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變黃、尿尿像可樂 – 新生兒黃疸(懶人包)

by | 1 月 29, 2018


「奇怪,寶寶皮膚看起來怎麼黃黃的?」

「哇!怎麼可能大便會變成白白灰灰的顏色,好像工地裡攪拌的混凝土喔!」

「寶寶今天尿尿的顏色很像可樂,這樣正常嗎?」

其實,以上三位寶寶的問題,可能都是指向同一個答案,就是「黃疸」!


黃疸是因為體內膽紅素累積濃度過高,使皮膚、眼白變成黃綠色。那膽紅素又是什麼?膽紅素是淘汰紅血球時所產生的廢物,主要得靠我們的肝臟幫助代謝,改變膽紅素形式,讓膽紅素能夠加入尿液與糞便,以便排出體外。膽紅素累積體內時會呈現黃色;如果濃度更高,甚至會呈現棕色。


新生兒常常會有「生理性黃疸」,因為媽媽懷有寶寶時,寶寶體內的膽紅素是媽媽的胎盤幫忙代謝的。出生以後,新生兒開始要為自己的膽紅素負起責任。然而新生兒肝臟功能還不夠成熟,處理代謝的速度慢,而這時淘汰的紅血球數量又多,體內就很容易累積過多的膽紅素,可能是成人兩倍或更多,因此新生兒在出生後第二到第五天會皮膚、眼白等處變成黃黃的。

而這種生理性黃疸會隨時間在寶寶出生一周內慢慢自行消褪,但有少數的新生兒因為溶血、肝炎、膽道不通、感染等問題,看起來愈來愈黃,黃疸爬升快,還持續很久,這就是「病理性黃疸」,就要趕快找出原因並給與治療,否則膽紅素太高是會傷害小寶寶的腦部的,容易影響後續神經發展!


黃疸造成的皮膚變黃,會從頭臉處開始,接著會延伸到胸部、腹部,再到手和腳。如果壓著變黃的皮膚,其膚色還會變得更深更黃。如果寶寶本身膚色較深不好分辨是不是變黃,那主要就要觀察眼白處、嘴巴裡面、手心(而非手背)、與腳底處,會比較好辨別。所以要怎麼看寶寶黃疸是否過高呢?我們可以就寶寶皮膚變黃的範圍來看。

● 如果寶寶只有頭頸部的皮膚變黃,體內膽紅素的濃度大約是5到8 mg/dL。

● 假使寶寶連胸部及背部的皮膚都變黃了,那膽紅素濃度有8到10 mg/dL。

● 寶寶的肚臍以下、到膝蓋以上皮膚變黃,膽紅素濃度約是10到13mg/dL。

● 寶寶的手臂與小腿皮膚都變黃的話,膽紅素濃度約13到16 mg/dL。

● 萬一寶寶連手掌、腳掌的膚色都變黃了,那膽紅素濃度就已經有達20mg/dL了。


至於哪些狀況,我們建議爸媽需要趕緊帶著新生兒就醫,趕緊接受醫師評估及治療黃疸呢?有以下幾點:

★ 新生兒是足月的孩子,但兩周大的時候還發現皮膚黃黃的!(通常足月寶寶黃疸不應超過兩周)

★ 不僅眼白及臉變黃,而是連寶寶的胸部、腹部、背部、或手腳都變黃了!(代表體內累積的膽紅素濃度太高了)

★ 寶寶的大便是灰白色的,或是尿尿顏色非常深,像是可樂或濃茶。

★ 寶寶活力不好,吸奶吸的有氣無力、嗜睡,或變得躁動、哭聲尖銳,這些狀況都要非常小心,趕緊就醫!

★ 出生二十四小時內就有明顯黃疸(這階段其實通常寶寶還在醫院裡,醫護人員會幫忙注意)


會造成膽紅素過高的「病理性黃疸」的可能原因,可以簡單先分成「紅血球破壞過多」及「膽紅素排出太少」兩個方向。

會造成寶寶紅血球破壞過多的情況如下:

○ 媽媽和寶寶的血型不相容:我們來看一下所謂的「ABO血型不相容」。假使媽媽的血型是O型,媽媽血液裡面會有攻擊A型血與B型血的抗體。所以萬一寶寶血型是A型或B型時,媽媽體內的抗體可能會流進胎兒體內,並攻擊胎兒的紅血球細胞。這樣一來寶寶的紅血球破壞速度快,膽紅素就變多了,黃疸值就會上升。

另一種血型不相容的狀況是Rh血型系統,像是媽媽是Rh陰性,新生兒是Rh陽性,當胎兒的血少部分進入媽媽血液裡後,媽媽體內會產生抗Rh抗體,這抗體又經過胎盤再進入寶寶體內,破壞寶寶大量的紅血球。

○ 蠶豆症:這是先天的遺傳基因缺陷,導致體內缺乏某種酵素,小寶寶可能會產生急性溶血而導致黃疸。

○ 外傷:有些寶寶紅血球被破壞過多不是因為先天疾病,而是在生產過程中受到產道擠壓而有大片的皮膚血腫,這些被破壞的紅血球後來就會讓膽紅素就會上升。


會導致膽紅素排出太少的原因:

