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想睡覺?當心二氧化碳超標

by | 8 月 13, 2018

車子裡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讓人昏昏欲睡

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過在開車時昏昏欲睡的經驗,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長途行駛時,為了趕走瞌睡蟲,有人會猛灌黑咖啡,有人會大口嚼著超級清涼口香糖。我們可能會以為是因為「開車無聊」,所以想睡覺,其實還有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無色、無味、又無所不在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這麼嚴重嗎?

每個人呼吸時都會排出二氧化碳,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卻可能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 

由於台灣天氣炎熱、空氣汙染,很多人開車時都會緊閉門窗,並將空調設定為「車內循環」,雖然空調不至於完全隔絕外界空氣,但是因為車內空間有限,二氧化碳仍會迅速累積,而且累積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研究人員使用房車做實驗,分別量測1至4人坐在車裡時,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1]。 

當車子裡坐1個人時,平均56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2個人時,平均38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3個人時,平均21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4個人時,平均13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車內累積二氧化碳濃度所需要的時間

當車子裡坐5個人時,車內二氧化碳濃度的累積會更為可觀,只要28分鐘,便達到 10000 ppm! 

二氧化碳無色無味,但過高的濃度會對人類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科學證據顯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1000 ppm的環境裡,就可能影響人類的工作表現。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500 ppm,表現也會愈來愈差[2]。 

若一整天待在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的環境裡,判斷能力會受到影響,而且二氧化碳濃度愈高,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愈大[3]。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愈來愈高接近5000 ppm,我們會開始感到愛睏、無法集中注意力,或感到心跳加速、噁心或頭痛。 

為了讓大腦能保持在最佳狀態,世界各國對室內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建議多在1000至1500 ppm以下。 

不難想像,車內迅速累積的二氧化碳,的確可能對駕駛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判斷力下降、昏昏欲睡皆可能導致相當嚴重的意外事故。坐滿一車人開心出遊的時候更應該要提高警覺,否則只要短短半小時,車內二氧化碳就會超過10000 ppm,非常驚人呢! 


貼心小提醒
開車時盡量要將空調設為外循環,讓新鮮空氣進入內,才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對身體較好,腦袋清楚行車也能更安全。 


另一個攸關行車安全,卻經常被忽略的重大問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趕快來了解:危害很多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記得打開喇叭,聽聽陳醫師的示範!)


參考資料:
1. Doru Constantin, Crisanta-Alina Mazilescu, Mihai Nagi, Anca Draghici, Ana-Andreea Mihartescu. Perception of Cabin Air Quality among Drivers and Passengers. Sustainability 2016, 8, 852 
2. Satish U, Mendell MJ, Shekhar K, et al. Is CO2 an Indoor Pollutant? Direct Effects of Low-to-Moderate CO2 Concentrations on Huma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2;120(12):1671-1677. 
3. Allen JG, MacNaughton P, Satish U, Santanam S, Vallarino J, Spengler JD. Associations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with Carbon Dioxide, Ventilation,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xposures in Office Workers: A Controlled Exposure Study of Green and Conventional Office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6;124(6):805-812.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