請戴著眼鏡做測試。如果你看到的是筆直線條,每個角落都毫無缺損,恭喜你,現在這眼是正常的,請換另一眼再做一次測試。但若你看到的線條是波浪型曲線,看起來模糊,或有幾條線不清楚不見了,哇!這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徵兆。(請使用電腦螢幕。此方法不能取代正規的眼科檢測,請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除了近視、老花、白內障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眼睛問題之外,現代人一定都還聽過另一個新時代視力殺手的名號–黃斑部病變。究竟黃斑部在哪裡?黃斑部病變會如何?醫師能如何治療,我們又該如何保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首先,我們來看看黃斑部的位置。視網膜是位於眼球後方內壁的感光組織,含有感光的神經細胞,而黃斑部則位在視網膜的中心,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黃斑部能匯集光線,是視野最好,看得最清楚的地方,雖然大約只有一顆米粒大,但可以辨識物體的清晰度和顏色,產生精準的彩色視覺。

而我們常常聽到的「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確實是六十歲以上長者罹患不可逆的失明之首要原因。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又分成兩個形式,「乾性」和「濕性」。乾性黃斑部病患人數占了所有黃斑部病變的近九成左右。


所謂的「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沉積物。黃斑部出現黃色沉積物的初期,沉積物不多且範圍不大時,不至於會影響視力,但當沉積物變多及變大後,患者看書時會覺得視力朦朧,字體模糊、變淡、變暗,甚至有點變形。更嚴重的話,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萎縮、死亡,視野的中央出現盲點。多數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不至於整個失明,但想要看什麼東西時,其中央變得很不清楚。


至於「濕性黃斑部病變」為什麼會被稱為「濕性」呢?原來這時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會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但新生的血管並不健全,會滲漏血液、液體進到視網膜,破壞黃斑部的感光細胞,而扭曲了視覺造成視力惡化,本來筆直的線條都變成了波浪狀。新生的血管與滲漏的血液後來會讓黃斑部形成疤痕組織,患者可能在幾周到幾個月內喪失視力。

雖然多數人都是乾性的黃斑部病變,但乾性的黃斑部病變有機會演變成濕性的黃斑部病變,而引發永久性視力喪失。需要趕緊接受積極治療!

年齡增長和基因遺傳,是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兩大高危險因子,然而我們依然可以調整生活型態,預防疾病發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人,罹病機率是不抽菸民眾的2至5倍,若有抽菸習慣,趕緊戒菸愛護身體及眼睛健康吧!此外,建議平常可以多吃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水果,來保養眼睛,預防濕性黃斑部病變。

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攝取有益眼睛的食物之外,醫師還有一些針對眼睛的治療策略能處理黃斑部病變。像是:

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將藥物以極細的針頭注射到眼球玻璃體。注射的藥物會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合,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阻止血管新生。

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用雷射光凝固滲漏的視網膜,避免血管新生。


當然,提醒各位,預防勝於治療,隨著年紀增長,黃斑部更容易生病,平時還是要節約用眼時間,別太常當低頭族,總是近距離用眼喔!黃斑部病變剛開始進行的時候是悄然無聲的,隨著時間過去暗點逐漸擴大、變暗,患者對色彩的分辨力降低、改變。而且,當其中一眼睛發生濕性黃斑部病變,另一眼的罹患機率會大幅提升!

因此我們最好規則地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只要任何一隻眼睛看檢查表的狀況有異,就要趕緊到中大型醫院找眼科醫師做更詳盡的檢查與治療。及時治療不僅能夠減緩視力衰退的速度,甚至還有機會改善視力。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才有挽救視力的機會。

本衛教資料僅幫助您了解疾病基本介紹,並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之診療,如有醫療問題請務必詢問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Eye Institute. Fact abou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https://nei.nih.gov/health/maculardegen/armd_facts)
2. Pharmacol Rep. 2006 May-Jun;58(3):353-63.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減重手術後遺症有哪些? 減重手術方法、術後照料方式一次看!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術後4個月成功減去原體重17%,原先病症也得以改善。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持續背痛三個月,越休息越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至年輕成人,從十幾歲便可能開始發病,且男性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女性,約為4:1,患者發病時可能正值青年,而因疾病影響了原本的生活、工作計劃。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習慣吃鹹要當心!重口味真的會增加胃癌風險嗎?研究告訴你答案!

在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後,我們知道如何殺菌、保護胃黏膜,大大減少了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與過去四五十年相比,罹患胃癌患者的人數已經變少了。然而,全世界一年還是會新增一百萬位胃癌患者,每年因為胃癌死亡的人數也持續攀升。尤其在東亞,包含日本、南韓、與台灣,胃癌仍是非常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