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想睡覺?當心二氧化碳超標

by | 8 月 13, 2018

車子裡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讓人昏昏欲睡

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過在開車時昏昏欲睡的經驗,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長途行駛時,為了趕走瞌睡蟲,有人會猛灌黑咖啡,有人會大口嚼著超級清涼口香糖。我們可能會以為是因為「開車無聊」,所以想睡覺,其實還有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無色、無味、又無所不在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這麼嚴重嗎?

每個人呼吸時都會排出二氧化碳,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卻可能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 

由於台灣天氣炎熱、空氣汙染,很多人開車時都會緊閉門窗,並將空調設定為「車內循環」,雖然空調不至於完全隔絕外界空氣,但是因為車內空間有限,二氧化碳仍會迅速累積,而且累積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研究人員使用房車做實驗,分別量測1至4人坐在車裡時,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1]。 

當車子裡坐1個人時,平均56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2個人時,平均38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3個人時,平均21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當車子裡坐4個人時,平均13分鐘,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會達到5000 ppm。 

車內累積二氧化碳濃度所需要的時間

當車子裡坐5個人時,車內二氧化碳濃度的累積會更為可觀,只要28分鐘,便達到 10000 ppm! 

二氧化碳無色無味,但過高的濃度會對人類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科學證據顯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1000 ppm的環境裡,就可能影響人類的工作表現。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500 ppm,表現也會愈來愈差[2]。 

若一整天待在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的環境裡,判斷能力會受到影響,而且二氧化碳濃度愈高,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愈大[3]。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愈來愈高接近5000 ppm,我們會開始感到愛睏、無法集中注意力,或感到心跳加速、噁心或頭痛。 

為了讓大腦能保持在最佳狀態,世界各國對室內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建議多在1000至1500 ppm以下。 

不難想像,車內迅速累積的二氧化碳,的確可能對駕駛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判斷力下降、昏昏欲睡皆可能導致相當嚴重的意外事故。坐滿一車人開心出遊的時候更應該要提高警覺,否則只要短短半小時,車內二氧化碳就會超過10000 ppm,非常驚人呢! 


貼心小提醒
開車時盡量要將空調設為外循環,讓新鮮空氣進入內,才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對身體較好,腦袋清楚行車也能更安全。 


另一個攸關行車安全,卻經常被忽略的重大問題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趕快來了解:危害很多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記得打開喇叭,聽聽陳醫師的示範!)


參考資料:
1. Doru Constantin, Crisanta-Alina Mazilescu, Mihai Nagi, Anca Draghici, Ana-Andreea Mihartescu. Perception of Cabin Air Quality among Drivers and Passengers. Sustainability 2016, 8, 852 
2. Satish U, Mendell MJ, Shekhar K, et al. Is CO2 an Indoor Pollutant? Direct Effects of Low-to-Moderate CO2 Concentrations on Human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2;120(12):1671-1677. 
3. Allen JG, MacNaughton P, Satish U, Santanam S, Vallarino J, Spengler JD. Associations of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s with Carbon Dioxide, Ventilation,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xposures in Office Workers: A Controlled Exposure Study of Green and Conventional Office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6;124(6):805-812.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