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老少都要留意的腹股溝疝氣(懶人包)

by | 7 月 17, 2017

大人小孩都要留意的腹股溝疝氣(懶人包)-照護線上

 嬰兒哇哇大哭後,幫忙換尿布的爸爸發現嬰兒陰囊處腫了一包。一位有三十年菸癮的老人第一次上健身房,想練練舉重,一出力就覺得「該邊」怪怪的,好像腫了一丸。這些狀況很可能都是腹股溝疝氣,台語稱為「墜腸」或「脫腸」。



疝氣是很常見的疾病,指的是體內器官離開原本正常位置,鑽進別的位置,例如上圖左側就是小腸離開腹腔內,鑽出腹壁外了!平常小腸、大腸等腹內器官是藏在腹壁以下,但罹患疝氣的患者隔著皮膚與皮下脂肪就能摸到小腸等亂跑的器官。

我們會根據疝氣發生之處命名,發生在肚臍的稱為臍疝氣;發生在手術傷口的稱為切口疝氣;發生在該邊的稱為腹股溝疝氣等。

那為什麼體內器官會亂跑呢?通常就是遇到了體內屏障的「弱點」。新生兒常見的「臍疝氣」,就起源於臍帶穿過的腹部筋膜尚未完全關閉,小腸就從新生兒肚臍鑽出。

傳統開腹手術後,患者肚皮上可能有道十公分長的傷口,若腹壁復原不夠紮實完全,腸子或其他器官就會鑽過這個缺口,造成「切口疝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最常見,從男人、女人、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的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有兩種類型:直接型與間接型腹股溝疝氣-照護線上


腹股溝此處的「弱點」有兩種。

腹股溝是腹壁轉折的地方,較為薄弱,承受較大的腹壓時,腹內器官可能向外突出,這被稱為「直接型疝氣」,好發於成年人。

另外一種弱點和胚胎發育有關,原本睪丸是位在腹腔內,再慢慢下降到陰囊的,所以身體原本就有個「通道」是讓睪丸從腹腔內走到腹腔外的,這通道如果在出生後沒有關閉完全,就會變成小腸逃跑的最佳路徑。這類型稱為「間接型疝氣」,常見於幼兒。

腹股溝疝氣的症狀-照護線上


罹患腹股溝疝氣會有哪些症狀呢?通常患者會於陰囊或腹股溝處發現鼓了一塊,可能有點痛,但常常沒特別不舒服。這塊突出物可能是慢慢發生的,也可能是在舉重、咳嗽等肚子用力時突然鼓出來。多數的鼓脹腫塊會在平躺後縮回,但站久了、肚子繼續出力的話就會又跑出來,嬰兒則常是因為哇哇大哭後就鼓出一塊。

若患者是在舉重時發現腹股溝疝氣,常會認為是肌肉拉傷。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者:腹股溝肌肉拉傷造成的腫塊不像疝氣那麼明顯,躺下來也沒有縮回去的可能,更不會帶來腹脹或噁心等腸胃道阻塞症狀。

用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照護線上


如果你有了疝氣,不要期待這會自行痊癒,不要跑去買「疝氣帶」來穿,不要以為不吃生冷食物就沒問題,目前也沒有任何藥物能治療疝氣。手術修補是唯一能解決疝氣的方式

「疝氣嵌頓」可能導致器官缺血壞死,危及生命-照護線上


多數腹股溝疝氣不會讓人太痛苦,通常也不會造成立即危險,患者往往會很狐疑:「既然沒症狀,為何醫師還是建議我動手術呢?」

疝氣需要盡早以手術解決,主要是為了避免「疝氣箝頓」。當腸子突出時,可能因為水腫而影響血流,腸子會被卡在腹壁外「回不去了」,時間一久,腸子會缺血壞死,這可就變成緊急問題,稱為「疝氣嵌頓」(白話一點就是亂跑的器官卡住了,回不去,要壞黑缺血了),容易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安全。

所以,請記得,若醫師從病史與觸診檢查過成人患者臨床表現後,診斷為腹股溝疝氣的話,最好盡快安排手術治療。假使未開刀前病人突然感到腹股溝腫塊無法推回、腹股溝疼痛、噁心、嘔吐、突出的腫塊已經變紅變硬,那可能是「疝氣嵌頓」,請趕緊到急診就醫。


若發現小嬰兒或兒童有腹股溝疝氣,也要盡早開刀,千萬不要等!因為嬰兒小腸脫出後卡住機會大,尤其一歲以下的嬰兒疝氣都很容易卡住,且小小孩不會描述自己的不適,只會一直哭鬧,家長可能會到了腸缺血等嚴重狀況才發現原因出在卡住的疝氣。盡早手術處理才是王道。

腹股溝疝氣的危險因子-照護線上


以下是可能造成疝氣的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或最近快速減肥

● 少運動、營養失衡以至於腹肌太弱

● 練習舉重或常搬重物

● 便祕、腹瀉時肚子不斷出力

● 長期咳嗽

● 懷孕

因此,若想預防成人型疝氣,最好控制體重但不要快速減重;不要抽菸,以免常咳嗽,造成腹壓上升;避免便秘造成壓上升;最近重訓很夯,但練習舉重時要適當並循序漸進。

腹股溝疝氣的危險因子-照護線上


小小孩疝氣的危險因子:

 出生體重過低(小於1500g)

 有隱睪症

 有家族史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推一推或躺平平就「回得去」的疝氣,可以找個自己與醫師都方便的時間開刀。腹股溝疝氣不會自動消失,盡早接受手術修補才能避免疝氣嵌頓、腸道壞死等嚴重的併發症。

如果你推不回去疝氣,覺得自己愈來愈痛,皮膚紅腫、腹脹、噁心嘔吐、發燒,請趕快就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