○ 膽道、膽囊的構造問題:像是膽道閉鎖這樣的病,會讓肝臟做出膽汁後卻缺乏通道流往腸子裡去,這樣寶寶的大便就不會變成黃色的,一直呈現灰白樣,但血液中的膽紅素就上升了。

○ 早產兒:早產兒的黃疸會比較晚出現,可能是出生五到七天時出現,但早產兒肝臟機能較不成熟,黃疸常會到了出生後三個禮拜才消失。據統計,早產兒中有八成會有黃疸問題,黃疸機會很高,其中大約每二十人中會有一位小寶寶需要治療。

○ 吃的太少,體重下降很快:這樣一來寶寶無法藉著排除尿液糞便的同時,去掉膽紅素。

○ 感染:像是肝炎這類的感染會影響肝臟功能,導致黃疸。

○ 母乳哺育:母乳哺育的新生兒比較容易會有黃疸,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原因究竟為何,說法很多,就像有研究者認為母乳內含有某些阻止肝臟代謝膽紅素的物質。母乳哺育造成的黃疸可能會持續到一個月之久。


要減少新生兒黃疸,爸媽一定要注意「新生兒有沒有吃到足量的奶」,孩子才有辦法藉著排除尿液與糞便的同時排除掉膽紅素,來避免過量膽紅素堆積體內造成傷害。所以如果是用母奶哺餵新生兒,每24小時要餵個8到12次;若用配方奶,一天要餵個6到10次。尤其母奶哺餵的媽媽若暫時乳量不多,要多注意小寶寶的進食、排便、排尿、和體重,來確定寶寶獲取了足夠的營養及水分,若有不足需要適時地用配方奶補充。

如果醫師確定寶寶的黃疸太高,有兩個主要的治療方式。第一個是照光治療,在遮住小寶寶眼睛後,讓小寶寶的皮膚暴露於照光治療下,藍光光線能為膽紅素加進氧,改變膽紅素的形式,更好溶於水,也讓肝臟更好代謝。每一次照光大約三到四小時左右會停個三十分鐘,讓醫護人員餵寶寶及換尿布。一兩天後,通常寶寶的黃疸值就會下降了。

假如黃疸數值很高,或是照光治療的成效不彰,就要考慮換血治療。像是因為血型不相容造成溶血,就會讓新生兒有嚴重的黃疸,這時的輸血治療會先移除小寶寶部分的血,再輸入血型吻合、不帶有膽紅素的血液,藉此降低寶寶的黃疸值,一次治療過程大約要數小時來完成。

如果小寶寶黃疸數值很高,爬升很快,卻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會導致膽紅素進到腦部及脊神經,小寶寶反應變差,肌肉失去張力,難以餵食,甚至出現癲癇的狀況。如果已經產生這些症狀後才讓寶寶接受治療,寶寶後來很可能會出現視力、聽力障礙,動作難以協調,學習困難等長期的神經問題。

提醒新生兒的父母,一定要多加注意寶寶的膚色及飲食,排便、排尿、體重變化等狀況。如果注意到新生兒黃疸,可以先嘗試增加孩子喝奶的量,隨著寶寶大小便次數變多,有機會排出更多的膽紅素。萬一遇上上述所說的幾樣重點問題,就要趕緊就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哪些併發症? 李洮俊醫師: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一型還是二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會產生因為高血糖狀態引起的一些併發症,併發症分為急性跟慢性,急性的話可能就是酮酸中毒或者是高血糖昏迷,慢性的話就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我們的器官譬如說眼睛、心臟、腎臟泡在糖水裡面,就會引起的一些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者是大血管病變,所以糖尿病患者為了要避免這些造成健康危害的問題,平常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的話,就可以避免這些合併症或是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為何?...

幫助擬定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計畫,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幫助擬定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計畫,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60歲男士,確診腎細胞癌時,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及腎臟血管周圍的淋巴結。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為4分,屬於重度風險。」闕士傑醫師表示,「由於腫瘤範圍廣泛,醫療團隊決定先採取標靶治療合併免疫治療,以控制病情並爭取未來手術的可能性。」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淋巴結腫大減少,轉移的病灶也維持穩定。隨著血尿減少,貧血的狀況逐漸改善。因為治療反應良好,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進行腎臟腫瘤切除手術,幫患者爭取較佳的預後。

低鈉飲食真的有效?研究揭示:七天內見效,快速降血壓!

低鈉飲食真的有效?研究揭示:七天內見效,快速降血壓!

你可能休假時出國個五到七天,想要好好犒賞自己、放縱一下,旅程中不斷吃吃喝喝,尤其喜歡口味重、特別鹹的拉麵、燒肉,一方面你會告訴自己「這是我努力工作後應得的」,「畢竟是休假嘛!只有幾天吃得放縱一點,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或者:「出門在外流汗運動比較多,當然應該要吃的鹹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