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很危險,醫師教你避免熱傷害

by | 8 月 11, 2017


炎炎夏日,走在戶外就像置身一個大烤爐中,又悶又熱讓人汗如雨下,新聞上經常出現有人中暑的報導,甚至有發生孩童待在車內多時,不幸中暑死亡。

中暑、熱衰竭是怎麼回事?體溫過高都是中暑嗎?中暑和感染發燒有什麼不同?喝多少水才足夠?還有該做什麼處理?一塊兒來瞧瞧。


什麼是中暑?

中暑(Heat stroke)指的是病人因暴露於高溫環境導致核心體溫高於40–41°C,同時伴隨著中樞神經的失調。通常病人因為身體體溫調節出問題而沒有流汗,其他症狀包括:頭痛、暈眩、疲倦、皮膚乾熱、脈搏快血壓低、神智不清、抽搐,甚至昏迷。
兒童常因為合併其他疾病(腸胃炎脫水、糖尿病、心臟病、高甲狀腺素)或因沒辦法逃離高熱環境而中暑。有些運動員或軍人在高溫及高濕度的環境下劇烈運動後也可能會中暑,報告指出死亡率從115%之間,因此絕對不能輕忽。


熱衰竭和中暑有什麼不同?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名稱看起來比中暑(Heat stroke)嚴重,但其實比中暑輕微,這兩者診斷之間是有模糊地帶的,指身體過熱而大量出汗,流失水份和電解質,導致周邊血液循環不足,症狀包含:發燒但是體溫≦40°C、暈眩、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但血壓相對正常。通常輸液治療後30分鐘會有明顯改善,昏迷的部分也比較快可以清醒,熱衰竭需及早發現及治療,以免進展為中暑。避免中暑,要注意熱指數–懶人包


為什麼兒童更容易中暑呢?

兒童較容易中暑,主要有幾個原因

1、兒童新陳代謝率較高。

2、體表面積較大吸收熱能的範圍較大。

3、身體總血量及心輸出量較少。

4、較容易補充不夠水分。

5、身體調節適應熱環境的速度較慢。

因此兒童在運動的時候更需注意要多補充水分,以及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運動。



究竟要喝多少水才夠呢?

因為每個兒童體重不同,不計算活動消耗的話,補充流汗消耗和基礎代謝一天所需要的水分算法如下:

◆ 1–10公斤:每公斤 100 ml 
(如:8公斤:800 ml)

◆ 11–20公斤: 1000 ml + (公斤數 – 10)x 50 ml 
(如:15公斤:1000 + 250 = 1250 ml)

◆ 21公斤以上: 1500 ml + (公斤數 – 20)x 20 ml 
(如:25公斤:1500 + 100 = 1600 ml)

至於運動的水分需要另外計算,美國兒童醫學會建議要在小孩子運動前、中、後,都補充水分,才能有效避免脫水或中暑,記得喝水要喝溫開水(15–21℃),水要每 15–30分鐘就補充,渴才喝水會無法補充 0–35 % 的水分流失。

當兒童體重減低超過 1 % 時就稱為過度脫水,會影響運動表現及健康。體重減輕大於體重的 3–5 % 體溫會上升,中暑機會增加!下面表格詳細列出運動前、中、後,所需補充水分的算法。 



發燒除了中暑還可能有什麼疾病?

發燒合併意識不清楚的疾病很多,醫師會合併病史(是否有暴露高溫環境、特殊疾病史)及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因此有懷疑中暑的病人都應趕緊就醫,以下列出其中一些要鑑別診斷的疾病:

1、感染症(肺炎、蜂窩性組織炎、泌尿道感染…)的病人也會高燒,尤其小孩子會昏昏欲睡,活力驟減,但中暑的不一樣的地方有:沒有曝曬的病史,體溫較少超過41度,另外會有其他感染症原本常見的症狀,如呼吸道、腸胃道、泌尿道等症狀。

2、中樞神經感染、中風、出血、腦創傷也會有類似表現,因為當影響到下視丘後也會造成體溫調節異常,產生高熱症(Hyperthermia)。

3、藥物中毒(古柯鹼、安非他命、搖頭丸、水楊酸、抗副交感藥物…)也會影響到體溫調節中樞,甚至到多重器官衰竭。

4、甲狀腺風暴,當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時候也會發燒、心跳過快、心衰竭、躁動或昏迷,這些病人通常都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史。


中暑患者的緊急處理

遇到中暑的病患該怎麼辦呢?不要慌張,除了盡速聯絡 119送醫之外,有簡單而且重要的五步驟大家可以先做:

1、把病人搬到蔭涼處,平躺並且抬高腳部(如有嘔吐請先側躺,採復甦姿勢)。

2、鬆脫身上衣物

3、搧風或用水擦拭身體、身體浸泡冷水、或腋下脖子鼠蹊部以冰塊冰敷,進行散熱。

4、假使意識清楚讓病患喝水或稀釋的運動飲料。

5、盡速送醫


預防中暑很重要!

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老人、嬰兒及幼童、病患(包括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工作過勞者或運動者、體重過重者。尤其小朋友常常玩得太開心而沒有定時補充水分,家長需要多加注意,另外為了預防中暑,大家外出活動前請注意下列六點,這樣就可以避免中暑喔:

1、穿著淺色透氣衣物。

2、勤防曬。

3、減少陽光直射。

4、環境維持涼爽通風。

5、時常補充水分。

6、定時休息。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