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穩、失智、尿失禁 – 常壓性水腦症(懶人包)

by | 7 月 31, 2017

「你腦袋進水了啊!」是句常見的罵人話,通常是指人思慮不周,無法做出合宜的判斷及論述。然而你知道嗎?腦袋裡面有太多「水」,確實是種病!我們稱為水腦症!

腦脊髓液是種透明液體,包圍著腦和脊髓,讓大腦浮在顱骨內,緩衝大腦防止受傷,同時還能去除大腦新陳代謝的廢物。

腦脊髓液由腦室產生,並會從腦室移動到其他腦室,最後被大腦頂部的靜脈吸收,保持腦內恆定壓力。

當腦脊髓液製造太多,或是腦脊髓液被吸收的太少,或腦脊髓液流通路徑受到阻塞,導致腦脊髓液在腦室裡蓄積過多,就被稱為水腦症

各位請看看上面電腦斷層的圖片。白色頭骨內包含了灰色的腦組織及黑色的腦室。水腦症患者圖片裡黑色腦室部分比起正常者而言就大了許多,代表腦室裡面蓄積了不少腦脊髓液!

而這蓄積的腦脊髓液,會對腦部組織產生壓力!因而帶來不少症狀!

常壓性水腦症(NPH: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是一種通常發生在超過60歲老年人,是種發展緩慢的水腦症,引發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對腦部的壓力不像其他型態的水腦那麼高。

然而這個病名「正常壓力」或說「常壓性」可能會誤導大眾,因為如此的水腦症還是對腦部造成了壓力,並會引發症狀。

臨床上常出現三個症狀,分別是行動、認知、與膀胱自主控制。

首先我們來看關於行走方面的問題,患者容易步態不穩,起步困難,像被卡住或凍結一樣,腳黏在地上拉不開。走路的步距小,踏著小碎步那般走路

第二個症狀是認知下降,像記憶力變差、思考反應遲緩、人變得冷漠退縮。

第三個症狀是失禁,剛開始是頻尿,總有急著排尿的衝動,但後來就可能來不及上廁所而尿濕褲子,同時也有機會大便失禁。

常壓性水腦症的步態問題與帕金森氏症類似,而失智部分又與阿茲海默症相似,因此可能被當作其他疾病治療。

但只要找到正確病因,常壓性水腦症患者經過治療後是有機會逆轉到變好的

要評估常壓性水腦症,醫師會選用兩種方式,首先可用影像檢查(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不但能看出水腦症,也可用來排除其他疾病。

另外可做腰椎穿刺,測量腦脊髓液的壓力,並分析腦脊髓液成分是否異常。


治療水腦症,通常是要找到導致水腦症的原因,像是移除阻塞腦部的腫瘤

至於什麼原因導致常壓性水腦症呢?其實多數情況下是找不到原因的,這些情況下就以「分流手術」治療。

分流手術是這樣的:神經外科醫生會將細管植入患者腦室,排出腦室中的多餘腦脊髓液。管子從頭部皮膚一路通往到身體的另一部分,釋放腦脊髓液,通常目標是腹腔或胸腔。

分流器配有一個閥門,當壓力積聚時打開以釋放流體。液體無害化排出,後來被血液吸收。

所以分流手術代表著把過多的腦脊髓液疏濬到身體他處,因此能緩解腦部被壓迫後帶來的症狀,但不能治癒這個疾病。如果對患者有用的話,分流器可以無限期地保持在原位。

原本症狀較輕、或較早被診斷出的常壓性水腦症患者手術效果較好,最容易出現的併發症是出血及感染。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