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過在開車時昏昏欲睡的經驗,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長途行駛時,為了趕走瞌睡蟲,有人會猛灌黑咖啡,有人會大口嚼著超級清涼口香糖。我們可能會以為是因為「開車無聊」,所以想睡覺,其實還有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無色、無味、又無所不在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這麼嚴重嗎?
每個人呼吸時都會排出二氧化碳,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卻可能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
由於台灣天氣炎熱、空氣汙染,很多人開車時都會緊閉門窗,並將空調設定為「車內循環」,雖然空調不至於完全隔絕外界空氣,但是因為車內空間有限,二氧化碳仍會迅速累積,而且累積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研究人員使用房車做實驗,分別量測1至4人坐在車裡時,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1]。
當車子裡坐1個人時,平均56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2個人時,平均38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3個人時,平均21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4個人時,平均13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5個人時,車內二氧化碳濃度的累積會更為可觀,只要28分鐘,便達到 10000 ppm!
二氧化碳無色無味,但過高的濃度會對人類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科學證據顯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1000 ppm的環境裡,就可能影響人類的工作表現。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500 ppm,表現也會愈來愈差[2]。
若一整天待在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的環境裡,判斷能力會受到影響,而且二氧化碳濃度愈高,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愈大[3]。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愈來愈高接近5000 ppm,我們會開始感到愛睏、無法集中注意力,或感到心跳加速、噁心或頭痛。
為了讓大腦能保持在最佳狀態,世界各國對室內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建議多在1000至1500 ppm以下。
不難想像,車內迅速累積的二氧化碳,的確可能對駕駛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判斷力下降、昏昏欲睡皆可能導致相當嚴重的意外事故。坐滿一車人開心出遊的時候更應該要提高警覺,否則只要短短半小時,車內二氧化碳就會超過10000 ppm,非常驚人呢!
貼心小提醒
開車時盡量要將空調設為外循環,讓新鮮空氣進入內,才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對身體較好,腦袋清楚行車也能更安全。
另一個攸關行車安全,卻經常被忽略的重大問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趕快來了解:危害很多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記得打開喇叭,聽聽陳醫師的示範!)
參考資料:
1. Doru Constantin, Crisanta-Alina Mazilescu, Mihai Nagi, Anca Draghici, Ana-Andreea Mihartescu. Perception of Cabin Air Quality among Drivers and Passengers. Sustainability 2016, 8, 852
2. Satish U, Mendell MJ, Shekhar K, et al. Is CO2 an Indoor Pollutant? Direct Effects of Low-to-Moderate CO2 Concentrations on Huma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2;120(12):1671-1677.
3. Allen JG, MacNaughton P, Satish U, Santanam S, Vallarino J, Spengler JD. Associations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with Carbon Dioxide, Ventilation,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xposures in Office Workers: A Controlled Exposure Study of Green and Conventional Office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6;124(6):8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