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老少都要留意的腹股溝疝氣(懶人包)

by | 7 月 17, 2017

大人小孩都要留意的腹股溝疝氣(懶人包)-照護線上

 嬰兒哇哇大哭後,幫忙換尿布的爸爸發現嬰兒陰囊處腫了一包。一位有三十年菸癮的老人第一次上健身房,想練練舉重,一出力就覺得「該邊」怪怪的,好像腫了一丸。這些狀況很可能都是腹股溝疝氣,台語稱為「墜腸」或「脫腸」。



疝氣是很常見的疾病,指的是體內器官離開原本正常位置,鑽進別的位置,例如上圖左側就是小腸離開腹腔內,鑽出腹壁外了!平常小腸、大腸等腹內器官是藏在腹壁以下,但罹患疝氣的患者隔著皮膚與皮下脂肪就能摸到小腸等亂跑的器官。

我們會根據疝氣發生之處命名,發生在肚臍的稱為臍疝氣;發生在手術傷口的稱為切口疝氣;發生在該邊的稱為腹股溝疝氣等。

那為什麼體內器官會亂跑呢?通常就是遇到了體內屏障的「弱點」。新生兒常見的「臍疝氣」,就起源於臍帶穿過的腹部筋膜尚未完全關閉,小腸就從新生兒肚臍鑽出。

傳統開腹手術後,患者肚皮上可能有道十公分長的傷口,若腹壁復原不夠紮實完全,腸子或其他器官就會鑽過這個缺口,造成「切口疝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最常見,從男人、女人、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的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有兩種類型:直接型與間接型腹股溝疝氣-照護線上


腹股溝此處的「弱點」有兩種。

腹股溝是腹壁轉折的地方,較為薄弱,承受較大的腹壓時,腹內器官可能向外突出,這被稱為「直接型疝氣」,好發於成年人。

另外一種弱點和胚胎發育有關,原本睪丸是位在腹腔內,再慢慢下降到陰囊的,所以身體原本就有個「通道」是讓睪丸從腹腔內走到腹腔外的,這通道如果在出生後沒有關閉完全,就會變成小腸逃跑的最佳路徑。這類型稱為「間接型疝氣」,常見於幼兒。

腹股溝疝氣的症狀-照護線上


罹患腹股溝疝氣會有哪些症狀呢?通常患者會於陰囊或腹股溝處發現鼓了一塊,可能有點痛,但常常沒特別不舒服。這塊突出物可能是慢慢發生的,也可能是在舉重、咳嗽等肚子用力時突然鼓出來。多數的鼓脹腫塊會在平躺後縮回,但站久了、肚子繼續出力的話就會又跑出來,嬰兒則常是因為哇哇大哭後就鼓出一塊。

若患者是在舉重時發現腹股溝疝氣,常會認為是肌肉拉傷。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者:腹股溝肌肉拉傷造成的腫塊不像疝氣那麼明顯,躺下來也沒有縮回去的可能,更不會帶來腹脹或噁心等腸胃道阻塞症狀。

用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照護線上


如果你有了疝氣,不要期待這會自行痊癒,不要跑去買「疝氣帶」來穿,不要以為不吃生冷食物就沒問題,目前也沒有任何藥物能治療疝氣。手術修補是唯一能解決疝氣的方式

「疝氣嵌頓」可能導致器官缺血壞死,危及生命-照護線上


多數腹股溝疝氣不會讓人太痛苦,通常也不會造成立即危險,患者往往會很狐疑:「既然沒症狀,為何醫師還是建議我動手術呢?」

疝氣需要盡早以手術解決,主要是為了避免「疝氣箝頓」。當腸子突出時,可能因為水腫而影響血流,腸子會被卡在腹壁外「回不去了」,時間一久,腸子會缺血壞死,這可就變成緊急問題,稱為「疝氣嵌頓」(白話一點就是亂跑的器官卡住了,回不去,要壞黑缺血了),容易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安全。

所以,請記得,若醫師從病史與觸診檢查過成人患者臨床表現後,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的話,最好盡快安排手術治療。假使未開刀前病人突然感到腹股溝腫塊無法推回、腹股溝疼痛、噁心、嘔吐、突出的腫塊已經變紅變硬,那可能是「疝氣嵌頓」,請趕緊到急診就醫。


若發現小嬰兒或兒童有腹股溝疝氣,也要盡早開刀,千萬不要等!因為嬰兒小腸脫出後卡住機會大,尤其一歲以下的嬰兒疝氣都很容易卡住,且小小孩不會描述自己的不適,只會一直哭鬧,家長可能會到了腸缺血等嚴重狀況才發現原因出在卡住的疝氣。盡早手術處理才是王道。

腹股溝疝氣的危險因子-照護線上


以下是可能造成疝氣的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或最近快速減肥

● 少運動、營養失衡以至於腹肌太弱

● 練習舉重或常搬重物

● 便祕、腹瀉時肚子不斷出力

● 長期咳嗽

● 懷孕

因此,若想預防成人型疝氣,最好控制體重但不要快速減重;不要抽菸,以免常咳嗽,造成腹壓上升;避免便秘造成壓上升;最近重訓很夯,但練習舉重時要適當並循序漸進。

腹股溝疝氣的危險因子-照護線上


小小孩疝氣的危險因子:

 出生體重過低(小於1500g)

 有隱睪症

 有家族史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推一推或躺平平就「回得去」的疝氣,可以找個自己與醫師都方便的時間開刀。腹股溝疝氣不會自動消失,盡早接受手術修補才能避免疝氣嵌頓、腸道壞死等嚴重的併發症。

如果你推不回去疝氣,覺得自己愈來愈痛,皮膚紅腫、腹脹、噁心嘔吐、發燒,請趕快就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