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腳踝扭傷一再復發,要做這3項治療運動

by | 9 月 25, 2018


作者:毛琪瑛 醫師

「比賽激烈進行中,雙方球員你來我往。一位球員踢球前進,遇到阻擋,快速過球,眼看球就要回到他的腳上,突然一個踉蹌,他瞬間跌坐在地,表情痛苦,用手按壓著腳踝……」

足球是高強度的劇烈運動,足球員高速奔跑、吊球及踢球時,都需要用到強而有力的腳踝,一旦因腳踝急性扭力,甚至踩到另一名球員的腳或碰撞跌倒,就很容易造成腳踝韌帶扭傷或斷裂。

研究報告顯示,足球員的運動傷害中,以踝關節最常見(發生率16~29%)。足球員在比賽球季發生急性踝關節韌帶扭傷時,輕微者經過急性照護治療,貼紮固定,可能還有機會上場,嚴重者可能一整個球季就報銷了,尤其對於為了4年1次的世足賽而努力練習的足球員來說,更是一輩子的痛!

其實,除了運動員之外,一般人走路時不小心踩空,或從高處跳下,也很容易造成腳踝扭傷。最常聽到病患抱怨:「為什麼我的腳踝扭傷總是好不了?容易一再復發」甚至難保走平路不會出問題。


腳踝扭傷的急性處理與治療

急性踝關節韌帶受傷,應掌握「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黃金準則:

● 第一時間立刻停止走動,讓受傷的部位休息,不踩地受力(必要時使用腋下拐杖支撐)抬高。

● 同時趕快冰敷,每2小時1次,1次10~15分鐘,並且施予固定壓迫,可以使用彈性繃帶,從腳趾處由下往上,以八字型螺旋固定到腳踝以上。

● 急性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可以降低發炎、疼痛,有助後續的組織修復;千萬不要大力推拿按摩,以免局部發炎腫脹更嚴重。

腳踝扭傷依嚴重度,從韌帶組織發炎腫脹到部分撕裂傷,甚至完全斷裂。醫師可以透過高解析的骨骼肌肉系統超音波檢查,做詳細診斷;如有必要的話,X光檢查可以看到撕裂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第五指蹠骨末端。

而現在治療的觀念,若開刀縫合會影響關節活動及肌力重建,所以即使韌帶完全斷裂,目前大多仍採取保守治療,也就是積極復健;除非合併有嚴重撕裂性骨折,才需要石膏固定4~6週。


腳踝扭傷 復發率極高

以外側腳踝扭傷最常見,通常發生在腳板往下合併腳趾往內的動作,也就是用腳板踢足球頂端的動作。復發機率高達5成以上,許多甚至變成慢性腳踝疼痛、退化性關節炎。

在復健科門診時,許多喜好運動的人腳踝扭傷都會問:「我要休息多久不運動才會好?」我常告訴他們,踝關節韌帶的扭傷並非「休息不運動」就會好,需要好好治療,除了急性期正確處置(RICE),還有恢復期復健(如以下3種治療性運動),才能揮別重複腳踝扭傷的夢靨。


腳踝扭傷後遺症及復健治療

踝關節活動度不足

正常的踝關節要能夠往上、往下、內翻(腳板向下、腳趾朝內)、外翻(腳板向上、腳趾朝外)。急性期發炎腫脹改善之後,一定要努力讓踝關節角度恢復到完全正常。

試著用腳踝在空中寫阿拉伯數字,並針對緊繃處,試著拉筋延展。前後腳弓箭步, 膝蓋打直、膝蓋彎曲,可以分別延展到小腿後側肌群及腳跟腱。

踝關節穩定度不佳、肌力不足

韌帶部份撕裂傷或完全斷裂,都會影響踝關節的穩定度。重複性外側踝關節韌帶扭傷,常合併腳踝外翻肌力不足,只要有內翻動作的拉力,就容易再次受傷,使關節穩定度更差,因此,急性期之後,肌力的強化非常重要。

使用彈力帶施行踝關節的阻力運動,由坐姿到站姿,逐步提升挑戰(見下方圖1、圖2)。

圖片來源:捷徑文化提供


圖片來源:捷徑文化提供


踝關節平衡控制不佳

踝關節扭傷的狀態下,若將受傷的腳在後、正常的腳在前,兩腳相連,重心後移,身體會明顯不穩晃動,代表踝關節的平衡感(joint position sense, JPS)受影響。別小看這個問題,平衡感沒有完全恢復,一旦碰到地上稍微有點凹凸,就容易再受傷。

單腳站立,用另一隻腳的活動產生重心位移(見下方圖3),提供感覺回饋刺激或平衡板(BAPS)都可以做為平衡訓練。

圖片來源:捷徑文化提供


而運動員要回到球場上,這3項標準會更高,包括必須單腳往前及側邊跳躍、快速下樓梯、折短跑(快速衝刺,突然停止再回衝)、「8」字型半速至全速跑步都沒問題,才能夠回到正常的訓練及比賽。


以上動作由物理治療師郭乃榮、物理治療師黃鼎棋設計。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韌帶撕裂=球季報銷 非得開刀?復健醫師:再生有望

「足球金童」貝克漢的淚 談跟腱斷裂

久坐致腰痛、腳麻 8招簡易伸展可改善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反覆發作,癢到凍未條!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進展,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因為蕁麻疹反覆發作,讓生活大受影響。」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醫師表示,「每次蕁麻疹發作,就像全身有螞蟻在爬,奇癢無比。患者全身皮膚佈滿抓痕,常抓到破皮出血。甚至讓他不願意上課,也放棄參加社團活動。」 患者一開始接受抗組織胺治療,後來再增加到四倍劑量時,症狀改善仍有限,讓他感到非常沮喪。林尚宏醫師說,後來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使用第三線藥物。所幸,經過治療後,他的症狀終於獲得大幅改善,隨著病情受到控制,他逐漸恢復信心,也回到校園,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